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承载力评价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56258317 上传时间:2023-09-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57.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承载力评价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生态承载力评价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生态承载力评价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生态承载力评价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生态承载力评价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承载力评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承载力评价(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态承载力评价一、 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和特性。1、生态承载力:指一定条件下生态系统为人类活动和生物生存所能持续提 供的最大生态服务能力,特别是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容能力。或是指:在不削弱某一地区的生产能力的情形下,该区域所能持续支持某一 种群的最大生物数量。用生态足迹来衡量时,指在不损害有关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和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一个区域所拥有的生物生产性空间的总面积。自然环境资源财富来自地球生物圈作用,推动生物圈物质循环的能源有 3 种,即太阳辐射能、潮汐能和地热能,为避免重复计算,根据能值理论,同一性 质的能量投入只取其最大值。风能、雨水化学能和雨水势能都是太阳光的转化形 式,只取其最大

2、项雨水化学能。海潮则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引力所引起,与太阳 光性质不同,也应计入,可更新资源只取雨水化学能和海潮能。两者的相对应的 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作为研究区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值。2、生态承载力的理论内涵生态承载力包括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层涵义是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 调节能力,以及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为生态承载力的支持部分;第二 层涵义是指生态系统内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为生态承载力的压力部分。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是指生态系统的弹性大小,资源与环境 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则分别指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大小;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 展能力指生态系统可维持的社会经济规模和具有一

3、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3、生态承载力的特性(1)客观性 生态承载力的客观承载性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固有功能之一, 这种固有功能一方面是为生态系统抵抗外力的干扰破坏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为 生态系统向更层次的发育奠定了基础。(2)可变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意义的稳定,是可以改变的,而不是 固定不变。所以说,生态承载力虽然客观存在,但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认为 应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去积极提高系统的生态承载力。3)层次性 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不仅表现为小单元的生态系统水平上,而且 表现在景观、区域、地区以及生物圈各个层次的生态系统水平上。同样,生态系 统的承载力也表现在上述各个层次水平上,在不同层次水

4、平上,生态承载力不同。 二、生态承载力估算方法1、资源与需求的差量方法区域生态承载力体现了一定时期、一定区域的生态环境系统,对区域社会经 济发展和人类各种需求(生存需求、发展需求和享乐需求)在量(各种资源量)与质 (生态环境质量)方面的满足程度。因此,衡量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应从该地区现 有的各种资源量(Pi)与当前发展模式下社会经济对各种资源的需求量(Qi)之间的 差量关系(如(Pi-Qi)/Qi),以及该地区现有的生态环境质量B(QIi)与当前人们所需 求的生态环境质量(CBQI i)之间的差量关系(如(BQIi CBQIi) /CBQI i)入手。结合 完整的指标体系,依据这种差量度量评价

5、方法,王中根等人对西北干旱区河流流 域进行了生态承载力评价分析,证明此方法能够简单、可行地对区域生态承载力 进行有效的分析和预测。2、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某区域内,以PP表示现实的人口数量;ES表示社会经济技术人口容量;RE表示自然经济人口容量。那么:ES=经济发展指标总量/ 一定标准下的人均经济指标;RE=自然资源拥有总量/ 一定标准下的人均资源占有量;人口经济承载力指数 e=PP/ES;人口资源承载力指数r 一 PP/RE。当evl,rvl时,表明承载力相对富余;当e=1,r 一 1时,表明承载力为 临界状态;当 e1, r1 时,表明承载力不足。当两个指数的加权平均值1时,承载

6、超负荷,CCPSvl时,承载低负荷,CCPS=1时,承载压力平衡。4、状态空间法状态空间是欧氏几何空间用于定量描述系统状态的一种有效方法。通常由表 示系统各要素状态向量是三维状态空间轴组成。利用状态空间法中的承载状态 点,可表示一定时间尺度内区域的不同承载状况。利用状态空间中的原点同系统状态点所构成的矢量模数表示区域承载力的大小,并由此得出其数学表达式为:RCC =M|=匕 x2考虑到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各要素对区域承载力所起的作用不同,状态轴的权重也不一样,当考虑到状态轴的权时,承载力的数学表达式为:式中:RCC为区域承载力的大小;M I为代表区域承载力的有向矢量的模数,xir为区域人类活动与

7、资源处于理想状态时在状态空间中的坐标值(i=l, 2,,n)。 wi 为 xi 轴的权。毛汉英等人利用状态空间法测定了环渤海地区的系统承载力。5、自然植被净第一生产力 由于对自然生态系统各种调控因子的侧重及对净第一性生产力调控机理解 释的不同,世界上产生了很多模拟第一性生产力的模型,大致可分为三类 :气候 统计模型、过程模型和光能利用率模型。我国一般采用气候统计模型,典型自然 植被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如下:NPRRDlM+RDIrRDin+RD2 +RDlex98+625PE其中:RDI=(0.69+0.237PER-0.00313PER2)2nnBT 二兰 t/365BT =t/12或i=1i=

