如何做语文阅读理解题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56346064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做语文阅读理解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如何做语文阅读理解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如何做语文阅读理解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如何做语文阅读理解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如何做语文阅读理解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做语文阅读理解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做语文阅读理解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如何做语文阅读理解题下表是根据阅读试题方法详解一书汇总出的解题技巧 考点分类具体题型答题技巧筛选信息1.考查文章的线索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关键看文章标题,标题往往就是线索;其次看文章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就是线索。2.概括文章类容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用“(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的句式答题。或用“ 什么+怎么样”句式组织语言。3.考查文章的表达方式的辨析3.本文(文中某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识别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一般题目设置在议论句和描写句上,考试时从这两方面去辨别即可。4.考查文章所描写对象的特征4.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作用

2、)答案往往不止一点,需要提取。注意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找到隐含的答题点进行概括并加工合并,避免遗漏。5.理解文章类题5.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把题干带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的附件,可以用文中相关语句作答,也可以用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审美鉴赏1.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注意,回答不能全部照搬,需要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2.分析文章重

3、点字词的作用2.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1.动词生动表现人(事)物的特点,(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形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2.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事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3.赏析文章中的优美语句和段落3.(1)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对文中的划线句进行赏析;请说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某段在文中起何作用。(1)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参见上面);分析修辞+修辞作用每种修辞手法都见其固定的答题套路(2)文章开头:引出下文;开头点名故事所描写(说明,议论)的对象;照应文章标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后文的

4、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文章的中间:承上启下的过渡中用;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文章结尾:总结全文;解释全文主旨;照应前文;照应文章标题;引人深思。注意:并不是每个答案全部写上,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套用适用的答案。4.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4.请分析文中*的形象。(文中的*具体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从文中检索关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提取出关键词来分析人物性格,并对结果进行加工合并。5.分析句子,段落,文章表达方式的作用5.(1)文中划线句(某段)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2)文中划线句(某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文

5、中划线句(某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有何作用?(1)首先分析属于何种描写手法,然后分析其作用:1.人物描写:表现了人物*的特点,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品质);2.环境描写:烘托出了一种*的气氛,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心理)。(2)见固定的答题套路(3)见固定的答题套路6.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6.文章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分析本文的写作技巧)表现手法:对比,象征,伏笔,照应等。每种表现手法都有其固定的答题套路。深层含义1.分析文章标题的深层含义1.分析本文标题的含义首先找出标题中的关键词语,先回答它字面上的意思,即其本意。然后联系文章的主旨,说出这个词语的寓意,便

6、可得出其深层含义。2.分析重点字词的深层含义2.说说你对加点词语含义的理解首先找到词语在原文中的位置,然后弄清上下句具体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所包含的寓意,即可得出答案。3.分析文章重点句子的深层含义3.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含义的理解理解句子含义一般有两种解答方法:(1)将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和具体语境或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然后用浅显的语言表述(2)解释这个句子为什么这么说,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4.联系生活实践,对文中的主旨,观点,作者的情感发表见解,或提出看法,建议等延伸拓展题。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读完本文后的启示。(谈谈你对文章的理解)只要符合题干要求,联系文章内容主旨,有具体的事例说明,用浅显

7、的语言表述合理,语言流畅即可。修辞方法常见修辞方法答题套路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拟人把*拟人话(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一幅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人物)的感情夸张夸大(或缩小)了(事物)的大小(长度,速度,性能等),突出了(事物)的特点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态度(观点,情感)。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

8、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借代用(什么)带(什么),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引用1.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加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加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2.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对偶使文章节奏鲜明,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表现手法常见表现手法答题套路对比*和*形象鲜明的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象征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伏笔对就俺要出现的*时间做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令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故事情节)更加严密烘托,渲染常用来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感情,突出主题。1、说明文的

9、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

10、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

11、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12、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5、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7、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13、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8、说明语言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

14、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9、常见考点: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

15、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1、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 明确: 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方法 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2、论据(用什么证明) 论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