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某知名中学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2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56240069 上传时间:2024-03-0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某知名中学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2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四川省某知名中学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2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四川省某知名中学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2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四川省某知名中学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2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四川省某知名中学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2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某知名中学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某知名中学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2(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津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10月份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242=48分)1. 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治理)也”;孔子主张“君君臣臣”;孟子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也提出“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这反映了当时A. 流派众多,文化活跃B. 君主专制,国家统一C. 政治失序,礼崩乐坏D. 阶层固化,等级森严【答案】C【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由材料可知,管仲、孟子都认为一国不能有两君,天无二日,这说明了当时政治秩序混乱;孔子主张等级,荀子认为礼义遭到了破坏,这说明了当时礼崩乐坏,所以答案选C。除了管仲是法家外,孔子、孟子、荀子都

2、是儒家, 因此不能说明流派众多,所以排除A;当时是属于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建立起君主专制,实现国家的统一,所以排除B;材料并没有体现到阶层的固化,排除D。点睛:从历史学科素养角度来看,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学生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材料通过当时诸子对社会现况的描述得出自己的历史认识,也体现了通过现象看本质这对哲学关系。2. 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描绘了“有余力以相劳,有余财以相分”;“老而无妻子者有所待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的理想社会。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A. 孔子B. 老子C. 墨子D. 韩非子【答案】C【解析】根据题

3、干“有余力以相劳,有余财以相分”可知是指没有贫富劳逸的不均;“老而无妻子者有所待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是兼爱的主张;故C项正确。孔子主张“仁、礼”,与题干主张不符,排除A。老子主张“无为”,与题干主张不符,排除B。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与题干主张不符,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3. 战国时期某思想流派主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下列言论与之属于同一流派的是A. 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B.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C.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D.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答案】D【解析】据材料“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

4、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法家思想的内容。“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属于墨家思想,故A选项错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也属于墨家思想,故B选项错误;“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属于兵家思想,故C选项错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属于法家思想,故D选项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学生熟练掌握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重点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对于兵家、阴阳五行家等主张思想也应该有所涉及,据此再对选项逐一进行分析判断,可以得出正确答案。4. 荀子认为,自然界出现的诸如“星坠、木鸣”等特殊现象,“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而“人袄(妖)”这种人事

5、上的反常现象,则“可畏也,而不可怪也”。荀子在此表达出A. 对天道自然的敬畏之情B. 对自然异象的高度重视C. 对天人关系的理性思考D. 对天人感应思想的认同【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荀子对自然界的“星坠、木鸣”等特殊现象,认为觉得奇怪就可以,不需要敬畏;对于人事上的反常现象,认为需要敬畏,而不可奇怪;故可知荀子对天人关系的理性思考,C项正确。荀子认为对自然界的“星坠、木鸣”等特殊现象,认为觉得奇怪就可以,不需要敬畏,更不需要高度重视,排除AB。天人感应思想是董仲舒提出的,与题干不符,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5. 道家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肯定人是自然

6、界的一部分,认为人负有“仁民爱物”、善待自然的伦理义务。这些观念A. 专注于保护生态环境B. 属于农耕经济的产物C. 受到天人感应说影响D. 强化了神权政治体制【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道家和儒家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而这些理念的出现则植根于农业生产需要掌握自然规律,故是农耕经济的产物,B项正确。题干强调道家和儒家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而不是专注于保护生态环境,排除A。天人感应思想是董仲舒提出的,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题干强调道家和儒家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而不是借天强化了神权政治体制,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6.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齐地阴阳、道家、儒学相当发达,楚地

7、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这反映了A. 学术思想的地域性B. 儒学正统地位衰落C. 北方文学发展缓慢D. 秦国学术水平落后【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地域主导的学术思想不同,故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儒学思想才成为正统,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北方学术思想发达,但不能说明文学发展缓慢,故C项错误;秦国学习三晋文化,且材料未展示不同地区文化发展程度,故D项错误。点睛:这一题用新情境、新材料引导学生得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不仅仅是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主张,进行争鸣,其实同时还有各家之间在辩难的同时,对彼此观点的吸收和融合,所以百家争鸣时期碰撞、交流

8、与融合有机的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基础之上,出现了明显的地域特色,也就在情理之中了。7. 董仲舒曾说:“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董仲舒此言的主要目的是A. 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B. 说明等级礼仪的重要性C. 宣传儒学的独尊地位D. 阐述君主专制需要神学【答案】A【解析】“汉代儒学地位的确立”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材料“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体现了人、君、天三者关系,强调了尊重上天旨意,听从皇帝安排,故A项正确;等级礼仪属于现象,没有反映主旨,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错