8、1PER=PET/r=58.93BT/r式中:NPP为自然植被的净第一生产力;RDI为辐射干燥度:r为年降水量; PER为可能蒸散率;PET为可能蒸散量;BT为年平均生物温度:t为小于30C 与大于0C的日均值;T为小于30C与大于0C的月均值。综上所述,如果从强可持续性角度思考,基于系统理论和方法的指标体系结 构过于复杂,操作性不强;基于货币化估值的指标体系并不能真正反映发展的 可持续性。在此背景下,加拿大著名生态经济学家 Rees 教授及其学生 Wackemgael 博士 在92年提出并发展了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这一新的概念,紧扣可持续发 展理论,指标综合性

9、强,简单明了,涉及系统性、公平性和发展,较好的符合了 可持续发展的要点。测算指标采用生物生产土地的面积来实现对各种自然资源的 统一描述,使人容易理解,且容易进行尝试性测算。但生态足迹法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涉及较少,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完整性 和健康性对于区域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本研究 在运用生态足迹法对生态承载力进行量化的同时,进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从两个不同角度来全面评价生态承载力状况。(参考文献:生态承载力度量方法与应用研究)三、土地承载力评价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空间区域和一定的经济、社会、 资源、环境等条件下,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人类各种活动

10、的规模和强度的限度。 土地资源不仅仅是指耕地,还包含建设用地等在内;承载对象不仅是人口,还包 括人类的各种经济、社会活动,如承载的城市建设规模、经济规模、生态环境质 量等。(一)、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投入条件下,土地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和 提供效用的能力。图: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1、经验公式法(1)迈阿密模型(Miami model)根据年平均温度和降水量来估算生物生长量,公式为:温度生产潜力模型(I) Y = 一30001+e1+1.3150.119t降水生产潜力模型(II) Y = 3000(1 e-o.ooo664p)式中:Y为生物生长量m(g.

11、a) ;t为年平均温度(C); P为年降水量(mm)。 当应用上式计算同一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出现不同数值时,取其低者作为土地 的气候生产力。(2)桑斯维特纪念模型(Thornthwaite memorial model)依据蒸散量模拟陆 地生物生产量的一种方法,公式为:Y=30001-e0.0009695 (E-20)式中:Y为生物生产量m/ (g.a) ; E为年实际蒸发量(mm)。因蒸发受太阳辐射、温度、降水、饱和差、风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此模型较 迈阿密模型为准。( 3)格恩纳-里思模型是根据生物生长量与生长期长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推测 产量的一种方法。该模型为:Y=-157+5.17S式中:Y

12、为生物生长量m/ (g.a) ; S为光合作用季节的日数。2、理论计算法 土地生产潜力是由土地肥力决定的,即光、热、水、养分等土地肥力因子与 作物本身的光合作用形成的土地生产潜力,可将土地生产潜力依次分为光合生产 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和农业自然生产潜力四个层次。(1) 光合生产潜力 假设各种环境因子均处于最适宜条件,植物群体结构合理,光合器官以最大 的速率摄取太阳光能的前提下,根据光合理论计算可能获得的产量。美国的卢末 斯(Loomis)和威廉姆斯(Williams)公式为:Y=0.154Q式中:Y为光合生产潜力g/m2.d; Q为总辐射,为到达地面的直接辐射和 散射之和(J/cm

13、2)。光合生产潜力在目前的的大田生产条件下尚达不到,只有在植物的生活环境 得到全面的改善的控制下方能实现,因此,光和潜力是作物产量的上限。(2)光温生产潜力 光温生产潜力是采用最先进农业技术措施,充分利用光能和温度条件可能获 得的产量。1)瓦赫宁根法(Wageningen)Y=y JgGo I ea-ed厂 R - 0.5Ry = Fy +(1-F)yF = f s其中:% ce0.8Rse主要适用于估算小麦、玉米、高粱、苜蓿等作物的产量式中:yo一标准作物干物质产量毛重(Kg / hm2d);F白日的阴天部分(小数);yc一给定地区的全天阴天时的标准作物下物质产量毛重(Kg/hm2d ),

14、ye给定地区的全晴天时的标准作物干物质的毛重;Rse植彼地面在晴天里吸收的短波幅射最大值(卡/cm2d);Rs植被地面实际吸收的短波幅射值(卡/cm2d);Etm一生育期内日平均最大蒸散量(m m/d) CT温度订正系数;CH经济系数;G为生长期(天)Y为光温生产潜力。 2)农业生态区法其基本思路与瓦赫宁恨法相同,但比其适用的作物面广,是求算生产潜力应 用最广泛的方法当ym20时Y2LiCNiCHeGIFQ8+001y 片 +G-F)65+OO2$ ) y m cm e当ymv20时Y = CLCNCHGIf(0.5+0.02)y +GF)6.O5y ) y m cm e式中:Y为光温潜力(千克/公顷);ym为一定温度下的干物质生产率(千克/公顷.小时);CL 为叶面积订正系数;CN 为干物质产量订正系数; 其他符号表征意义与赫宁根法公式相同。( 3)气候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是在实际存在的气候条件下,采用先进的栽培管理和施肥技 术,充分利用自然的气候资源(太阳辐射、温度、降水)所能获得的产量,它是 旱地作物的产量上限。 是光温生产潜力受水分条件限制而出现衰减的结果。 作物生产与水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