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456132773 上传时间:2024-04-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6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语文考试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以文为诗”之争源起于对韩愈诗歌的评论,因此我们首先从中唐元和时期诗坛大变前后的诗、文观念开始探讨。众所周知,元和时期不仅诗歌发生了巨大变化,由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达到高潮,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这个时期诗、文的文体观念,与古文运动有着密切关联。中唐古文运动之前,唐人文体观念中的“诗”,大都还笼统地包含在“文”或“文章”之中。其中的“文”或“文章”都包含诗歌在内。

2、中唐时期仍基本延续了这一观念。如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并序云“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予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明确道出“乐府歌诗”亦属于“文”的范畴。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本人亦是如此,用“文章”来指称诗歌。“诗”既然属于“文”,也就与“文”一样被赋予了“经国之大业”之类的崇高教化意义,较古文运动稍晚而起的新乐府运动,正是以这一观念作为基础的。与“文”相对应的是“笔”,即在内容上较少性灵情思、在形式上较少审美因素的文字。韩愈的古文创作得到当时及后人的认可,被后世称作“韩文”,但中晚唐人却常称之为“韩笔”。如刘禹锡说“子长注在笔,予长

3、在论”。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韩柳古文运动的追随者们往往称这种新兴的散体文为“文”或“古文”。如“又思我友韩愈,非兹世之文,古之文也;非兹世之人,古之人也”(李翱与陆作书);“昌黎公,圣人之徒欤! 其文高出,与古之遗文不相上下”(赵德昌黎文录序)。旧唐书说韩愈“所为文,务反近体,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后学之士,取为师法。当时作者甚众,无以过之,故世称韩文焉。时谓愈有史笔,及撰顺宗实录,繁简不当,叙事拙于取舍,颇为当代所非”。可见直到五代之时,虽已有“韩文”之称,但对于顺宗实录等史传文字,还是称其为“史笔”,与“文”分列而论,显示出诗、文分体观念中一种长期混淆、过渡的状态。中唐古文运动中,韩愈等人

4、号召学习先秦两汉时期包括史书经传、诸子杂说在内的各种古体文字,在文体观念方面阻断了南朝以来“文、笔之辨”的明晰化进程,呈现出复古和回归的态势。于是在古文运动的提倡者和追随者的文学观念中,“文”开始渐渐地将“笔”也容纳进来,并付诸写作实践。古文家们以“笔”的手法来进行“文”的写作,把讲究形式华美的骈俪对偶之文改造为浅近直白、流畅易懂的散体文。也正是在此时,“诗”作为“文”的一部分,也在创作实践中渐渐融入了一些“笔”即古文的成分,韩愈在诗歌创作中融入散文手法的艺术创新尝试,就是最突出的代表。而在诗、文分论观念下的宋人来看,这就是打破诗体畛域的“以文为诗”行为了。在“以文为诗”的创作实践中,存在一个

5、很值得关注的问题。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主要发生在古体诗中,在近体律绝中却很少见。如山石醉赠张秘书等“以文为诗”的名篇,皆为古体诗;而作于“元和诗变”高峰期间的那些律诗、绝句,就很难发现“以文为诗”的痕迹。元代袁桷说:“滥觞于唐,以文为诗者,韩吏部始然。而春容激昂,于其近体,犹规规然守绳墨,诗之法犹在也。”也指出了这一现象。其中原因何在呢?首先,在文学观念方面,相对于后起的近体诗而言,古体诗在传统诗教观中更接近于“文”的范畴,因而在“古文运动”中被首先付诸“以文为诗”的实践。从坚持儒家传统诗教观、讲求“风雅比兴”的角度来看,古体诗尤其是汉魏五言古诗的地位似最高,其次是乐府和七言诗,再其次才是自

6、南朝“永明体”萌芽、至盛唐而发展成熟的近体诗。这是自陈子昂以来许多持复古主张的诗人的普遍意识。韩孟诗派善于作古体诗,诗集中也以古体诗为多。韩愈集中的古体诗远多于近体诗,孟郊诗歌也以“高古”而为人所称,李贺诗集中亦少有律诗近体。元稹见人咏韩舍人新律诗因有戏赠一诗云:“喜闻韩古调,兼爱近诗篇。”也透露出韩愈近体诗不如古体诗的信息。对于“高古”的向往,与古文运动的观念是有内在关联的,也表达了对现实文学境况的不满。后人在探究韩诗少有近体的原因时,多以为韩愈不善于作近体诗。宋人刘攽就说:“韩吏部古诗高卓,至律诗虽称善,要有不工者。”吴可藏海诗话也说:“有大才,作小诗辄不工,退之是也。”其实,韩愈并非写不