9、误;D项应属于“君权神授”的观点,故D项错误。8. 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下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思想或主张是A. 百家争鸣,思想自由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D. 君权神授,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一则治、一则安”等字眼意在强调只能用一种思想来治理国家,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吻合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对思想自由,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天人感应,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君权神授等,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9.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当有一个人看见一个小孩子

10、掉到井里面,必然会动侧隐之心,倘若顺着这种侧隐之心的自然发展,他必定会奔走呼救。王阳明意在借此阐发A. 发明本心的方法论B. 知行合一的行为准则C. 理生万物的宇宙观D. 格物致知的修养方法【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倘若顺着这种侧隐之心自然发展,他必定会奔走呼救”,即强调内心的反省,强调人的内心想法对自身行为的指导作用,B项正确。发明本心的方法论属于陆九渊的心学,与题干不符,排除A。理生万物的宇宙观和格物致知的修养方法是朱熹理学的内容,与题干不符,排除C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10. 有学者认为:“宋学把社会看作是各分子所构成的,仍以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要改良个人,还是注重在内心

11、上,这些和佛学并无疑异。”材料意在说明A. 理学和佛学没有根本不同B. 理学借鉴了佛学部分理论C. 理学不符合当时社会现实D. 心学与佛学应该合二为一【答案】B【解析】外来的佛学与本土的理学不可能没有根本的不同,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要改良个人,还是注重在内心上,这些和佛学并无疑异”和所学可知,宋明理学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佛教的相关成分,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不难得知,理学是符合宋代的政治与社会现实的,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宋学把社会看作是各分子所构成的,仍以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要改良个人,还是注重在内心上,这些和佛学并无疑异”可知,该学者认为理学与佛学的相似之处主要是在良知领域,“二者该

12、合二为一”的说法属于明显的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11. 元代学者郭守敬辑选了民间流传的二十四个孝子孝行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的启蒙读物,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元曲伦理剧寓教于乐,晋陶母剪发待宾褒扬诚信道德、赵氏孤儿大报仇赞颂忠良仁义、看钱奴买冤家债主挞伐贪财嗜利。这反映出元代A. 文学艺术以教化为主要追求B. 儒家伦理走向通俗化普及化C. 儒学的理论系统取得新突破D. 儒学地位依赖民间力量维护【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的“民间”流传的二十四个孝子孝行的故事意在强调儒家伦理在元代已经走向了通俗化普及化,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就是错误的,文学艺术有自身的追求而非以

13、教化为主要追求,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学的理论系统取得新突破是在宋代而非元代,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学地位依赖官方而非民间力量维护,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2. 万历十六年(1588年)夏天,李贽剃光了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虽居住在佛教寺院,却不受戒、不做僧众的功课,强烈冲击了传统世俗,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这表明李贽A. 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B. 反对理学空谈和功利主义C. 反对封建礼教,崇尚宗教自由D. 崇尚“至道无为”政治理想【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可以看出李贽认为庶人并非下贱,王侯并非高贵;主张人人平等。故选

14、A。BCD三项均与材料内容不符。13. 自秦汉至明清,各家思想皆视“道”为现象背后的本真,将“得道”当作终极的追求目标。宋儒主张“道”乃天地间最高的力量,是人们必须遵从的真理。明清时期的少数思想家不满宋儒脱离人生的“道”论,强调“道”寓于人的生活之中:“百姓日用即道”。这表明明清时期的少数思想家A. 反对盲目相信孔子B. 强调人的个性自由C. 肯定人的正当私欲D. 倡导经世致用学问【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宋儒强调“道”是人们必须遵守的封建伦理纲常;明清进步思想家则强调“道”就是普通百姓的日用生活,肯定人的正当私欲,C项正确。题干强调明清进步思想家肯定人的正当私欲,与反对盲目相

15、信孔子无关,排除A。题干强调明清进步思想家肯定人的正当私欲,与强调人的个性自由无关,排除B。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与题干强调肯定人的正当私欲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14. 宋人邢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表明宋朝A. 儒学得到了较大发展B. 技术革新推动文化发展C. 政府十分重视士大夫D. 儒者地位得以迅速提高【答案】B【解析】据材料“盖传写不给,今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代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儒学的传播和发展,故B选项正确;当时儒学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印刷术的发明,故A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政府十分重视士大夫,故C选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印刷术的发明的作用,不是儒者地位得以迅速提高,故D选项错误。故选B。15. 英国汉学家李约瑟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一书中对“中国四大发明”给予了世界性的高度评价。下列关于四大发明的表述正确的是A. 司南发明于春秋时期B. 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南宋C. 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D. 火药在唐朝应用于军事【答案】D【解析】司南发明于战国而非春秋时期,故A项错误;活字印书术是北宋平民毕昇于11世纪中期的伟大发明,故B项错误;东汉蔡伦是改进而非发明造纸术,故C项错误;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