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百校联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卷**** 文档编号:455830029 上传时间:2024-04-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47.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百校联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苏省百校联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苏省百校联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苏省百校联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苏省百校联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百校联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百校联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语文试卷(含答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百校联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语文试卷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材料一:从天人互动的层面看,“群道”不仅具有人道的内涵,而且具有天道的意义。荀子王制中说:“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这里的“万物皆得其宜”同时涉及人道与天道。如果治理合宜,那么世间万物都将各得其所。当“群”仅仅被理解为人所以能够生存的条件时,其着眼之点主要是人自身的需要和目的,单纯地从这样的观念出发,往往可能导致对自然的过度支配与占有,这又反过来会使人的生存条件受到影响。而真正意义上的

2、“群道”不仅旨在将社会有序地组织起来,而且意味着从更广、更长远的角度去理解、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也可视为对群道原则的引申。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繁衍都有自身的内在法则,对待自然(天地万物),则需要充分尊重自然本身的法则;处理社会领域中的事宜,需要合乎礼法。由此,从天道的角度来看,循道而治,可以按自然本身的内在法则而发展;从人道的角度来看,依乎礼法,则不仅可以使社会之中一般民众人心归一(“百姓一”),而且将得到有德之士的拥护(“贤良服”)。百姓和贤良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阶层,“百姓一,贤良服”也相应地体现了本于群道的多样治理效应。如果说,贤能与礼法的统一在总体上表现为合群之道,那么,天人合宜、人际

3、和谐则从不同方面展现了群道指向的内在目标。(摘编自杨国荣合群之道荀子王制中的政治哲学取向)材料二:万物连续一体是荀子生态文明观的逻辑前提和根据。荀子持有生态群观,他的“群”突破了“兽三为群,人三为众”的思维,“群”不仅是兽群,还是群众,甚至超越了生物群类,是所有万物的生态群类。荀子说,“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各种群类具有连续性。“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同群类内部是连续的,水火等无机物与植物、动物等有机物虽是异群类,但也是连续性的。人是高级动物,但只是作为荀子称之为“大共名”的“物”中一种而已,万物生生不息,循环往复,共生一

4、体。既然共生一体,人必须善待万物。荀子倡导君子人格,鼓励人们修养君子德性,在生态共同体中以礼义之伦理德性对待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做到合群、能群、善群。如何合群?荀子的回答是“厚敦者也,合群者也”,培植君子敦厚的德性品格,人与人、人与自然能形成和合之群。荀子认为人能群是人与他物的最重要区别,“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如何能群?荀子说:“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如何“能群”关键在“分”。荀子的“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5、。一是“分别”,主张“明于天人之分”,天与人有不同的职责,人要遵守天的规律,顺应天;但是人也要发挥主动性,“制天命而用之”,做到与天地参。二是“名分”,荀子承认人人都有欲求,因而需要名分去规范人们的行为。如果欲求没有节制或没有受伦理规范,就会“争乱”。有了礼义伦理名分,社会就会得到良善治理。“分”建立在“义”的伦理原则上,人之所以“能群”,贵在人“能义”和“能分”,进而“群居和一”。“义”的原则、“分”的秩序不是随意的,法于天地自然,因而“义”与“分”具有生态意蕴。就生态文明治理而言,“胜物”的前提是天与人的分职,“爱物”是人的本职。基于“义”和“分”,人则“能群”,“胜物”和“爱物”也就不矛

6、盾,其中隐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如何善群?荀子说:“君者,善群也。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荀子还着重谈论了君道如何善群:“道者,何也?曰:君之所道也。君者,何也?曰:能群也。能群也者,何也?曰:善生养人者也,善班治人者也,善显设人者也,善藩饰人者也。”能群最终要落实到善群,以礼义善于养人、治人、设人、饰人,做好这些的目的在于实现一个良善、和谐的共同体。由于荀子的整体思想是“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的生态学观,处理人类社会的养人、治人、设人、饰人也必然须符合万物之道。万物得当的群道,才能使万物生态和谐