7、出富于韵味兴象的诗篇,如秋怀早春等诗,都是脍炙人口之作。可见,韩愈采取古体诗的形式进行“以文为诗”的创作实践,乃有意而为之。其次,在创作实践方面,近体诗在篇幅、格式方面的限制较古体诗更多,其形式要素因与声调音乐的关联较多而与古文距离较远,因而没有被首先纳入“以文为诗”的实践中。元结箧中集序曾说“近世作者,更相沿袭,拘限声病,喜尚形似;且以流易为辞,不知丧于雅正”,可见,在崇尚复古者的眼里,近体诗“拘限声病,喜尚形似”,属于一种弊端。而到了宋代,尤其是苏、黄之时,“以文为诗”更趋于普遍化,近体律诗、绝句与音乐关系渐行渐远,其中便也自然而然地渗入了散文的字法、句法、章法和艺术精神。(摘编自刘磊“以

8、文为诗”之争:唐宋诗文文体观念衍变的个案)注子长,即司马迁。这里借指韩愈。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对唐代元和时期诗、文的文体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B.在唐代“古文运动”之前,“诗”被归入“文”或“文章”范围。C.举旧唐书“韩文”和“史笔”的例子,意在表明“韩文”为人称道,“史笔”则反之。D.在唐代,“以文为诗”观念在古体诗创作中表现突出,在其他诗体中却很少见。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提出的“文章合为时而著”体现了“诗”作为“文”的重要社会作用。B.韩愈的“古文”创作因时代的不同,产

9、生过“韩文”“韩笔”“古文”等不同的称呼。C.古人在评价韩愈的诗歌时,大多都认为其“古体诗”的创作优于“近体诗”的创作。D.近体诗的散文化在宋代逐渐被大多数诗人接受,“苏、黄”是“以文为诗”的代表人物。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材料第二段论据的一项是(3分)A.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调张籍)B.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杜甫戏为六绝句)C.此公一生精力用之文章,始成一部杜诗。(王嗣奭杜臆)D.韩文公与孟东野友善。韩公文至高,孟长于五言,时号孟诗韩笔。(赵璘因话录)4.下列选项,不属于中唐时期“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对文体观念和创作的影响的一项是(3分)A.文体观念方面呈现复古的

10、态势。B.古文家们以“笔”的手法创作“文”。C.“诗”的创作中融入“笔”和“文”的手法。D.坚持儒家传统诗教观,讲求“风雅比兴”。5.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以文为诗”的创作实践多集中于古体诗的原因。(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请 戏 陈德鸿秋收过后,农事便闲了下来。这时节,村里有请戏的传统。以往到城里请出戏,一两百块钱就行。今年,那六子从远房亲戚孙团长那儿了解到,请戏的钱已经涨到了四百。四百就四百。村长和村民们一商量,能在家门口看场大戏,每口人还不到五毛钱,值!大清早,老韩便套好车,拉着村长往城里赶。两人都是戏迷,一路上,谈论着县剧团这些年到村

11、里演过的几出戏,谈论着哪个演员长相好、唱腔好。老韩偶尔还会学着某个女演员,捏鼻压嗓地唱上几句,惹得村长哈哈大笑。大青马也很精神,飞快地迈动四蹄,脖子上的铃铛响得十分悦耳。两个多小时后,马车进了县城。买好村民们预定的东西后,老韩把车赶到了县剧团院外。村长拎起那六子捎给孙团长的那袋花生对老韩说:“你先喂喂马,我谈成了就出来。”孙团长见到村长很高兴,忙不迭地让座和倒水,不待村长屁股坐稳,便说:“叔这是请戏来了吧?”“正是,我把钱都带来了。”村长说完,从怀里掏出用橡皮筋扎好的一捆钱,递给孙团长。“你数数,四百元,一分不差。”孙团长愣了一下,并没有把钱接过去:“老李啊,您带了四百元来请戏?”“对呀,前些

