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精)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5613363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精)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精)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精)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精)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精)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精)(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中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一、总则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儿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 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 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儿科管理者加强科 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 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 作的参考和依据。第三条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儿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 中医医院儿科应当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应用药 物和技术开展疾病诊疗工作, 注重突出中医特色, 充分发挥中医 优势,继承和创新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第

2、五条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儿科的 指导和监督, 中医医院应当加强对儿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 保 证中医特色优势的保持和发展, 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保证医 疗质量和安全。二、基本条件第六条 中医医院儿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 科室功能相适 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诊疗工作有效 开展。第七条 中医医院儿科应当开设普通门诊, 三级医院应当设 置急诊、有条件的可以开设专病门诊、中医健康咨询门诊、普通 儿科病房、新生儿病室或病房,有条件的可以开设儿科 ICU 。 第八条 中医医院儿科门诊应当设置候诊区 (有条件的可以 设置儿童活动区域 、诊室、隔离诊室、中医外治室(

3、推拿、针 刺、灸疗、贴敷治疗、药浴等 、雾化吸入室等,各区域布局合 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 院感染管理要求,根据儿童特点注意设施应该保护儿童安全。 中医医院儿科病房应当设置中医外治室。第九条 中医医院儿科应当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 合理 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第十条 中医医院儿科设备设施配置, 应当与医院级别、 科 室功能相适应,达到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见附件 1要 求。设置病房的,应当配备儿科专用急救设备及药品等。 第十一条 中医医院儿科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 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 医疗安全。中医

4、医院儿科开展小儿推拿、小儿针刺、小儿灸疗、中药敷 胸、中药敷脐、中药熏洗等相关项目的,应当建立儿科常用诊疗 技术操作规范及其相应的管理制度。三、人员队伍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儿科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应占 70%以上,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第十三条 中医医院儿科医师队伍中,高级、中级、初级专 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当合理。年龄构成应形成老、 中、青基本均衡,应力求在不同年龄段均无人才断档现象。对于 本科室的优势病种 . 和重点病种,均有连续的梯队。第十四条 中医医院儿科医生均应接受过中医儿科专门培 训后掌握中医学和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 能。住院医师经规范化

5、培训后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病 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诊疗方案(规范和基本诊 疗技能,掌握常用中药方剂,要熟悉中药方剂 300首,掌握 100首(见附件 2 ,掌握儿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当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 对 某些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 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 统的中医诊疗思路,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及以上医师应当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 基础上, 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 具备对少 见儿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疑难、 危重病儿的能 力,具备对本科室患儿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

6、力。第十五条 中医医院儿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 的转科后, 在儿科上级医师指导下, 重点培训儿科常见病的诊断标准、本科主要病种的诊疗方案(规范和基本诊疗方法、儿科 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学习班、 进修、 跟师学习等 方式, 重点培训疑难病的中、 西医诊疗技术方法、 新技术新方法、 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等, 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 并掌握一 项以上中医儿科专病或证的诊疗专长。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 学 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少见儿科病和疑难、危重病 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第十六条 儿科主任应具有从事儿科专业 5年以上临床工

7、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 二级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应当 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担 任或系统接收过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2年或以上其他类别执 业医师担任, 三级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应由具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 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担任或系统接收过中医药 专业知识培训(2年或以上其他类别执业医师担任。第十七条 中医医院儿科执业医师人数在 8人以上的, 应建 立学术带头人制度。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 应当在专业领域有一定 学术地位, 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从事中医儿 科专业临床工作 20年以上。学术带头人负责指导本科室中医特 色的传承和创

8、新及本科室的学术发展方向。第十八条 中医医院儿科的学术继承人应从事中医儿科专业 10年以上,二级中医医院应具有中级以上、三级中医医院应 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 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 素养、老专家独特经验、中医儿科病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 第十九条 中医医院儿科应当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 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 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第二十条 中医医院儿科护理人员应全部系统接受中医知 识与技能培训, 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三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 时间不少

9、于 100学时。第二十一条 中医医院儿科护士应掌握中医药治疗常见儿 科病的基本知识, 掌握儿科常见病、 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 法,掌握儿科中医护理常规和儿科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儿科病康复和健康指导, 应当按医嘱执行 中医儿科外治治疗。第二十二条 中医医院儿科护士长是儿科护理质量的第一 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具有 3年及以上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三级中医医院应由具备 主管护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具有 5年及以上儿科临 床护理工作经验。第二十三条 中医医院儿科鼓励应用中医药方法, 促进中医 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