7、。(摘编自蒋世强荀子“群居和一”的生态文明意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说的“万物皆得其宜”同时涉及人道与天道,荀子强调要让世间万物都各得其所。B.对自然的过度支配、占有让人不能从更广、更长远的角度去理解、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C.荀子认为,人跟他物的最重要的区别是人在生态共同体中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D.荀子说的“分”含有“分别”之义,主张人要遵守天的规律,但不能一味地顺从天。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群道”就是指“人道”和“天道”,从天道的角度来看,循道而治,可以按自然本身的内在法则而发展。B.贤能与礼法的统一在总体上表现为合群之道,

8、所以天人合宜、人际和谐多方面展现了群道指向的内在目标。C.荀子持有生态群观,他的“群”是所有万物的生态群类,各种群类有连续性,但只有同群类内部才是连续的。D.能群最终要落实到善群,以礼义善于养人、治人、设人、饰人,来实现一个良善、和谐的共同体。3下列关于两则材料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用荀子王制中的言论,是为了告诫主政者应当“治理合宜”,使世间万物都各得其所。B.材料一将主要着眼于人自身需要和目的的“群”与真正意义上的“群道”进行对比,论述了荀子“群道”的含义。C.材料二大量引用荀子的言论,并对“群”“分”和“义”等概念进行了阐释,使论证更加深入而有说服力。D.材料二先总说

9、荀子持有生态群观,并指出荀子鼓励人们修养君子德性,做到合群、能群、善群,然后分层论述。4下列对材料二阐述的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恰当的一项是( )5在处理经济、社会、人的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的关系上,两则材料给予了我们哪些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被遗忘的戍者潘灵带路的向导在队伍的前面头也不回地走,全然不顾在暗无天日的丛林里已经行走了五天的殖边队的士卒们。一路上,向导都挥舞着银片似的砍刀,手起刀落处,都是荆棘和藤蔓短促而痛苦的声音。但后来,这些声音被士卒们粗重的鼻息覆盖了。苟延残喘的队伍,显然对这次勘界的前期摸底工作的艰苦程度估计不足,官兵的情绪都越发焦躁不安。队长郝成璧已

10、经失去了前四天的沉着与淡定,一路上像个怨妇一样喋喋不休。麂子关有野人出没,是一个传说,但从来没有被证实过。最早有关野人的消息,是一个猎人从密林里带出来的,说那野人敏捷如猴,速度比风都快,他还指挥着一群猴子。话音未落,头顶就嗖地飞过什么东西,接着就是一个站起活动身子的殖边队队员的一声惨叫。一块飞石,正中他的脑门。尹默君趴在地上,用郝成璧递给他的单筒望远镜眯了眼往模糊人影处看。一个清晰的人从单筒望远镜扑进了他的右眼是个清朝老兵!不能开枪!尹默君将望远镜从右眼眶移开说。循着石块飞来的方向望去,尹默君看到了那个先前在他单筒望远镜里出现过的清朝老兵,铁塔一样矗立在他的前方,一副威风凛凛、视死如归的模样。

11、尹默君举着白衬衣,向着清朝老兵走,越走越近。近到几米开外的时候,老兵一声暴喝站住。尹默君立定。老兵用混沌的老眼在尹默君身上扫了一遍后,用沙哑的声音问道,你是何方神圣,为何犯我国境?我是中国人,老爹,他们也是中国人。尹默君边说边回头指了指身后说,他们是省府殖边队的士兵、管理边境的。但喜兵摇摇头说,你别想骗人!你连头上的辫子都没有,还冒充国人?辫子?尹默君说,大清都灭亡二十多年了,谁还留辫子?你说啥?老兵一脸惊讶,大清亡了?老爹、尹默君语气肯定地说,亡了,公元一九一一年就亡了,现在叫“中华民国”了。老兵就像被雷击了一下,竟像一截枯木桩一样直挺挺倒在地上了。尹默君见此,将手上举着的树枝和白衬衣一扔,

