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丽水市五校高中发展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456133664 上传时间:2024-04-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8.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丽水市五校高中发展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浙江省丽水市五校高中发展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浙江省丽水市五校高中发展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浙江省丽水市五校高中发展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浙江省丽水市五校高中发展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丽水市五校高中发展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丽水市五校高中发展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绝密考试结束前2023学年第二学期丽水五校高中发展共同体4月联考高一年级语文学科 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学观念,悲剧真正进入中国,前后不过百年时间。百年间,中国现代悲剧观念便将西方源远流长的悲剧传统接受,演练了一遍。虽然其间颇多曲折与起伏,但终自成一格,形成了一个既区别于西方悲

2、剧的“中国”文学观念,同时,又区别于中国传统悲情戏曲的“现代”文学观念。以一种动态、开放的视野审视、分析悲剧在中国的接受、成长状况,不难发现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发生、发展,虽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但其内里却是在持续推进,且隐然有迹可循。如果说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发展的阶段性与理论认知、创作实践、社会状况、时代语境等密切相关,那么其内在路向的发生则源自悲剧意识的觉醒。而且,路向与阶段,事实上是一里一表,二者互为生发。作为一种文学观念的研究,“悲剧是什么”“悲剧应当如何”是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研究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对于这样一个言人人殊的论题,此处不打算展开论析,只想重申悲剧观念最核心的两个方面,

3、因为这也正是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内在的发展路向所在。朱光潜曾说,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是“出自哲学家笔下论悲剧的最好一部著作”。原因之一就在于尼采的悲剧观念既不是悲观主义的,也不是乐观主义的,而是二者矛盾的组合,将“酒神原始的苦难融入日神灿烂的光辉之中”。在朱光潜看来,这是尼采的一大功绩。理由是,悲剧给我们展现出来的,就是这样具有两面性的自然。因为悲剧是有感于生活的阴暗、命运的不公等不如意而产生的;与此同时,悲剧又总是有对苦难的反抗,对于悲剧人物而言,最不可原谅的就是怯懦和屈从。从观念的角度看,朱光潜的这一评论或者说尼采那看似矛盾的组合,正道出了悲剧的两个最基本层面:直击人类生存困境的悲剧意识与知其不可

4、而为之的悲剧精神。悲剧意识如同悲剧的内核,体现着悲剧的哲思性;悲剧精神则犹如这内核中的灵魂,展示出悲剧的人性深度。表现在具体的悲剧作品中,如果说悲剧冲突的必然性和不可解决性喻示着悲剧意识的反思深度与力度。那么悲剧人物对人性理想的合理要求,他们的执着追求、行动乃至毁灭,则彰显着悲剧的精神高度和人性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部经典的悲剧作品,都是一首哲学化的诗,深邃的思考和悲壮的情调是其基本风貌从对人的生存的终极关怀出发,在形而上的思考与崇高的人性精神结合处绽放。所以,仅仅表现出深刻的悲剧意识还不足以称之为悲剧作品,是否体现出一种执着的悲剧精神同样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但二者之中,悲剧意识的觉醒显

5、然是最基本的前提。由此反观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百年进程,虽然真正堪称悲剧的戏剧作品不太多,但不可否认的是,其现代悲剧意识却呈现出一种持续的、正向的发展态势,由外而内、由下而上、由社会到个体、由现实到精神,不断拓展、深入。至于其间的悲剧精神则因作者的诉求不同和作品的艺术表现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质感和情调。所以,在这两者之中,作为根基的现代悲剧意识的不断觉醒与发展,便成为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百年发展进程的最佳见证和似断实连的内在路向,贯穿于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发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摘编自章池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百年流变)材料二:我曾在一篇文章的结尾这样谈论汪曾祺:“我不再期待从他笔下读到直面人生的悲剧,我

6、把他本身读作一个悲剧。”后来集中读过他1992年以来的小说,觉得此论未免片面。这些作品所表现的痛苦、挣扎与悲凉,正是我所期望的“直面人生的悲剧”。只有将这惨淡的辉光凸突出来并赋以相应的美学价值,一个完整而又真实的汪曾祺才能得以呈现。汪曾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表现为末世的败落景象。两个世纪以来中国处于急剧的变化和动荡之中,无论是社会政治现象还是文化精神现象都在这动荡中瞬息万变。旧的东西无力自持不断走向凋零衰败,新的东西无法自立迅速走向天亡。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经历给这个民族染上了焦虑、绝望、悲怆、无奈的心理色彩。有的人一面挣扎,一面出自本能地发出沉重的悲叹;有的人则以其文化优势和精神优势,对这特定的

