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56289791 上传时间:2023-03-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总分:7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B(总 题数:34,分数:68.00)1. 明代在城乡广泛设立了一种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机构,它在招生择师、学习内容和教学活动等方面形成了 较为完备的制度,这种教育机构是()。(2017年)(分数:2.00)A. 书馆B. 精舍C. 社学 VD. 私塾解析:解析:社学是元、明、清三代的地方小学,创立于元二十三年。元制50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 择通晓经书者为教师,施引教化,农闲时令子弟入学,读孝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 并以教劝农桑

2、为主要任务。明承元制,各府、州、县皆立社学,以教化为主要任务,教育15岁以下之幼童; 教育内容更包括御制大诰、本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以及经史历算之类。因此,本题目正确答 案是Co2. 清朝地方官学实施严格的“六等黜陟法”,其基本特点是对生员进行()o (2017年)(分数:2.00)A. 思想控制B. 动态管理 VC. 分类教学D. 身份限制解析:解析:“六等黜陟法”,其基本特点是对生员进行动态管理,生员的等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 根据学业成绩或升或降。把生员的等级与学业成绩管理挂钩,有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校教 育质量。“六等黜陟法”是在明朝“六等试诸生优劣”方法基础上

3、发展起来的,但它比明朝的方法更为周 密、成熟,也更为有效,可以说,这是清朝在地方官学管理方面的一个重要创新。因此,本题目正确答案 是B。3. 书院教学的基本精神是()o (2007年)(分数:2.00)A. 分斋教学B. 自由讲学 VC. 注重考试D. 藏书读书解析:解析:“书院”这一考点历来是考试的重点,考生应该认真掌握。本题主要考查书院的精神,考生 同时要注意掌握书院的特点、历史影响等考点。4. 朱熹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其中“小学”以()o (2007年)(分数:2.00)A. 识字为主B. 读书为主C. 学事为主 VD. 穷理为主解析:解析: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的

4、划分,考生应该从划分阶段、教学内容、教育目标等层次掌 握。5. 下列传统蒙学教材中,重在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是()o (2008年)(分数:2.00)A. 蒙求B. 名物蒙求C. 童蒙须知 VD. 三字经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与“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有关的知识。童蒙须知为南宋学者、理学 家朱熹写的一篇启蒙读物,收录在东听雨堂刊书.儒先训要十四种。童蒙须知分衣服冠履、言语不 趋、洒扫涓洁、读书楔子、杂细事宜等目。对儿童生活起居、学习、道德行为礼节等均作详细规定。如“凡 为人子弟,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当令洁净”;“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读书有 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5、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仅仅诵读,决不能记”;“凡 为人子弟,须是低声下气,语言详缓,不可高声喧哄,浮言戏笑”。因此,本题选C。6. 明代教育家王守仁认为读书求学的目的在于()。(2008年)(分数:2.00)A. 去除人欲 VB. 获取天理C. 博通百家D. 求得功名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王守仁的教育思想,着重考查其教育作用的思想。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 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 “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他又继承和发展了孟轲的浪知”学说,认为“良知 即是天理”,即是“心之本体”。王守仁认为良知具有以下这些特点:首先,它与生俱来,不学自能,不 教自会。其次,它为人人所具有,

6、不分圣愚。再次,它不会泯灭。不过,“良知”也有致命的弱点,即在 与外物接触中,由于受物欲的引诱,会受昏蔽。所以,王守仁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去除物欲对于“良 知”的昏蔽。他说得很明确,浪知”“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其昏蔽。”“学以去其昏蔽”的 目的是激发本心所具有的“良知”。无论是“学以去其昏蔽”,还是“明其心”,其实质是相同的,即在 王守仁看来,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实现“存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基于此,他认为用功求学受教育, 并不是为了增加什么新内容,而是为了日减“人欲”。他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份人 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因此,本题选A。7. “熙宁兴学”之后,宋代

7、太学中曾经普遍实施的一种将学生平时品行、学业表现与考试成绩结合考查的 教学评价和管理制度,称为()。(2009年)(分数:2.00)A. “苏湖教法”B. “三舍法”VC. “积分法”D. “六等黜陟法”解析:解析:本题的综合性较强,主要考查的是宋朝的教育制度改革情况。“苏湖教法”又名“分斋教学 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二地办学时使用的一种新的教法。“三舍法”是北宋王安石变法的 重要科目之一,即用学校教育取代科举考试,其具体做法是: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采取依 次升舍的考选方法,“三舍法”是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对学生的考查和选拔力求做到 将平时的行艺与考试成

8、绩相结合,故在“熙宁兴学”之后使用普遍。“积分法”是累积计算学生全年学业 成绩的方法,它始于宋朝太学,至元朝国子学趋于完善,明清继承和发展了该方法,在宋朝没有普遍实施。“六等黜陟法”是在明朝“六等试诸生优劣”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比明朝的方法更为周密、成 熟,也更为有效,这是清朝在地方官学管理方面的一个重要创新。因此,本题选B。8. 王守仁的修养方法强调“事上磨炼”,其所谓“事”是指()。(2009年)(分数:2.00)A. 家事B. 农事C. 人事 VD. 心事解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内容。王守仁的主导教育思想是“知行合一”,“致良知”“事 上磨炼”是他重行教育思想的核

