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55820445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案例案例背景: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设计以这一基本理念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努力使学生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新知,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这一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正方形的特征

2、和周长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这些知识的获取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提供知识和学习策略上的支持,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圆的周长以及长、正方形面积奠定基础。案例片段:一、自主探索,验证猜想,合作交流1、课件演示两只小蚂蚁正在进行搬运食物的比赛: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红、黑两只蚂蚁分别围着长方形、正方形跑一圈,先跑完为胜者。(学生感到不公平,因为他们跑的路线长短不同,也就是跑一圈的长度不同)。2、引出:红蚂蚁跑一圈的长度表示正方形的周长。黑蚂蚁跑一圈的长度表示长方形的周长。3、他们跑的路不同,也就是周长不同,所以不公平。是不是真的不公平呢?这只是我们的猜测,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4、小组合作,试验验

3、证。(学生分组尝试计算,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看是否能找到不同的计算方法。)5、交流试验结果,判断假设是否成立。学生的算法可能有:3+3+5+5=16(米)3252=16(米);(3+5)2=16(米);6、你能用简单的语言叙述三种不同的算法吗?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长方形周长=长2+宽2长方形周长=(长+宽)24、说说上面这几种计算方法中你喜欢哪种?并说明理由。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第种和第种方法无论是书写还是计算都比较方便。(让学生寻求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不强求一致,不过,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优化选择,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5、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

4、法、自己探索出来的方法计算正方形使他们初步掌握研究性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体验。这样的安排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学习方式,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得出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正方形周长=边长46、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想一想要计算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必须要用到什么?(使学生知道,要计算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它们的边长。)7、今天同学们积极动脑,想出了很多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课件再次演示蚂蚁比赛图),现在你认为公平吗?(鼓励学生:我们有时不能光靠猜一猜来判断事物,最好要用科学的方法。) 案例评析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5、,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当今教育的热点问题。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了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站在新的教育教学观角度上看,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的设计教学过程,才可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获得成功

6、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创设生活情境,激情导趣。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题材,激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培养喜欢数学的思想感情。激趣促欲地导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激起主动参与探索学习有关知识的欲望,唱响了“数学自主探索”乐曲的“前奏”。因此,在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用两只小蚂蚁搬运食物比赛的情境引入新课,红、黑两只蚂蚁分别围着长方形、正方形跑一圈(看上去周长差不多),先跑完为胜者,学生感到不公平,认为它们跑的路线不一样

7、长。对于学生的疑问我并没有急于表态,而是告诉他们两只蚂蚁跑的路不同,也就是周长不同,所以不公平。是不是真的不公平呢?这只是我们的猜测,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引发学生探究欲望。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致顿时提到了沸点上,教室里洋溢着浓烈的学习气氛。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畅所欲言,交流学习心得,提出自己不能理解,未能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动脑思考。使学数学成为“问”数学,思考数学,创造一种特殊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使这种共鸣转化为求知欲,进而把注意转移到学习新知上。学生不知不觉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后,教者让学生互相提问题,互相解答,在互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提问题意识和能力

8、,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始终体验着学习的成功与乐趣。从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既有所学,又“乐在其中”。二、放手让学生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更新观念,成为学生学习上的服务者和合作者。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自能发现问题,自能提出问题,自能思考问题,自能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我改变以往抛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思考、讨论,自学新知的做法,而是留出足够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先自学新知,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学生迷惑的时候,适时点拔,加以引导,起到一

9、个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如在出示了教材中的方格图后,让学生认真观察,说说在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根据自己发现的数学信息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在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猜测,自己验证,自己归纳计算公式。体现了“跳出数学教数学”的教学思想,充分地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中,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以学生为探究主体,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自我感悟,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参与者。在策略的比较中,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和图形周长

10、推理能力的发展,三、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准则,强调算法的多样化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图形周长中的一种特例。它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它的特点是计算简便、迅速。但对初次接触的小学生来说,是把重点放在周长公式的结果上,还是注重引导学生在测量具体图形中探索周长的过程,则是两种不同教育观的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公式例题习题”的教学结构模式,而是采用新课程努力倡导的“问题情景猜想建立模型验证与解释应用与拓展”新型教学模式进行的。如在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后,提出假设:在很多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多样的,想一想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11、学生通过讨论与交流,想出了“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长方形周长=长2+宽2”,“长方形周长=(长+宽)2”三种策略。对于这些方法,我没有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又恰到好处地抛出一个新的问题:“说说上面这几种计算方法中你喜欢哪种?并说明理由。”又一次激发孩子们的探究热情,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的、现实的、有意义的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之中了。通过小组交流,学生从实践的角度对其可行性加以思考、比较与取舍。这不仅验证了刚才的策略是否合理,同时又从中领悟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策略。在两轮的学习探究与讨论交流中,我始终没有以一个“权威者”的角色指出哪个方法是最简便、最科学、最合理的,而是让学生通

12、过独立思考、探究与计算的过程,自己会去体会他喜欢或者能够理解的算法,真正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既要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但又不应该追求任何强制的统一。在类似的“计算周长”教学中,学生会有各种不同的算法,对他们的不同算法,教师不要急于归纳到公式中去,可以让他们说说算的道理。在多次的测量和计算的过程中,学生自己逐步会掌握用周长公式计算的方法。当然,对一些不善于用周长公式计算的学生,也不必强求统一,随着计算周长经验的积累,他们慢慢也能悟出周长公式的意义的。我们所努力追求的数学教学,应该是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知识出发的教学;应该是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的教学。通过教师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学生参与其中的活动,使他们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主动探究数学的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