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中以生活实践为载体提升学生道德认识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56312816 上传时间:2024-02-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中以生活实践为载体提升学生道德认识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中以生活实践为载体提升学生道德认识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中以生活实践为载体提升学生道德认识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中以生活实践为载体提升学生道德认识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中以生活实践为载体提升学生道德认识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中以生活实践为载体提升学生道德认识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中以生活实践为载体提升学生道德认识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中以生活实践为载体,提升学生道德认识的研究研究报告一、研究的缘起我们之所以提出“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中以生活实践为载体,提升学生道德认识的研究”这一课题,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一)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活动,而应理解为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的活动。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既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生活是道德认识形成的出发点,也是道德认识践行不可避免的归宿,回归生活是品德教学的目的,是通向未来生活的一种手

2、段,从人生历程来看,生活实践不但要贯穿学校生活的所有时段,而且超出这一时段向前向后延伸,是终身教育。道德认识一旦“理想化”,那道德认识只能成为一个与生活隔离的孤岛,为了弥补道德认识与生活的断裂,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中,“以生活实践为载体,提升学生道德认识”便是合理的思路。(二)达成课程目标的需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

3、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生活,提炼典型生活场景,设计体验、调查、辨析、表演等多种多样的实践体验,积累经验和智慧,提升学生的自我道德认识。(三)小学德育现状亟待改革。目前,德育实效性低下,道德教育把道德和日常生活分离,德育目标被不适当的提升,脱离主体品德心理发展规律和道德生活需求;忽视它的满足主体自我完善的价值。脱离现实人生的教育造成的后果表现为:学生知行脱节,道德认识不能转化为行为;学生在遭遇复杂道德生活时难以适应,无能为力。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开展“以生活实践为载

4、体,提升学生道德认识”,能使课堂与社会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良好品德。教学所用的教材是相对静止的,往往滞后与社会的发展,而生活是动态的、复杂多变的,在生活实践中提升学生道德认识的研究式教学使课堂更贴近生活,使学生更能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养成道德行为。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构思了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中以生活实践为载体,提升学生道德认识的研究课题,旨在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现实”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在”的不知不觉中渗入“未来”,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品德教育灌输。二、研究的成果通过研究,我们构建了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

5、课程中“以生活实践为载体,提升学生道德认识”的基本策略。(一)课前生活实践,初感道德认识。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新课程标准指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所以在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充分了解儿童的现实生活,在此基础

6、上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生活实践活动,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调查、收集资料等一系列源于现实生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以自身视野对活动主题进行初步的理解和感知,在现实生活实践中积累感性认识、增加体验,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信息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1.资料搜集。资料搜集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家长的帮助下,利用多种途径如上网、看书、阅读报刊等,搜集文字、图片、视频与音频、实物等资料,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是学生对活动主题进行初步的理解和感知,初步形成一定的道德认识。例如教学 法律保护你我他 时,教师启发学生用简报、资料夹等形式收集各种生活案例来了解法律,目的

7、是让学会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法律保护我们的各种合法权益,让学生认识到法律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2.调查访问。调查访问是指学生到现场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调查访问让学生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使教学更加贴近生活。例如在无形的指挥棒一课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了名为“小眼睛大发现身边的规则”的课前调查体验表,学生从自己日常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入手,调查常见的生活规则,诸如“社区内不可随便停车”、“车辆根据交通指示行驶”、“学校上下楼应靠右走”等,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这种生活常见的规则调查中,学生能初步感受制定规则对于生活的意义与重

8、要性,初步理解遵守规则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运行的重要积极意义,从而为下一步教学所要达到的“形成规则意识,让规则引领生活”的目标做铺垫。3.观察记录。观察记录是指学生通过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并记录下来而进行的探究活动。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在课程目标、内容、形态、实施方式等方面与幼儿园课程衔接,同时又为小学中、高年级阶段的“品德与社会”“科学”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打下基础。观察记录法就是为后面衔接的学科打下基础的方法之一。例如教学种子发芽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然后小组成员合作种植某一种植物。学生可以在教室向阳的窗台上或者学校的小花园摆放几个花盆,几个小伙伴一起商量好要

9、中的植物,准备好种子。种子种下以后,教师提醒学生定时浇水,做好观察记录,并随时将植物生长的情况向大家报告。通过学生的观察,培养了他们对植物研究的兴趣,也让他们了解了一些有关植物的知识。(二)课中生活实践,形成道德认识。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无论开展何种课堂活动都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去寻找活动的元素,因为已有的生活经验能使活动者在活动中感到自信,感到亲切

