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终结读书笔记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56342870 上传时间:2022-08-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民的终结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农民的终结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农民的终结读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农民的终结读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农民的终结读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民的终结读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民的终结读书笔记(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篇一:读农民的终结有感】被迫还是自愿读农民的终结有感 在读农民的终结之前,我一度把工业社会的发展的危害都归纳 为为对环境的无节制的破坏,但当我们从宏观的“自然与人类”之争 中跳出来看社会的变化时,又给我不一样的启发: 工厂占用的土地以及污染的河流都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元素。人 类通过工业社会给予自然环境的破坏最终终结于农民身上。 工业将其的方法照搬到农业生产方面,把工业思维应用于农业只能 导致后者的灭亡。一方面无论是学者还是政策制定者,都妄图用农业供养工业社会的 进步发展,就好比一个婴孩无限的从农业这一母亲的身上无限 的甘甜的乳汁这种类似于理所当然的“汲取”不光是“农业”的“母 爱泛滥”,更

2、是婴孩的“索求无度”。农业在社会的进步发展里无数次的被遗忘,人们不断的夸赞着工业 所带来的时代的进步以及生活的便利,农业这一兢兢业业的 “老母亲” 却被遗忘在时代、政策、工业进步的角落。甚至有时,农业会成为政策领导者政策制定的负担与累赘:当农业 的发展滞后或无法供给工业的高速发展时,农业与工业、与人类的 重重矛盾不断暴露。然而,当困难当道时,需要农业无条件的为工 业发展牺牲时,譬如工厂用地及工业 生产,这时,他们想到的仍然是这位无私奉献的老母亲。再者,农业虽然在悠长的历史长河中稳定、永恒,但是她仍然逃不 掉作为“年长者”的宿命不断被享受着由她孕育的子孙工业作“嫌另一方面,农民作为生产者、生产资

3、料的持有者以及企业家的混合 角色,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有着无可替代的独特性。但是土地作为农民手中唯一的生产资料却在无限制的变成工业生产 的土壤这全然是处于两者的自愿。正如文中所列举的那样 “我要是有一份职业,将比当农民好多了。”越来越多的现代人逃离农业生产、摆脱农业户口,而现如今无论是 工业社会还是后工业社会都依赖于农业的供养,而无数生产者的逃 离,无疑是对工业社会的一个巨大的潜在威胁。我想在面对这一威胁上,一向酱酒祸福相依之说的中国人有着更深 刻的理解 近几年,鼓励农民工返乡务农、创业并给予农业补贴的政 策正是意识到了这其中的隐患,政府而采取的措施。正如书中所说“中国的经验是迷人的,但它的成功并

4、没有把握。”这 种积极的政策是否能够阻止农民的终结还要等待时间和历史的检验。至此,农民的终结到底是被迫的还是自愿的,我想读过此书的人都 和我一样,定有一番思量。篇二:农民的终结介绍】农民的终结? 三农直通车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的校园里,一位以中国研究为专长的教授正 在课堂上描绘中国在他眼中截然不同的两幅面孔:一边是高楼林立、 霓虹闪耀的中心城市,其发达程度不亚于任何一座人们所熟悉的欧 美都市;而另一边则是依然贫困、凋零和相对封闭的广大乡村,现 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似乎并没有给这里带来太大的改变。事实上,这位教授眼中的中国形象正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着改变。伴 随着 20世纪末以来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城市

5、化的扩张以及工业文 明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中国乡村正在面临着新的发展与选择。只是, 这种变革与发展究竟会走向何方,则是同时困扰着学界与政府部门 的一个难题。在与基层干部和普通农民的交往中,最经常被问到的 一个问题就是:村庄的下一步究竟该如何发展?从 20世纪 80年代 以来,小农经营模式在重新焕发活力之后也很快 达到了顶点。而眼下劳动力的大量外流,伴随着荒芜的土地和乡镇 的衰败,农民们的怀疑似乎也不足为奇。现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究竟给乡村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冲击和机 遇?传统的乡村生活与现代经济理性之间究竟有多大的距离?村庄 和农民在这场变革中又面临着怎样的选择与发展?中国当下乡村发 展过程中所面

