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优秀教案名师优秀教案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55840770 上传时间:2023-07-29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优秀教案名师优秀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最新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优秀教案名师优秀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最新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优秀教案名师优秀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最新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优秀教案名师优秀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最新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优秀教案名师优秀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优秀教案名师优秀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优秀教案名师优秀教案(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优秀教案15 青海高原一株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新鲜词语的意思。朗读课文,理解并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 浏览课文,围绕“一株柳”感知作者之所见和所想,初步读懂“一株柳精神”,尝试为课文划分段落,并说清划分的理由,从而理清文章的结构和“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以问促读,细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体会环境衬托、虚实结合、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写灞河柳等写作方法,了解青海高原柳树的“神奇”, 感悟这株柳所处的环境以及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理解青海高原这株柳带给我们的启示。 (三)情

2、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神奇的柳树身上读懂每个人在生活中要做一个积极向上、坚强不屈的人,受到感染和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以问促读,细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情景,揣摩环境衬托、虚实结合、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写灞河柳等写作方法,读懂青海高原柳树的“神奇”, 感悟这株柳所处的环境以及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理解青海高原这株柳带给我们的启示。 难点: 1. 边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揣摩作者写灞河柳的用意,感受青海高原柳树的“神奇”。 2. 联系全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青海高原这株柳带给我们的启示。 三、教学准备 学生的准备:自读课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3、课文,充分做好预习工作。 教师的准备: 晨读课要关注朗读的情况,课文较长,朗读要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推进读正确、流利;准备与教学有关的课件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 1.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交流:说到“柳”你想到的是什么。 (学生此处可以谈的很多,如由柳想到的诗句,由柳想到的柳树的样子,以及和柳树相关的其他东西。) 2. 过渡语:今天我们看“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是一株怎样的柳树。 (读课文之前,先让学生说说课前搜集的有关青海高原的材料,使对青海高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检查预习,重视语言积累,推进读懂 1. 提生朗读课文

4、,要求: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且尝试读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学生朗读的要求不能只定位在正确、流利上,而要尽可能读出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相机解决文中读不准的字音和部分难理解的词语。 (解决词义:广袤无垠 深邃 凝滞 苍凉 赭红色; 解决字音:哦了解每个字音表达的意思,然后依据文中的句子确定字音,读“”。) 随读推进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三)了解课文基本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1. 看题目就可以了解作者主要写的内容,我们通常观察一种景物,要留意眼中所见、心之所想。浏览课文,看看哪些是作者眼之所见,哪些是心之所想。用不同的自然段序号标注出来。 交流

5、:眼中所见写了些什么内容树的生长环境、树的形态; 心之所想是什么内容猜想和想象、联想到灞河之柳、自己的感受启示 2. 尝试为课文划分段落,并说说划分的理由。 第一段(12小节):柳树既是平常的又是神奇的。 第二段(35小节):青海高原的特点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着一株大柳树。 第三段(68小节):作者的猜测和想象以及作者的联想。 第四段(9小节):作者对柳树的赞美。 (分段仅仅是便于帮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对课文不同的理解所划分段落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只要理由充分即可。) 3.作者写一株柳,想表达怎样的一种情感,在哪一段集中抒发了这种情感,(齐读最后一段)你能大致读懂作者在赞叹什么,(毅力、韧劲的

6、一株柳精神)读出这种赞叹。 4.我们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你能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写法是什么吗,(板书:托物言志:一株柳一株柳精神)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作者陈忠实紧紧围绕“一株柳”去写眼之所见、心之所想,从“一株柳”写到自己的想象、联想、感受、启示,展示“一株柳精神”,下面就让我们细读课文,看看那么多的内容作者是怎样观察、体验,又是怎样把“一株柳精神”表达出来的。 (四)学习课文1、2小节,体会作者开篇表达情感的方式 1. 引导学生发现开头表达形式的不同 幻灯片出示: 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

7、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1)出示课文1、2小节,我们下来看看作者的开头。指名读,围绕这“一株柳”这一段中哪几个词语是主要信息,(神奇、望而生畏、伫立在青海高原)如果用一句话怎样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 (2)作者这样写,与我们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白的意思有哪些不同,为什么呢, 学生自读,感觉这两段的开头方式有什么特别之处,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评判。(两段中有些重复的内容,但又不同,原本一段就可以说的内容分作两段来写等) 2.引导发现开头表达效果的不同 (1)这两段话虽然简练,但不简单的。对比读这两段话,静静思考,留意哪些词语引起你的注意,让你产生了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基本上就是:为什么

8、两段一会说它是平常的,一会又说它是神奇的;一棵柳树为什么让人感到“望而生畏”。 (梳理出这两个问题,教师板书:平常 神奇 望而生畏) 理解“畏”的意思,从而理解“望而生畏”的意思。 (学生过去学过恐龙一课,在那一课中,“畏”是“害怕”的意思,但在这一课中,“畏”则是“敬畏”、“敬佩”的意思。因此,需要给学生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 (2)引导感受这两个小节“一会说它平常,一会又说它神奇”,那作者到底想强调它的什么,(强调的还是神奇)尝试通过朗读读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朗读一是表达出学生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朗读也是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而此处,作者的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明确的,因此