7、历史背景和心理色彩持有充分的清醒与自觉。这些清醒者自觉者如果怀有丰富的情感,必会产生深切而又浩大、灼痛而又寒凉的悲剧体验。近世以来许多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担当这一败落的世界,表现自己的悲剧体验。这样一场漫长而又剧烈的历史动荡中,最受颠簸、最受震撼的当然是士大夫阶层。(摘编自摩罗悲剧意识的压抑与觉醒汪曾祺小说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发展颇多起伏,其阶段性发展源于悲剧意识的觉醒。B.作者认为,悲剧观念最核心的两个方面是“悲剧是什么”和“悲剧应当如何”。C.悲剧意识的觉醒是悲剧作品最基本的前提,因而在悲剧作品中,它比悲剧精神更重要。( )D

8、.汪曾祺作品中所体现的身处末世的痛苦与挣扎正是其复杂的悲剧体验的表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3分)( )A.中国现代悲剧观念虽然受到西方悲剧的影响,但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B.汪曾祺的小说借败落之景表现出深刻的悲剧意识,却忽略了对悲剧精神的建构。C.悲剧作品中的人物如果懦弱地屈从于命运的安排,那么他是缺乏人性魅力的。D.士大夫阶层对中国近世以来的历史动荡感受深刻,表现出更深切的悲剧体验。3.下列作品分析不符合将“酒神原始的苦难融入日神灿烂的光辉之中”这个特点的一项是(3分)( )A.窦娥冤中窦娥身世凄惨,遭受毒刑拷打,为证清白指斥天地、痛发誓愿,拼死抗争。B.红楼梦中林黛

9、玉寄人篱下、孤苦伶仃,感受到贾宝玉的真情后,她表现出了对爱情的坚定追求。C.雷雨中周朴园最终生活在痛苦与折磨中,年轻时为了前途放弃爱情,中年时又失去亲人。D.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面对人性堕落、良知泯灭的黑暗现实,秉持崇高的人文主义社会理想。4.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阐述“悲剧意识”的内涵。(4分)5.请根据你对“悲剧精神”的理解,结合雷雨内容,简析鲁侍萍“悲剧精神”的具体表现。(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戏之骨张中杰他打小是个没见过爹娘的孤儿。村里人可怜他,给他几件旧衣服,时不时给他送碗粥。有红白大事的时候,他就去帮厨,一来解决吃的问题,二来也算是对大

10、家的报答,好多厨师见他机灵透钻,想收他为徒。十二岁时他迷上了戏。七里八乡逢会赶集唱大戏,一定要去看,眼瞪得溜儿圆,支棱着俩招风耳听得入了迷,连草台班子的戏也一场不落。有时听到入境处,一会儿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一会儿又自顾自地哈哈大笑,手舞足蹈,惊得看戏人都忘词了,回过头看他,拿眼戳他。大家都以为他魔怔了。“当大厨多好,一辈子好吃好喝,起码混个肚儿圆!”班头说。他冲戏台班头说想学唱戏,班头叼个烟袋锅吧嗒吧嗒吸,不正眼瞧他。“人不能光为了吃,我得学戏。唱好了,报父老乡亲对我的恩!”他说得一板一眼,像念道白,尾字音拖起了长腔。说毕,他恭敬地跪拜作揖,比台上的主角还有范儿。班头被他这一腔惊呆了,又见他

11、心诚,知道感恩,说得在理,让他跟了班子。他除了为戏班子做饭,剩下的时间就跑龙套。奇怪的是,没见他跟谁学过,却唱念做打样样在行。他一个人能演所有角色,缺啥就能补啥;要是唱全场,谁看谁呆,连台上人都能被瞒过,原来的演员心中直怨他抢人饭碗。生旦净末丑,他学啥像啥,唱啥是啥。扮老生显尽沧桑,扮小生俊逸风流,扮青衣袅娜依人,扮净角叱咤风云。扮文丑出场,插科打诨,台上台下笑声不断;当武丑更见真功夫,连台下力气蛮的大汉也惧他三分。至于扮旦角,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扮相各展风流。要是唱苦戏,他念及从前孤儿之难,悲悲切切,幽幽怨怨,让台下观众喉咙跟着发堵;又忽然声声苦句句泪高亢起来,观众眼泪便唰唰直流

