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4课 宋明理学 作业:2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56132609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4课 宋明理学 作业:2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4课 宋明理学 作业:2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4课 宋明理学 作业:2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4课 宋明理学 作业:2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4课 宋明理学 作业:2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4课 宋明理学 作业:2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4课 宋明理学 作业:2 Word版含解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随堂检测1柳宗元说:“浮屠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反映出()A佛教已取得政治统治地位B佛教和儒家思想皆为正统思想C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暴露D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解析:选D。唐朝佛教没有取得统治地位,也没有成为正统思想,只是佛教的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A、B项错误;柳宗元主要是说明佛教和儒学的一致性,没有提及儒学的弊端暴露,故C项错误;“浮屠”指佛教,“与易、论语合不与孔子异道”说明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故D项正确。2“一棵树生长出来,它的基本特性,在此树前早已存在。所以,一事物必须是合乎某种理才能出现,比如马生牛,断无此理。”这段文

2、字所体现的思想是()A“理在事先”B“发明本心”C“万物皆生于两”D“理在气中”解析:选A。从材料“一事物必须是合乎某种理才能出现”,可见其认为理早于事物存在,故A项正确;“发明本心”强调内心的反省,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B项错误;“万物皆生于两”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阴阳二气,与材料认为“理”是世界本原的说法相冲突,故C项错误;“理在气中”的观点实际上认为气(物质)早于理而存在,与“一事物必须是合乎某种理才能出现”不吻合,故D项错误。3著名作家曹聚仁在谈到宋明时期两位儒学大师时,曾经这样比喻:第一个人,看见敌机来了,他会教弟子爬到书架上翻查飞机种类、性能以及防空方法;第二个人会让弟子闭目静坐,泰山崩

3、于前而目不瞬,不为机声所慑。“第一个人”是()A朱熹B陆九渊C王阳明D董仲舒解析:选A。此比喻意在说明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认识论的不同,程朱理学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符合第一人的举动,故A项正确;陆王心学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符合第二人的举动。4中国哲学史上有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下列思想家中最可能提出这一思想的是()A墨子B孟子C朱熹D王守仁解析:选D。从材料“心之体”、“意之动”、“良知”等信息可以判断是心学,王守仁属于心学的代表人物,“致良知”

4、是其观点,故D项正确;A项是墨家创始人,B项是早期儒家代表人物,C项是程朱理学代表人物。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因循守旧。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朱熹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并分析“理学成为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的原因。解析:第一小问考查宋明理学对后世的影响,由材料可知,斯塔夫

5、里阿诺斯认为宋明理学巩固了专制帝制,延续了中华文明,但束缚了人的思想。回答第二小问时要明白理学之所以能成为官方正统观念的根本原因是其能更好的维护封建统治。答案:影响:儒学成为读书谋官的工具;成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有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儒学日益僵化,压制思想。原因:吸收佛、道因素,提出“三纲五常”是天理,要存天理,灭人欲,论证了儒家纲常名教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更能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右图一团和气图粗看似一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为一道冠老者,右为一方巾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弥勒佛手搭两人肩上,借用道者与儒士

6、的五官,合成一张正面像。它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对这一思潮表述正确的是()A西汉初年初露端倪彼此有影响B“三教合归佛”为其核心内容C推动了宋代新儒学体系的诞生D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解析:选C。一团和气图中的三人合一说明的是儒、释、道的三教合一的历史信息,这是宋代理学产生的背景之一,故C项正确;A项“西汉初年”的时间信息与“初露端倪”的阶段特征描述不一致,因为佛教是在西汉末年才传入我国的,故A项错误;B项“合归佛”说法错误;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题干材料也无从说明,故D项错误。2西方学者称中国古代某学说为“NeoConfucianism”,这是一种融儒家、佛教和道教等诸因素于一体的哲

7、学,提供了一套维护儒家伦理秩序的形上学体系。该“学说”是指()A孔孟儒学B董仲舒的新儒学C程朱理学D明末清初的儒学解析:选C。佛教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末年,孔孟儒学不可能融合佛教思想,故A项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是融合儒、法、道、阴阳等学说而形成的,不包括佛教思想,故B项错误;宋明理学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儒学,融合了佛、道思想,从而使儒学富有哲理化和思辨化,故C项正确;明末清初的儒学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其学说并未融合佛、道思想,他们挑战正统、批判专制,并不是要维护儒家伦理秩序,故D项错误。3宋代以后的儒学逐渐走向理论化、思辨化,还影响到文学艺术等领域,苏轼在论画时说:“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