9、,应训练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既是“平常”的,又是“神奇”的呢,从这两段中你可以找出两种柳的不同吗,(平原水边伫立在青海高原两种柳生存环境的不同) (理清“平常”和“神奇”看似是一对矛盾的词语,实则不矛盾,是因为生存环境的不同。) 当你看到这个不同,你又会产生怎样的疑问,(柳为什么说伫立、同样是柳长在不同的地方就差别这样大吗) 3.引发总结反思:我们看到作者的开头表达形式和表达效果的不同,你有什么写作方面的收获,(这样开头易于吸引读者注意、思考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望而生畏、寸草不生、独特锻铸、不可思议、起死回

10、生、艰苦卓绝、毅力和韧劲(每一部分内容中选出的)”听写后在文中找出标画出来,并读一读。 2.你能用上听写的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3(齐读开头两段,让我们走近一株柳,去看看这让作者神奇到望而生畏的是怎样的一株柳, (二)学习35小节,感知青海柳生存环境、外形“粗实而坚硬”的神奇,学习作者运用环境描写衬托形象 1. 聚焦柳树,感知形象。 (1)这是一株什么样的柳,你找出有关的描写(第5小节)自己尝试读,看能不能把这株柳树还原到我们的眼前。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这株柳的外形的,(干、叶、作者的内心感受)读出这株柳树的特点。 (3)说说这株柳树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柳树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

11、抓住文中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感受这株柳树的与众不同:如抓住“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等体会树的大而茂盛;抓住树干和树枝“生铁铁锭”的色泽、树叶的“苍郁”、“深沉”与平时我们见到的柔柳、嫩叶相比较,体会青海高原特定环境对它的独特锻铸;利用形象的手法做“撑立”的动作:头顶天、脚踏地顶天立地,感受柳树的高大以及强大的生命力。)(教师板书:生命伟力) 2.感受环境描写衬托形象的表达效果 (1)当你读到这样一株柳的形象,以及作者的内心感受时,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外形生铁铁锭、苍郁、深沉的原由;怎样理解“独特锻造”;何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等) 你感觉这株柳的特别与什么有关系,(生长环境)

12、 (2)请默读3、4节,看看它生存在怎样的环境下,作者有怎样的感慨,你又有什么内心感受,请在有关的句子旁写写自己的阅读理解。 (3)交流你从这些环境描写中读懂找到了哪些问题的答案, 注意引导学生抓住以下句子感受青海高原的环境特点: 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重点体会原野仅仅只能长草而不能有大型的植物;山峰更是光秃秃,寸草不生。) 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重点体会赭红色土地的贫瘠。) 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

13、瞅见了遮住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重点感受作者看到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着这样一株柳树时的惊讶与赞叹。同时引导学生读好“哦”这个语气词。) 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让学生知道,文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有些是需要我们去细细品味的,有些是作者直接就告诉我们的。无论是哪一种,我们都应该留心去发现。) (4)作者明明在写柳,但是却用了那么长的篇幅在写青海高原,其用意是什么呢,(交代清楚平原之柳为何与高原之柳有这样的区别,衬托写出一株柳的形象内涵) 3. 回归作者对柳的赞叹,齐读,感受柳树的“神奇”。(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 小结:读了这部分文字,作者把自

14、己的所见树的生存环境、树的形象生动再现,让我们心中都有了这“一株柳”的形象。这部分就是“写实”课文写到这里,也就把“这株柳”介绍清楚了,可是作者没有停下笔,因为他的心中还有很多想和我们交流的话要写他由此产生的想象、联想、感悟(板书:想象、联想、感悟) (三)学习6、7小节,在猜想中感受“一株柳”生存的奇迹 1.看看这两段的开头,冒号前和后面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冒号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 2.默读6、7小节,理清作者猜测的柳树生长、壮大的过程,选择一个词语来概括这株柳的生存经历。 交流: 你认为哪个词语可以概括说出这株柳的生存经历(板书:不可思议的奇迹或者顽强) 围绕这两个词语,联系具体语句谈谈自

15、己的理解。 配乐读出这个“不可思议的奇迹”(读第六段) 3. 教师接着第6小节的读顺势引读第7小节:我依然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冻死过;经历过,被。它无疑,却。这。(出示第7小节内容)老师重复: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板书:顽强) 4.感知写法:这两小节是作者的猜测和想象,何来这些呢,(由所见产生猜想) 把自己的猜想那么详细地写出来,这是为了进一步表达什么意思呢,(一株柳的奇迹、顽强) 小结:当我们眼之所见时,不要忘记了心之所想,把实实在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事物和藏子我们内心的想象、联想结合在一起写,表达的意思会更充分,表达的效果会更强烈。 5.再次回归作者对柳的赞叹,齐读,感受柳树的“神奇”。(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 (四)学习第8小节,对比衬托中感受“一株柳”的艰苦卓绝 1. 自由读第8小节,找出同是柳树,作者为什么对待高原柳和家乡灞河柳有不同情感。(灞河柳:自豪;高原柳:崇拜、敬畏) 2. 自主探讨、小组合作:为什么作者面对名贯古今的灞河柳只不过是感到自豪,而面对高原柳却是崇拜到敬畏的境地, 3. 理解了这个问题,你能说说作者为什么用了许多笔墨写家乡的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