10、核制度,将辨证论治优良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 中医治疗率、 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 数的比例、急诊应用中医诊疗技术、急重症中医参与率、治愈好 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四、服务技术第二十四条 中医医院儿科应当注重继承创新中医传统诊 疗技术, 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 积极探索中医诊 疗新技术。第二十五条 中医医院儿科应当具备常见病、 多发病中医药 诊治的能力, 二级中医院应能开展儿童肺系、 脾胃系等常见病证 的诊疗。 三级中医医院应当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 开 展疑难及急危重症的儿科病的诊疗工作。第二十六条 中医医院儿科应开展雾化吸入、推拿、罐疗、 外敷等中医特色

11、服务项目;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中药灌肠、针灸、 药浴、中药熏蒸、中药香囊等中医外治服务项目。第二十七条 中医医院儿科应当制定常见儿科病及本科室 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 并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分析、 总结及 评估,以安全、有效、方便、经济为核心,不断优化诊疗方案。 第二十八条 中医医院儿科应当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 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 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制剂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应 当在保持现有传统特色制剂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发新的制剂, 更好地满足临床需要。五、环境形象第二十九条 中医医院儿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 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

12、现中医药特色并适合儿童特点。 第三十条 中医医院儿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应包括门诊 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治疗室等区域。第三十一条 中医医院儿科的环境形象建设, 应通过内部装 饰, 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儿科病的理念, 宣传中医药防治儿科病 的知识, 介绍中医药防治儿科病的方法及专家特长, 彰显中医药 特别是本科室防治儿科病的特色和优势, 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 氛围。宣传知识、 介绍方法和彰显中医特色的具体内容, 应依据季 节及突发流行疾病的变化而及时调整。第三十二条 中医医院儿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 内容,可以采用适合儿童特点的有关中医儿科历史人物、典故、 漫画、卡通画、橱窗展柜、实物、

13、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 等方法,内容注重突出中医科普知识。六、附则第三十三条 儿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 按照相关要求 执行。第三十四条 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医专科医院、 综合医院中 医临床科室以儿科病诊疗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第三十五条 民族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理, 由各省、 自治区、 直辖市另行制定。第三十六条 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第三十七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中医医院儿科设备配备目录一、二级中医医院儿科设备配备目录小儿监护仪、小儿脉氧仪、小儿呼吸机、小儿吸痰器、儿童 智能测量仪、经皮给药治疗仪、小儿雾化治疗仪、电测听器、新 生儿抢救台、婴儿培养箱、经皮胆

14、红素测定仪、新生儿黄疸治疗 仪、新生儿微量输液泵、儿童智能测量仪二、三级中医医院儿科设备配备目录新生儿抢救台、 新生儿监护仪、 婴儿辐射保暖台、 婴儿培养 箱、小儿脉氧仪、复苏器、婴儿呼吸机、小儿吸痰器、医用婴儿 氧舱、新生儿微量输液泵、新生儿听力筛选仪、经皮胆红素测定 仪、 新生儿黄疸治疗仪、 经皮给药治疗仪、 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 小儿雾化治疗仪、婴儿计重计、新生儿淋浴设备、儿童智能测量 仪、小儿多参数心电监护仪、小儿呼吸机、小儿吸痰器、胆红素 测定仪、小儿雾化治疗仪、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经皮给药治疗 仪、儿童智能测量仪附件 2中医医院儿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1.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

15、八珍汤(正体类 要 3.人参乌梅汤(温病条辨 4.人参五味子汤(幼 幼集成 5. 三子养亲汤 (韩氏医通 6. 大补阴丸 (丹 溪心法 7.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8.大青龙汤(伤寒 论 9.小青龙汤(伤寒论 10.己椒苈黄丸(金匮要 略 11.王氏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12.五皮饮(中 藏经 13.五苓散(伤寒论 14.五虎汤(证治汇补 1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16.不换金正气散(太平惠 民和剂局方 17.牛黄清心丸(痘疹世医心法 18.匀气 散(医宗金鉴 19.乌药散(小儿药证直诀 20.六君 子汤(世医得效方 21.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22.甘 麦大枣汤(金匮要略 23.右归丸(景岳全书 24.左 归饮(景岳全书 25.归脾汤(正体类要 26.四神丸 (内科摘要 27. 生脉散 (医学启源 28. 白虎汤 (伤 寒论 29. 百合固金汤 (慎斋遗书 30. 当归四逆汤 (伤 寒论 31.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32.异功散(小儿 药证直决 33.导赤散(小儿药证直决 34.防己黄芪 汤(金匮要略 35.麦味地黄丸(寿世保元 36.杞菊 地黄丸(医级 37.连翘败毒散(医方集解 38.远志 丸(济生方 39.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0.沙 参麦冬汤 (温病条辨 41. 补中益气汤 (脾胃论 42. 补 肾地黄丸 (医宗金鉴 43. 附子泻心汤 (伤寒论 44. 附 子理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