8、无常形,而有常理。”这体现了儒学发展史上的何种认识论()A理一气二B反省内心C格物致知D知行合一解析:选C。苏轼意思是,“山石竹木水波烟云”其形态会随时间、地点、天气等条件发生变化,但这些事物是有“常理”的,再变也有一定的规律。只有深入体会这些客观事物的变化规律,才能将物象活的精神凝聚于笔墨形式之间。这一观点与朱熹格物致知观点相同,故C项正确;B、D项是心学观点,故B、D项错误;A项不是求理方法,故A项错误。4论语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

9、复礼”解释为()A“心即理也”B“存天理,灭人欲”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解析:选B。从题干中的“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可知,把“克己复礼”解释为“存天理,灭人欲”,A、C、D三项是陆王心学的思想主张。5陈献章(14281500年,江门新会人)在学术上“舍彼之繁,求吾之约”,追求“自然,自得”,开创“江门学派”,被誉为“真儒复出”。这里的“彼”指的是()A程朱理学B陆王心学C佛教D道教解析:选A。陈献章追求“自然,自得”,即“舍彼之繁,求吾之约”,自得即求之吾心,可以看出陈献章的思想是以心为本体,这里的“舍彼之繁”应该是批评

10、程朱理学支离破碎,故“彼”指的是程朱理学,故A项正确;由前面的分析可知陈献章开创的“江门学派”与心学的思想比较接近,故B项错误;宋明理学融合了佛、道思想,换言之,陈献章的思想融合了佛、道思想,故C、D项错误。6“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王)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由此可见他们主张的最大区别是()A“理”是否为万物的本原B求“理”的方式C对待孔孟儒学的态度D“孝亲”的方式解析:选B。由“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可知理外在于人,由“如其理外在于心,则”知王阳明认为理内在于人,由此进而推知,二者求理方式不同,故B项正确;A、

11、C、D项不是材料讨论的主要问题,故A、C、D项错误。7某思想家主张:“君子之学以明其心。其心本无昧也,而欲为之蔽,习为之害。故去蔽与害而明复,匪自外得也。”该思想家可能是()A孟子B董仲舒C王阳明D庄子解析:选C。孟子主张仁政和性本善,与题目表达思想不符,故A项错误;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与题目表达思想不符,故B项错误;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即“去蔽与害而明复”,故C项正确;庄子思想与题目表达思想不符。8“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与材

12、料观点一致的是()A万物源于“天理”B心即理也C存天理,灭人欲D格物致知解析:选B。从“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可知万物都来源于一个基础即天理,从“古圣相传只此心”可知其基础是心,可知题意是心学的表述,故B项正确;A项是理学,符合“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但不符合“古圣相传只此心”,故A项错误;C、D项与题意不符,故C、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

13、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子语类材料二“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外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如此知一切可见不可见的事物,都在心中,便知心量之广大无边,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藏于密。”传习录材料三“心学”是一种高扬“心”亦即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作为理学家,王阳明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同样鼓吹“明天理,去人欲”。然而,朱子与王阳明的思维走向却大不一样:程朱以“理”为本体,充分肯定“理”的客观性

14、和人理性认识客观的“理”的可能性。但是,“理”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而没有给人以应有的地位。对于它来说,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人欲支配的客体,而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主体。而“心”哲学则以心为主体,从而导出了人的主体性这一主调。冯天瑜中华文化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2)依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时代价值。(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异同。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分层归纳即可,分层注意利用材料中的省略号,从“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可得出“理”是万物的本原,从“天理流行,触处皆是”,可以

15、得出“理”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从“总名”、“件数”,得出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第二小问要求回答朱熹观点的积极影响,该问应利用所学知识,结合理学的积极影响,进行知识迁移回答。(2)第一小问要结合材料二,材料二突出反映王阳明心外无物,强调人的主观感受的观点,简要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应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王阳明是心学集大成者,其观点时代价值可利用所学心学的影响进行回答。(3)该问既要利用材料三信息,同时要结合所学知识补充完整,相同点可以从世界观、思想实质方面回答,不同点可以从二者对“理”的认识、哲学派别、是否重视主观能动性等方面总结。答案:(1)观点:“理”是万物的本原;“理”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影响: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理学建立的理想人格的理论与观念,对于中华民族注重气节、注重道德、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2)观点:人是世界的主体,人所生活的世界离不开人的主观感受。价值:修补了理学僵化所造成的问题,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成为晚明人文思潮的哲学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