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力和运动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56135609 上传时间:2023-10-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力和运动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八年级物理力和运动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八年级物理力和运动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八年级物理力和运动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八年级物理力和运动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力和运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力和运动(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 力和运动一物体的浮与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观察物体上浮与下沉、悬浮的现象,寻找使物体浮与沉的方法(2)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对浮沉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课外活动小制作和查阅打捞中山舰的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动手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浮沉原理的应用,让学生体验生活、物理、社会的紧密联系 (2)通过制作与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设计思路从生活中观察物体的浮

2、与沉,在探究实践中分析归纳知识,学习与探究活动能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能够体现STS的精神教学设计能从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前后知识的联系,在培养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中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资源探究物体“浮与沉”活动的替代性活动设计打捞中山舰的物理科普报告各种各样的潜水艇与其中的物理知识阅读材料的合理使用密度计的原理与使用方法课外实践与制作活动:密度计、浮沉子、孔明灯的制作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点评引入:我们学习过浮力的有关知识,知道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准备一些物体,如小木块、小石块、小铁块、小塑料块、橡皮泥等,把这

3、些小物体浸没于水中后放手,它们分别会处于什么运动状态呢?请同学们进行分组实验:观察物体的上浮或下沉。请同学们根据观察的结果,进行交流与讨论:交流一:上浮的物体有小木块、小塑料块、下沉的物体有小石块、小铁块、橡皮泥。交流二:上浮的物体最后漂在水面上,下沉的物体最后落到容器的底部。交流三:把橡皮泥做成碗状,橡皮泥也可以漂浮在水面上。交流四:提出问题,有没有什么物体可以悬浮在液体中呢?同学们想一想,怎样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又怎样使上浮的物体沉下去?活动10.1: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演示活动一:把一生鸡蛋放入盛水的500mL的大量筒中,可以观察到鸡蛋下沉到量筒的底部,把一把盐撒入水中,等一会儿,发现鸡

4、蛋慢慢地浮起来了,此时合理调节好盐水的浓度,可以观察到鸡蛋能停留在盐水中,如果再向盐水中加盐,又可以看到鸡蛋继续上浮。演示活动二: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直充满氢气的气球,手抓住系着气球的细线,可以看到气球浮在空中,手一松,气球往上跑,在系着气球的细线上挂一重物,又能使气球下降,哪位同学能使气球漂浮在空中?学生进行演示:调整所挂的重物,能使气球停在教室内。分析与交流:同学们想一想,使物体上浮与下沉的过程中,你采用了哪些有效的方法?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你所采用的这些方法中分别改变了哪些力的大小?你是如何改变这些力的大小的?归纳与小结:使物体上浮或下沉,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来控制物

5、体的浮与沉。提出问题:那么,物体上浮与下沉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与重力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过度过渡到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学习中去。活动10.2: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问题一:如何知道物体的重力大小?学生: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直接测量学生:可以知道物体的质量,用公式G=mg计算出物体的重力问题二:如何知道物体浸在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呢?学生:可以用弹簧测力计先测出重力G,再把物体浸在液体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根据F浮=GF计算出浮力大小。问题三:对于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如木块,其浸没在水中的浮力又如何测量?学生:如果浸没在液体中,可以先测出物体的体积,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学生:可以直接根据物体排开

6、液体的体积来求物体所受到的浮力。问题三四:如何知道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呢?学生:把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排开的液体用器材接住,用量筒来测量。学生:可以直接用量筒来测量,方法是把物体浸在盛有适量水的量筒中,根据两次液体表面的刻度差V2V1,就是V排, 小结:我们在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可以用实验器材测量出物体的重力与物体浸在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根据所知道的浮沉情况与实验结果,就可以分析出物体的浮沉条件了。活动器材的选择:弹簧测力计、量筒、水、木块、小铁块、螺丝帽、铁钉、配适当重物的小玻璃瓶等。活动操作步骤: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物体的重力,然后将物体分别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缓慢浸没在水中,观察物体的浮

7、沉情况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稳定后,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把实验数据记录在书本中的表格中。分析活动探究结果。活动交流与总结一:当物体浸没在某种液体中,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悬浮。板书:当G物F浮时,下沉;当G物F浮时,悬浮;当G物F浮时,上浮; 评价与思考:在活动中,我们是通过改变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使物体上浮或下沉、悬浮的,其实我们还可以通过改变液体的密度使物体上浮、下沉、悬浮。活动交流与总结二:对于质量分布均匀的实心的物体,我们也可以根据重力的计算与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计算,根据液体与物体的密度大小直接判断物体的浮与沉。物体浸没