9、心内容。所谓“事上磨炼”,即“就学者本心日用事为问,体究践履,实 地用功”,通过“声色货利”这些日常事务,去体认“良知”,故他反对离开事物去谈“致良知”,主张 道德修养要紧密同日常生活联系,“在事上磨炼”,才能落实“知行合一”的理念。王守仁论述的“事上 磨炼”思想主要属于道德教育范畴,故主要强调的是人事。因此,本题选C。9. 随着书院发展而出现的教学方式是()。(2010年)(分数:2.00)A. 大都授B. 下帷讲学C. 讲论讲会 VD. 转相授受解析:解析:讲会是我国书院举行的学术研讨会,始于南宋、盛行于明代,并逐渐演变形成一种比较完备 的制度,其突出特点是: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重

10、视读书自学,强调论辩问难。书院教学的重要 组织形式就是“讲会”(亦称“会井”)制度。书院的“讲会”制度产生于南宋,大盛于明中叶,一直延续 到清初。南宋淳熙二年(1715年)吕祖谦在江西信州主持“鹅湖之会”,朱熹和陆九渊等讲论为学之道,争 辩甚烈,首开“讲会”之先河。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之后,遂将不同学派的论争方式运用于书院的教学之 中,于淳熙八年特邀陆九渊至白鹿洞书院讲学。不久,又有吕祖谦参加杨简等人的讲会,黄震参加杜洲的 讲会,书院的“讲会”制度初步形成。明朝中叶,由于王守仁、湛若水等人及其门人的倡导,书院“讲会” 大盛,成为书院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不同学派各标其宗旨,各讲其主张,书院林立,“

11、讲会”并兴。这 时的“讲会”逐渐把书院的讲学扩展成地区性的学术活动。10. 王守仁“致良知”这个命题创造性地综合自()。(2010年)(分数:2.00)A. 论语和孟子B. 论语和中庸C. 孟子和中庸D. 孟子和大学 V解析:解析: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于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来“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他又 继承和发展了孟轲的“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即是天理”,即是“心之本体”。“致良知”语出自孟 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大学有“致知在格物” 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 王守仁认

12、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 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 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因此,本题选 Do11. 在道德修养方法上,认为无须外求,只须明内在良知的古代教育家有()o (2015年)(分数:2.00)A. 孟轲、王守仁 VB. 孟轲、朱熹C. 荀况、王守仁D. 荀况、朱熹解析:解析:荀况、朱熹为外铄论的代表,王守仁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 求,只要克服私欲。12. 明朝各地设立数量最多、

13、范围最广的学校是()o (2015年)(分数:2.00)A. 武学B. 医学C. 阴阳学D. 社学 V解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明、清三代的地方小学。社学创立于元二十三年。元制50家为一社,每社 设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教师,施引教化,农闲时令子弟入学,读孝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并以教劝农桑为主要任务。明承元制,各府、州、县皆立社学,以教化为主要任务,教育15岁 以下之幼童;教育内容更包括御制大诰、本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以及经史历算之类。明朝社 学常常设在城镇和乡村地区,是以民间子弟为教育对象的一种地方官学。府州县每50家设社学一所。13.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我国古代较为流行的蒙

14、学教材。这类教材在编写上除了文字简练、 通俗易懂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2015年)(分数:2.00)A. 联系儿童生活B. 采用韵语形式 VC. 图文并茂D. 内容生动有趣解析:解析:宋元蒙学教材的特点是:重视汉字的特点。汉字是单音节文字,容易组合成整齐、押韵的词 组和短句,在编写上采取韵语体裁或对偶句式,便于儿童识字;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考虑儿童的兴趣和 特点。相对而言,宋元蒙学最突出的特点有三:第一,强调严格要求,打好基础;第二,重视用须知学则的形式培养儿童的行为习惯;第三,注意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14. 北宋“熙宁兴学”强调实用人才的培养,在教学内容

15、方面的改革是编写和颁布三经新义,所谓三经, 包含诗书和()。(2016年)(分数:2.00)A. 礼仪B. 周礼VC. 礼记D. 大戴礼记解析:解析:北宋“熙宁兴学”由王安石主持和推进,主要内容包括:(1)改革太学,扩大太学规模,创立 “三舍法”。(2)整顿地方官学。设置诸路学官,改变州县有学无教的现象,加强地方教育管理,并为地方 学校拨充学田,每所学校给田40顷以充学粮,使地方官学有了显著发展。(3)改革科举制度。在考试方法 上,下令废除帖经、墨义、诗赋的形式,仅试以经义、策论;对考试内容进行了修改,对儒家经典诗书周礼重新训释,并颁发给太学和地方官学,作为统一的教材,并作为科举考试经义科的主要内 容。(4)设置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5)颁定三经新义作为必读教材和考 试内容,其中三经新义包含三部经书一一诗经尚书周礼。15. “物理不外于心”,“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的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持这种观 点的教育家是()o (2017年)(分数:2.00)A. 孟轲B. 荀况C. 朱熹D. 王守仁 V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