10、,更能深入其理解记忆,使其更投入地参与活动,从而形成一定的道德认识。1.体验生活,领悟道德认识。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得越充分、越细腻,感悟就会越到位、越深刻。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真发现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参与到直接体验性活动,通过生动形象的体验活动,让学生领悟道德认识。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齐心真好时,课堂上教师把八名同学自由组合成两对,把孩子们的两只脚都绑在同一条木板上,让孩子们表演“同舟共济”。第一次孩子们走得不好,不

11、仅慢而且还难以正常行走,有的同学摔了好几次。教师让他们停下来,共同商量一下走法,然后两队再比赛,这一次,孩子们喊着“左右左”的号子,不仅速度提升了一倍,而且小组配合默契,宛如一人。在生动的体验活动中,教师也认识到了齐心的重要性。2.模拟生活,丰富道德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创设一定的模拟情境,利用情境的感染和移情作用,使学生体验和感受到生活,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道德认识。如在教学红绿灯,在站岗这一活动主题时,学生初步认识了交通标志以后,我在课堂上模仿现实生活,设置一个十字路口,让一部分学生举着红绿灯和各种交通标志,一部分扮演行人或机动车,一起演一演怎样过马

12、路。这一演,便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了学生对交通规则的理解、感悟,从而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3.再现生活,提升道德认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改变以课本为中心和唯一教学内容的陈旧的传统做法,建立以课本教学内容为中介,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开放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生活场景可谓多姿多彩,学生的生活感受可谓丰富多彩,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把学生的生活再现出来,学生再一次与自己的真实生活亲密接触,用多种广泛的知识来探讨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在回顾生活过程中,从而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如执教我和我们一课时,为了唤醒

13、学生的集体意识,教师提前录制了学生班级的视频:先是班牌,然后是教室内的黑板、讲桌、桌椅、坐姿端正的同学们、漂亮的窗帘、美丽的鲜花、图文并茂的黑板这些学生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是学生每日必见但又熟视无睹的情境,当被教师于大屏幕上再现时,学生们一个个涌出了熟悉而又陌生的新鲜感:原来,我们的班级是这样的温馨、漂亮。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此时,教师提问:“我们能为班级做些什么?”由于有了真实的生活情境,学生的体验一下子被唤醒,各种做法脱口而出:“每天把地扫得干干净净”“把桌凳排整齐”“给花儿浇水”“用图画和文字装饰黑板报”“给班内同学关爱和友情”由于有了情境的提示,加之平时的生活体验,学生们的回答真实、自然

14、而又流畅。接着教师再进一步,使学生的思考基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们班里还有哪些被忽略的事情?可以如何解决?”学生们经过小组讨论,发现了许多平时被忽略的事情:“黑板报经常被蹭掉”“黑板下面有粉笔屑”“课间地下有垃圾”,对于解决的办法更是层出不穷而又极具操作性。(三)课后生活实践,深化道德认识。我们知道,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目的是让学生应用于社会生活,形成健全的人格,能够在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同时,学生的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渐进的过程。我们课堂在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课前体验与课中活动立足于学生生活之后不能戛然而止,还必须让课堂从生

15、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课堂的延伸把学生带回现实的社会,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社会生活大课堂中一展风采,让他们在体验、反思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理解和认识,逐步养成一个合格的公民所必须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学生由此认识到今天在学校里学习就是为将来生活服务,从而增强了作为“社会人”的责任感。所以,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课外生活实践,让学生们通过亲身经历得到真实感受,从而进一步深化课上已经形成的道德情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最终真正服务于学生生活。1.课后生活实践向日常生活延伸。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扩展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到

16、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去践行,通过亲身经历得到真实感受,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教学努力才会有收获一课时,通过课堂的教学,孩子们已经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付出就有回报”的道理,并决定在以后的日子努力做事。如果缺乏课后的践行环节,这种想法就会在孩子们脑中渐渐淡化,慢慢消失,所以我设计了让孩子们制作心愿卡,让孩子们在生活中不断努力去实现自己的心愿,我相信在家长教师的帮助下,从少到多,日积月累,孩子们一定会获得丰厚的回报,当有一天孩子们的成长树上硕果累累的时侯,“要成功就要努力,努力就会有收获”的想法一定牢牢地树立在孩子们的心中。2.课后生活实践向学校生活延伸。课后生活实践与班级管理紧密整合。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是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任务,而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沟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