12、便冲了过去,他将老兵抱在怀里,一边掐着老兵的人中一边紧张地呼唤郝成璧赶紧过来。昏迷的老兵醒了,他半睁的眼角有泪水流出。年轻人,这还不够荒唐吗?朝廷都没了,我却为它守了二十多年的江山。他吃力地转身,指着前方说,看到了吗?那是麂子岩哨所,我是守兵。老爹,你不该这么想,这哪是朝廷的江山,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江山。你是为国家守江山,不是蜓。尹默君的话里充满了崇敬。说来话长,老人指了指哨所对郝成璧说,你是长官吧?我带你们去,这哨所,我得亲自交给你们。这个叫赖小四的清朝老兵,对过去的记忆仿佛就是昨天。粮没了,盐没了,你没想着离开?想过,也这么干了。赖小四说,当兵吃粮。理所应当,没吃的,还当个鸟兵?我拍拍屁

13、股走了人,但在森林里走了大半天,傍晚时还是回来了。我想起了我来哨所时给管带的保证:人在哨所在。为了一句承诺的坚守令人动容。我在这里烧荒种地,但第一年种下的苞谷,颗粒无收,青黄不接的时候,就被猴群糟蹋了。一个猎人数给了我捕猴的法子,我布在树上的罗网捕到了猴王。我驯那只猴王,让它臣服于我。后来我成功了,成了它们的王中王。它们不仅不再糟蹋我的苞谷地,还会替我看守它们。我有时无聊了.就学着它们爬树,从一个树梢荡向另一个树梢。但让郝成璧和尹默君没想到的是,当卫生兵和一个殖边队队员去为赖小四剪辫子时,惊恐万分的赖小四惊叫着推开他们,奔进石屋子就操起了他的火铳。他端着火铳奔出屋子,大声喊道,哪个敢剪我辫子,

14、我就要哪个的命。他吸嘴,吹了一声尖厉的口哨。瞬间,先前已销声匿迹的猴群,又出现在哨所的石屋顶上。它们虎视眈眈居高临下地注视着哨所前的殖边队队员们。赖小四哼了一声,我先前看错了你,你这上上下下一身洋人打扮,本不是啥好人。我们真的没有骗你,尹默君诚恳地说,丛林外面,换了人间了。现在没有皇帝,男人也没有长辫子了。你和他们不是对手,更不是敌人,你们都有一个共同身份,都是戍边者。我是绘地图的,我绘出的每条边界线,都有你们的功劳。赖小四似乎被尹默君的话打动了,他指了指那群将哨所团团围住的猴子说,要说功劳,它们也有。那年红发的洋鬼带着一群人,私移我们的界桩,就是被这群猴子撵走的。它们不怕死,红发鬼动用了洋枪

15、,猴子们付出了五条命,但它们却没被吓住,一个个扑上去与洋鬼们又撕又扯,最后他们害怕了,抱头鼠窜,落荒而逃。从那以后,他们再也不敢来私移界桩。现在你们知道这群猴子为啥跟我这么亲了吧?我离不开它们,我陪着它们,哪儿也不想去了。郝成璧趁机走上前,伸出左手将赖小四的火铳夺了下来。赖小四也没抵抗,他有气无力地冲猴群挥了挥手说,散了,散了吧。那群猴子就真的散开了。翌日清晨,尹默君被一阵嘈杂声吵醒了。出事了!郝成璧边说边拉着尹默君走出了哨所。在哨所外的一棵水冬瓜树上,吊着一个尸首已经僵硬的人。尹默君一眼就看出是赖小四。他上吊的工具,竟然是他脑后那条又粗又白的长辫子。(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殖边队在丛林里经过五天艰难跋涉,到达了传说的有野人出没的麂子关,官兵焦躁不安,不料一块飞石来袭,砸中了一名队员。B.做绘地图工作的尹默君发现投掷石块的是一名清朝老兵,面对“闯入者”,清朝老兵表现出一副威风凛凛、视死如归的样子。C.老兵认定尹默君等人是侵略者,因为他们头上没有清朝人的标志辫子。当老兵得知清朝灭亡了,竟然直挺挺地昏倒在地。D.老兵名叫赖小四,在麂子岩哨所戍守了二十多年,曾因给养断绝而选择离开,但因为在森林里走了大半天没走出去而返回了。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