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名著有感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56290779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教育名著有感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读教育名著有感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读教育名著有感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读教育名著有感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教育名著有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教育名著有感(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教育名著有感最近,我又一次认真地阅读了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等人的教育著作,每一次读都有一番感受。“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赞誉。“以天心点燃烛光,引导人类走向光明”更道出了为人师表的神圣和职责。“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热爱学生,教育学生是个艰巨的灵魂,性格塑造工程,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也应该像斯大林所说:“要小心翼翼地培养人,就要像园丁栽培心爱的花木一样。”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

2、使我认识到:真诚的师爱是促进学生上进的动力。我曾经教过一位学生,因父母工作均在外地,无暇照顾他,他便自我放纵,作业不做,听课无心。我尝试找机会与他谈心,课间常常把他叫到办公室与他闲聊,问寒问暖,鼓励他学习。慢慢的,他对我有了好感,主动找老师说话,对学习不再马马虎虎了,对语文也越来越感兴趣,他的学习一天一天的进步。这个事例说明,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

3、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教师对后进生应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藤野先生那严谨的治学态度,公正无私的师德深深地影响着鲁迅先生,时刻激励着他去英勇斗争;陶行知先生一生为师,注意表率,良好的师德风范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被人们誉为“万世师表”,成为世人学习的典范.我们要以前辈为楷模,并

4、向身边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学习,建立起以教为荣,以教为乐的专业思想情感。面对着不成熟的少年儿童。面对着正处于动态发展中的他们,我们要注意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传。我们要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用自己丰富的知识,风趣的谈吐来征服学生的心;用自己端庄的仪表,得体的举止感化学生的行为;用自己高尚的师德,真诚的师爱塑造学生的灵魂,真正负起“三钱粉笔,万钧重担”的为师之责。读教育名著有感有人说,读书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是的,圣人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虽然贵重,但只要我们读好书,就

5、会得到比黄金更贵重的东西文化知识。一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反之,没有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人便会落后于时代。歌德说过,谁落后于时代,就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特别是在现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不能接触新的知识便会被时代所淘汰。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学习新的知识来面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它能提供给我们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尔基所说,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但是由于工作的限制,我们又不可能向学生那样坐在课堂里学习,因而读书就成了

6、我们最有利的知识武器,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也不受空间的限制,方便地学到新的东西,扩展新的思路。在所读的一些教育专著里,专家们都建议老师应该用欣赏的目光去看,用赏识的语言去说,不论什么孩子,他们身上有优点,也有缺点,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它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不断走上成功之路。曾有一位大学生回忆他的老师时说,他的启蒙老师从来不批评打击任何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碰到每个同学成绩不好时,总是说自己没有教好,请同学原谅。看到这些,我感到非常惭愧和不安,试问,在今天我们老师又有几个能做到这些呢?我只是粗略地把着几本书看了一遍,我越往下读,越感到坐立不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理念,真

7、需要彻底的改变了。读教育名著,让我感觉收获了很多,他让我意识到教师应该充盈着一颗爱心,把爱心的阳光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让思想与思想撞击的火花,架起心灵与心灵沟通的桥梁,一起拉响生命的琴弦。担负起“三钱粉笔,万钧重担”的为师之责。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书上我们能知道更多故事,更多知识。我们要多读好书,用知识来塑造你自己,不断进步!读一本好书,有如交一个益友。书是一盏明灯,它照亮了我们的人生道路,让我们在前进的路上有了明确的目标。所以我以后还要读书,读好书,同时倡导并支持我的学生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个称职的教师,以带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健康的发展!读教育名著有感 读书能引领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发

8、展。经过读书和自身的不断学习,不断的面对变化,不断地进修,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读书,教育力量的关键来源,读书的过程,是在寻找自己的同时也塑造着自己。读书能维持自身较高的文化素养,较浓的书卷气息、学习与时俱进,工作上不懈探索。做一个富有思想的教育者,就意味着心灵的自由,就意味着独立思考,就意味着不迷信权威,就意味着让思想的火炬熊熊燃烧。 以前,也看过不少书,但有时看过了,有的只有一道淡淡的印象留在心底,更多的是书过无痕。但是在一次查阅资料时,翻看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寒假我又抽时间再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著,使我有很深的感悟。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

9、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的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的场所。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

10、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让我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在学习新课程理念,开发校本课程,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话,是预见?还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时,我想更多还是思考和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学习

11、中进行自我提高。现谈谈自己对“生活既教育”的理解和感受:1、开发生活化的教育环境 在自然的生活中进行教育,创设生活化的环境更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陶行知说:“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小学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灵活运用,我们可根据主题内容的需要,不断地变换学习场所,引导孩子生动、活泼、主动地活动,以促进孩子的发展。我们可以将孩子带出空间有限的教室,走进空间无限的课堂,我想这一定会是深受孩子喜爱的一种形式。2、寻找生活化的教育内容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贴切幼儿的实际需要,适合幼儿实际发展的,是

12、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否定一切资源。学校附近社区内有不同行业的人,我们应从充分发挥他们的职业特点和特长,为孩子服务,这样做,可以让孩子了解了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3、生活是活的教育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孩子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趣,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陶行知在拆表的故事里对那位拆表孩子的母亲说的那段话,告诉了我们一种活的教育方法,即走出去把“修表铺”当课堂,“修表匠”当老师,“修理”当演示,孩子看“当”观察。社会是个大课堂,它无时无刻不在向人们演示着它的教育方法。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博大精深的,对我们小学教育有着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但生活是活的,人是活的,我们要活学活用,不能死搬理论,这样才能造就具有活本领的新一代接班人。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