12、天那老六不是问过你嘛。”村长说。孙团长说:“当时是这价不假,可现在请戏的钱已经定为六百了。”“啥,六百?”村长喝到嘴里的半口水一下全喷了出来,“咋一下子涨这么老高啊!”孙团长说:“这不是涨,这叫行情,咱们的土地不是也要承包了嘛。老李啊,我这么跟你说吧,这两天,有好几个村子甚至想掏八百块钱来请戏,就是希望剧团早点儿去演出,我们都没同意。我们感觉还是六百比较合适,起码每个村子都能掏得起。”村长苦着脸说:“我们村今年遭了雹子,收成比往年减少了二成以上。”顿了一下,又说:“这样,我个人再加五十,四百五咋样?”孙团长摇头说:“老李呀,你就是再加一百也不行。我要是应了,跟别的村子咋交代? 六百,一分也不能

13、少了。你不知道,有的村子掏了钱,还想排前边,又拿烟又送酒的,我都没答应。你们村要是肯出六百块钱,我可以考虑往前排一排,毕竟,前些年没少和你在村里喝酒。”村长犹豫了好一会儿,才说:“我再回去琢磨琢磨。”说完,起身便往外走,却被孙团长喊住了:“老李呀,你还是把这袋花生带回去吧。”老韩看村长阴着脸从院里出来,手里还拎着那袋花生,知道事情出了岔头,便小心翼翼地说:“到饭点了,喝点儿酒解解闷吧。”“喝个六,气都气饱了。”村长把那袋花生扔上车,没好气地说。“天天能气饱倒是省粮了。”老韩说,“那我就往回赶了,别车一颠,气一泄,也像我似的成了瘪肚子。”村长被老韩逗笑了:“得,没心情喝酒了,还是吃点儿饺子得了。

14、”吃过饺子,老韩赶着马车往回走。两人骂了一通孙团长后,便默默无话。大青马好像也理解主人的心思,走得无精打采。脖子上的铃铛也响得七零八落。走到半路,马车的侧后方突然响起了一声震耳的爆炸声。大青马的身子抖了一下,停住了。村长朝后面瞧了瞧说:“这是谁用雷管炸鱼呢?”话音刚落,又一声更强烈的爆炸声传了过来。大青马的身子抖个不停,猛然间撒开四蹄,向前狂奔起来。老韩紧刹车闸,车子的速度减缓了许多。大青马拼了命似的往前挣,不多时,车闸竟然失灵了。老韩和村长急得通身是汗,怎么也无法让大青马停下来。马车到了山口的一处拐弯处,迎面正有一辆拖拉机驶来。老韩使劲儿拽住马嚼子,大青马的身子哆嗦了一下,扭身拐下路基,沿着

15、山坡,径直冲进了一个鱼塘。村长灌了一肚子冷水,命虽然保住了,却断了左腿。老韩多处受伤,倒并无大碍,只是头肿得猪头似的多天不消。那匹大青马则扭断脖子,很快断了气。给村民们代买的粉条、红纸、白糖、豆饼等,包括那六子给孙团长的二十斤小粒花生,统统填了鱼塘。那六子说:“早知这样,还不如把花生喂猪,起码还能向自己摇摇尾巴呢!”孙团长很快得知了此事,竟然掉了眼泪。他和演员们一商量,决定免费为村里演出一场。于是,选了一个日子,一行人坐着大客车,一路烟尘朝村里驶去。车到村口时,竟然被村长拦住了。村长坐在老韩推的车子上,手中晃着拐杖对孙团长说:“请回吧,我们村没有白看戏的传统。”死了的大青马被那六子剥皮卖肉,卖了两百元,村长从镇上请来一个二人转班子,热闹了两三天。(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简明扼要交代了以往请戏只需要一两百块钱,这和后来四百元、六百元一路上涨的价格形成对照,凸显了矛盾冲突。B.文中描写了请戏路上老韩和村长兴致勃勃的状态,从而烘托了两人因请戏不成功在回家路上默默无话的样子,令人印象深刻。C.文章多处运用呼应,如文末用大青马被剥皮卖肉后的两百元请二人转之事呼应了前文中大青马受惊扭断脖子而很快断了气。D.文章内容集中,环环相扣,情节紧凑而一波三折,人物简单而不多,但个性形象鲜明,如村长的直截了当、老韩的风趣幽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