8、在某种液体中时,当物液时,下沉;当物液时,悬浮;当物液时,上浮; 上浮的物体最后将漂浮在液面上,此时G物 F浮。提出问题:当物体上浮,最后静止时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此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与重力有什么关系呢?上浮的物体最后将漂浮在液面上,此时G物 F浮。讨论与分析:当物体上浮,最后静止时物体处于漂浮状态,此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与重力大小相等。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1阅读书本“生活物理社会”中“打捞中山舰”的材料,进行知识巩固与爱国主义教育。提示:阅读文字,思考有关问题:。如“打捞中山舰”的过程是改变什么使物体上浮的?2读一读“用于高空科学探测的气球”,思考:气球中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还是小?在气球上升、下降

9、、悬浮过程中是如何改变所受到的浮力的?3小制作演示:讨论“孔明灯”的原理4小制作演示:讨论“浮沉子”的原理知识总结关于“物体的浮与沉”,你学到了什么?课堂反馈练习:题目参考学习评价手册中的过程(略)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物体浸没在中的浮与沉。学生交流观察结果学生讨论与交流:使物体上浮与下沉的方法与实例学生交流;改变液体的密度,从而改变物体的浮力。改变物体的重力。(问题一)学生1: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直接测量学生2:可以知道物体的质量,用公式G=mg计算出物体的重力(问题二)学生:可以用弹簧测力计先测出重力G,再把物体浸在液体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根据F浮=GF计算出浮力大小。(问题三)学生1:

10、如果浸没在液体中,可以先测出物体的体积,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学生2:可以直接根据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来求物体所受到的浮力。(问题四)学生1:把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排开的液体用器材接住,用量筒来测量。学生2:可以直接用量筒来测量,方法是把物体浸在盛有适量水的量筒中,根据两次液体表面的刻度差V2V1,就是V排,学生交流讨论活动方案的器材选择与过程设计学生活动,老师来回指导,发现问题即时在活动中解决。学生交流与总结活动交流与总结学生交流让学生谈学到了什么?学生可以自己准备一些物体,如橡皮、钢尺、塑料尺、硬币等进行活动。演示活动一:也可以用新鲜的土豆块放入盐水中,也可以事先准备好一个薄塑料袋装水进行。演

11、示活动二:可以在细线上挂一只易拉罐,就能使气球浮在空中。活动10.2中浮力大小的测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采用不同的实验探究器材同样可以达到测量的目的。要发动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的方法与步骤。学生活动过程中,老师要来回指导,发现问题即时在活动中解决。浮沉条件的归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探究数据记录进行分析,来势适当加以引导,归纳出知识点。建议:漂浮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与重力大小相等,只要学生能归纳出就可以,不要深究,等后面二力平衡学习后在再回过来点拨。此问题也可以用实验进行探究得出。该部分可以放在课外活动中进行课外学习活动:书本WWW中的实践活动一点想法:本节课的教学,容知识、方法、能力、应用于一体,实际教

12、学活动的组织可以分两节进行,第一课时放在探究“怎样使物体上浮与下沉”、“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活动中,从学生的自主探究中悟到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课外活动结合重力、浮力的计算和本节的内容加以适当的练习与反馈。第二课时以“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的应用为主,建议:通过对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浮沉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制作“密度计”、“孔明灯”和“浮沉子”的小实验,在活动中应用所学到的物理知识,训练学生的思维活动与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思考,。书本教材“生活物理社会”中“打捞中山舰”的材料,和“读一读”中“用于高空科学探测的气球”的材料,是对学生进行知识

13、巩固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二二力平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衡状态和平衡力,知道最简单的平衡是二力平衡(2)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3)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对生活中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2)通过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的过程。(3)通过运用知识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设计思路二力平衡的条件是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二力平衡时的规律,首先通过观察与思考,提出问题,建立了平衡

14、状态、平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衡的情况是二力平衡,然后通过科学探究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再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因此设计教学过程要把做好探究实验,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在规律的基础上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分析,平衡条件的应用是对教学的检验,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资源二力平衡条件探究性活动的设计“意想不到的平衡”活动设计二力平衡与物体的浮与沉“潜水艇的浮与沉”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点评情景设计,引入教学活动10.3:观察与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物体受到各种各样力的作用而处于某种运动状态,请同学们想一想,书本中展现的几幅图景中,物体分别处于什么运动状态?它们又分别受到什么力的作用? 认真地观察教材图108、图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