6、临的一系列问题,在法国社会学家孟德拉斯(hei mendras, 1927-2003)1967年出版的农民的终结(la findes paysans) 一书中,似乎都能看到类似的思索与探讨。农民离开土地 作为欧洲传统农业大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法国农业经历了与 当下中国类似的一些转变:“经济高速增长,工业化迅速推进农业劳动者纷纷离开土地,轻而易举地在城市里找到工作。 ”当时的传统耕作者对这一情形持矛盾的态度:一方面,他们赞成年轻人出走,认为他们是在寻找更好的出路;但是另一方面,这种外流在他们看来也像是一种叛逃或开小差。在传统农业耕作者看来,农业首先是 指农业劳动者和他们的家庭,在他们眼中农业

7、的繁荣首先就应该表 现为农业劳动力的繁盛,而眼下大量农田荒芜的景象则让他们想起 苦难和饥荒。然而,技术人员和改革者对劳动力的流出持更加乐观 的态度。在他们看来,现代技术的 发展意味着农业劳动不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可以更多地依赖生 物技术与机械化程度,因而农村劳动力的流出实际上为农业生产的 规模化和集中化提供了机会。孟德拉斯则更加谨慎地指出:农业人口外流只是农业进步的必要而 非充分条件。因为农村中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出,同时意味着乡村社会丧失了最具素质的人力资源和未来发展的希望,如果他们不再回 来,那么留守乡村的老年人只能延续之前的生产方式,而无法给农 业生产注入最新的观念和技术。因而,在劳动力大

8、量外流的另一面, “需要新一代的青年农业生产者对经济的前途和乡村职业的高尚重新 确立信心”,“利用这种人口外流再次获得土地和扩大经营规模,并 在技术现代化方面作出异乎寻常的努力”。事实上,法国在 20世纪 60年代前后正是通过这样一种过程,在农业人口减少 2/3的同时, 实现了农业产量的惊人提高。农业社会的两种理性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孟德拉斯提出了“小农经营模式将逐渐消失”的 大胆判断,这也是著作标题“农民的终结”背后的含义。传统小农(paysan)经营模式是指18、19世纪以来,在欧洲大陆逐步形成和完善的“轮作农业体系”(它同时也是小农家庭经营达到最高峰的标志)为 代表的一种农业耕作模式。在

9、这样一种耕作体系下,延续了几个世 纪的土地休闲被取消了,通过交替种植各种不同类型的作物,以及 耕种植物与饲养牲畜的巧妙组合,可以使地力不被轻易耗尽,并且 在为牲畜提供足够草料的同时,田地也得到了厩肥的补养。这样 套复杂的耕作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每一类生产中的副产品,并 通过各种精巧的计算,使得农民家庭生活的需要即便在最恶劣的条 件下也能够得到最低保障。这样一套传统经营模式对中国农民而言 并不陌生:中国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耕作模式同样是通过对家庭 劳动的精巧计算,来实现家庭生计的平衡与风险的最小化。长久以来,小农生产体系的平衡保证了社会体系中食品和人口的暂 时平衡。因而任何新事物或新技术的出现

10、,在尚未并入已有的耕作体系之前,无法再被这一经营模式所接受。孟德拉斯以 20世纪50年代法国政府推广的杂交玉米为例,来说明这样一套经营模式的一 体性。在传统的生产系统中,农民种植玉米主要用来让妇女们饲养家禽, 因而种植的数量不多,付出的劳动也比较简单。而杂交玉米一方面 需要更多的护理,另一方面,虽然产量很高,但却没有 “实际效用 ”,因为主妇们无力饲养更多的家禽。即便有人收购生产出来的杂交玉 米,农民们仍然感到恐慌,因为他们想象不出这些“多余出来”的玉 米被运到何处,有何用处,这一切超出了他们日常经验所能预知的。或许,在杂交玉米的推广者看来,杂交玉米的高产已经从经 济理性上毋庸置疑地证明了这项

11、新技术的“合理性”,但却没有预料 到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会遭遇农业社会一体性的拒斥。孟德拉斯说:“推广者只看到每一细小变化在经济上和技术上带来的好处,却没有深刻地体会到变化所带来的使农业劳动者感到不安的最终结果。更 容易影响农业劳动者的是他们的整个生活体系,而不是细小的进 步。” 杂交玉米的事例为我们提供了洞察埋藏在农业社会中两种理性的机 会:一边是强调社会与系统平衡的“传统理性”,另一边则是注重投 资-收益比的现代“经济理性”。在前一种理性看来,农业劳动者生产 的是维系人类和家庭维存的高贵产品,正是它使得造物主的杰作得 以延伸。因而农民的角色在于生产而非销售。这种理性所倡导的美 德在于辛勤劳作,