12、,台下哭声大作。要是唱笑戏,他眉飞色舞,自豪感溢满于胸,声音朗朗从喉间有节奏地往高处走,台下也跟着大笑不止,鼓掌声、叫好声自然是连成一片。好多大班子慕名用重金来挖,私下允以优厚待遇,均被他拒绝。他说:“我从一而终。”一拨拨来人说客悻悻而归。剧团八个大戏箱之外,是他那只大小适中的“百宝箱”,香樟木,磨得黑明光亮,看不清颜色,到哪儿都背身上,寸步不离。打开箱子,有擦脸毛巾、小镜子、胭脂膏,也有针线包、纱布,还有跌打丸。大家戏称之“神秘九号”。他什么人都敢顶。有个村医是戏迷,老死以后送殡。村民们凑钱想让他出台戏,正巧与保长的爹八十大寿时间冲突。班头想给保长的爹演,他断然拒演。“一辈子救过多少人命,又

13、是咱的铁杆票友,我得用戏送他一程。你们不去我一个人去!”他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班主无奈,又联系其他戏班子,给保长好说歹说,才救了场。他不找女人,说戏就是女人,常常私下里一个人扮演自己的女人,咿咿呀呀,呢呢哝哝。他见剩饭抢着吃,每次吃过的碗像舔过似的光,说什么“剩饭姓张,越吃越香”。夏天饭都馊了,他也不舍得倒掉。好在他身体好像铜墙铁壁,从未犯过胃病。后来,他成了班主。再后来,日本鬼子进了中国。戏班子流离四方,枪炮声起,马上转移。不管转到哪里,看戏的也没几个,一年挣不了几个钱。一天,皇帝的蟒袍被鬼子的三八大盖穿个碗大的洞,人倒是没事,可衣服却置换不起。他搬开随身的百宝箱,从里面拿出针线包。一愣

14、眼工夫,蟒袍上的破洞已被缝得严丝合缝。他放下补好的戏装,怔怔地发呆。19路军从抗日前线撤下来。他找到队伍说要义演。台下坐满士兵,有的衣服上还有血痕。他正演铡美案里的包公怒斥陈世美,高潮处,掌声、喝彩声四起。忽地狂风刮过来,头顶搭起的头柱倒下。拉二胡的二大爷和边上昏睡的小孙子来不及反应。但见他边唱边飞身而起,扑向二人,被柱上的灯砸中脑门儿,瞬间血流如注。他硬生生面不改色,唱完最后一句,猛然直挺挺倒地。大家把他翻过身来,“速拿我九号箱来!”血污满面的他,京腔京韵大声念白。“毛巾?”他摆手,“急救包?”他摇头,食指下探示意下翻。箱子最下边哗哗啦啦,有五角、一块、两块的纸币和硬币,也有闪亮的银元。“这

15、些一半给19路军,一半送我走”言毕,气绝而去。19路军最终还是收下了钱。几千当兵的向他行军礼告别。风很大。大家把他葬了。一老戏迷,民间雕刻家,在他坟丘的碑上刻上“戏之骨”。字迹风流,劲直有力。(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看戏时不自觉地手舞足蹈、没见“他”跟谁学戏,但“他”却样样在行、一人能演所有角色等交代表现了“他”对戏的痴迷。B.“他”非要学戏,不愿当一辈子好吃好喝的厨师,是因为对戏的痴爱和报答父老乡亲的恩情,班头最后同意收“他”入班。C.“他”放下蟒袍“怔怔地发呆”,表明“他”因为“蟒袍被鬼子的三八大盖穿个碗大的洞”而无钱再买感到惭愧,也表现了对鬼子的愤恨。D.“我从一而终”“速拿我九号箱来”等语言描写,一定程度上带着戏剧舞台的语言特色,也凸显了人物鲜明的身份和性格特征。7.下列对本文艺术手法和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说“他”是孤儿、接受村里人接济长大,为写“他”知恩报恩,不怕得罪保长给村医送殡唱戏以及给抗日的19路军义演做铺垫。B.“他”看戏入境的表现,惊得看戏人忘了戏词,回头拿眼“戳他”,以为“他”魔怔了,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反映了“他”对戏的痴迷。C.小说叙写了一个孤儿由爱看戏到学戏、演戏,最后演戏时为救人而死的故事,表现出热爱以戏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主题。D.小说中写观众喉咙“发堵”、眼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