12、省吃俭用,精巧计算以避免一切额外的支出 不论是消费性支出还是生产/投资性支出。然而,伴随着工业化进程 的快速展开,城市化过程加剧了,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需要被供养,.=j现代市场体系形成了,并在极大程度上冲击着传统家庭经营模式。 “一切农业生产都受消费者的欲望和市场的变化所支配。像其它生产 领域一样,农业也必须服从工业社会中技术和经济变化的 节奏。”传统轮作制满足家庭生活基本需要的功能在现代市场化浪潮 中显得微不足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大众化生产要求农业劳动者 从家庭经营中跳脱出来,转向规模化和专业化的生产模式,并以现 代企业家的职业素养来寻求自身投资的最大收益。看得见的现代化只是表象然而,从传

13、统理性向现代经济理性地转变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 在很多时候,农民们会感到极大的惊慌与无助,因为这种转变同时 意味着心态和人格的深刻改变。仍然以杂交玉米的推广为例,孟德拉斯看到在这一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农民们要么拒不接受,要么在 看到邻人或更大的经营者取得成功之后,他们又很容易陷入“象征性 现代化”或追随模仿的困境。所谓“象征性现代化”是指农民只是接受 了现代化的表象例如购买拖拉机等大型机械,而不是从投资-收 益的角度来考察这一投资盈利的可能。“模仿比自己更大的经营者, 这是农村技术进步传播的根本机制,它引导一些小经营者落入可悲 的境地,因为他们所模仿的是大经营者最符合?进步?的主体形象的 行为

14、(如购买拖拉机),而不是去模仿自己力所能及的最有效的措施(化学肥料和人工授精)。”由此可见,“看得见”的现代化设备或者说表象,相篇三:农民的终结】13 元快餐+郑晓林饭+22 元夜宵农民的终结读书笔记姓名 赵亚男学号 2010080058读书时间 2011年10月 6日至 2011年10月 28日书名:农民的终结(书的章节或页数)_332页 作者 h.孟得拉斯 第一部分 引言20 亿农民站在工业文明的入口处,这就是 20 世纪下半叶当今世界 向社会科学提出的主要问题,因为在此之前的 19世纪,“较之工业文明的高速增长,农业的缓慢发展可以给人一种安全稳定,千年平 衡的印象,与工业的狂热相比,农民

15、的明哲适度似乎是永恒的:城 市和工业吸引着所有能量,但乡村始终哺育着恬静美满,安全永恒 的田园牧歌式幻梦”,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铁律打破了原有的平衡,震 撼和改变了整个社会结构,农农民在这个过程中渐渐走向终结,但 这是旧式的传统的农民的终结,而非新式的进步的农民的终结。第二部分 摘要该书共有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作者孟得拉斯讲述了欧洲国 家农业发展的历程,以及农业在面对城市化和工业化时的反应及自省。第二部分为农民社会的变迁和改革,作者把视觉放在变迁的力 量和机制,农民眼里的土地劳动和时间,家庭和经营以及杂交玉米的变革。第三部分为农业劳动者及其企业和社会,作者重点观察了 企业家及其决策,农民劳

16、动者的职业和状况,国家中的农业劳动者。第四三部分为绪论,绪论建立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讲述的七章 的基础上,提出来未来农业,未来农民,未来农业组织的发展前景。第五部分为该书的结尾部分即跋,这部分是作者在写完该书二十年后的一个回顾,描写了法国农业在二十年后发生的各种变化,以及 法国农民依然需要警醒的地方。第三部分 个人思考一 变迁的力量和机制传统农民社会表面上是比较呆板稳定的,但是其实农民的社会也充 满了各种意义上的变革,包括肥料的开始使用,农具的改进,农业 方法的改进等。这些改进从宏观上考虑是技术,人口,经济,社会 和心理等不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微观上考虑,或者从机制变 革的动力上考虑,世俗和宗教的领主起了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生 活的更高需求,以及他们更开阔的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