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歌会刘淑侠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55810455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歌会刘淑侠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云南歌会刘淑侠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云南歌会刘淑侠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云南歌会刘淑侠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云南歌会刘淑侠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歌会刘淑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歌会刘淑侠(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本信息课题云南的歌会(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即第四册第16课)作者及工作单位姓名:刘淑侠 工作单位:西安市高陵县鹿苑镇中学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课文,以民间文化为主,介绍了我国部分地区的节目风俗和民间轶事,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感情。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根据文章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使学生深入体会云南歌会的美,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学情

2、分析由于本单元课文内容学生普遍感到较为陌生。因此要借助音像资料,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整体把握文章,领会文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2)揣摩品位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3)学习运用多样的手法描写不同场合的写作特点。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用心品位,让学生与文章直接对话,作者直接交流。(2)分小组讨论,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3)延伸拓展,横向比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教室走向社会。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云南的民歌民风,感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感受文中作者对自然、 对人, 对艺术的品位与赞赏之情,学会关注

3、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把握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体会内容与写法上的差异。2.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揣摩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体会汉语丰富的表现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讨论点拨法,拓展延伸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话题课前播放民歌蝴蝶泉边视频1. 导语设计2. 沈从文简介3. 题解二、自由朗读,感知歌会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做记号,抢答问题。2.欣赏云南民歌赶圩归来,感受歌会特点。多媒体同时出示云南民歌的图片。3.说说你对云南歌会有了哪些方面的了解。4.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共描

4、绘了哪些歌会的场面?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1.三个场面描写的侧重点各是什么?分别是怎样写的?2.作者描绘了这三个唱歌的场景,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表达怎样的生活态度?四、美点追踪五、拓展延伸1、比较:多媒体播放宋祖英的爱我中华音像片段,云南的歌会与我们所看到的歌舞节目有什么不同?(多媒体显示)2、云南以民歌闻名全国,咱们陕西有没有类似于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呢?(秦腔)请学生试为大家现场演唱秦腔选段或熟识的民歌。3.小结六、布置作业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话题课前播放民歌蝴蝶泉边视频1.导语蝴蝶泉边是云南的民歌,在云南,这样的好歌是数不胜数的,云南是一块美丽而

5、神秘的土壤,那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歌声动听,人们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天,我们将随沈从文先生通过他的散文云南的歌会走进云南,来欣赏蕴含着浓郁的民族气息的云南民歌。(板书课题、作者名,指名说说对作者的了解。)2. 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京派小说代表人物,苗族,湖南凤凰人。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师补充)3.解题:什么是“歌会”?1.听民歌。2.学生介绍,其余学生补充。3.一学生回答,明确:也就是聚集在一起歌唱。进入情境,感受气氛。二、自由朗读,感知歌会1.

6、快速朗读课文,勾画重点信息。抢答下列问题:有谁在唱,在哪唱,唱什么,怎么唱?归结:这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歌会,这是一场来自山间的歌会,这是一场令所有人都可以沉醉其中的歌会,这是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歌会2.欣赏云南民歌赶圩归来,感受歌会特点。多媒体同时出示云南民歌的图片。3.说说你对云南歌会有了哪些方面的了解。提示:可以从歌唱的人、地点、内容、歌唱的方式、环境气氛等方面来说。4.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共描绘了哪些歌会的场面?(板书)1.学生交流,明确。2.学生欣赏,感受。3.学生交流,回答。4.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村寨传歌直观地感受,体会,云南民歌的特色。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7、。1.三个场面描写的侧重点各是什么?分别是怎样写的?教师归纳:山野对歌,侧重于人物 山路漫歌,侧重于景物环境 村寨传歌,侧重于场面盛况(1)在“山野对歌”这一场面中,作者为什么要重点描写这位唱歌的妇女?(2) 第四段写赶马女孩唱歌仅三句,却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这和赶马女孩唱歌有什么关系?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3) 在“村寨传歌” 这一场面中,作者为什么要重点写歌会场面?2.作者描绘了这三个唱歌的场景,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表达怎样的生活态度?1. 学生讨论、分析,明确。学生.讨论,明确:这些优美的语句描写出了当地优美的环境,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

8、浑然天成,只有这一方水土才能孕育如此美妙的歌,以景衬歌。2.讨论,明确:明确:生活就像歌声一样是美好的,我们应该尽情地享受并体会人生中美妙的日子。文中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位与赞赏之情。从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加深对本文的认识,从主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四、美点追踪在文中找出你喜欢的词句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以“我喜欢这篇文章的-,因为-”的句式说话。学生依句式说话。通过本题的设计,让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提升语文素养。五、拓展延伸1、比较:多媒体播放宋祖英的爱我中华音像片段,云南的歌会与我们所看到的歌舞节目有什么不同?(多媒体显示)2、云南以民歌闻名全国,咱们陕西有没有类似

9、于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呢?(秦腔)请学生试为大家现场演唱秦腔选段或熟识的民歌。课堂小结:云南真不愧是个美丽的地方,好山好水养育出淳朴热情的人民,更孕育出优美动人的民歌,到处都有着动听的歌声。生活中有歌就有美,有歌就有欢乐,真的希望有时间咱们一起去云南看一看。同学们,你们通过这篇文章学到了什么?请大家总结一下(学生谈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领略了民歌之美,但这只是民歌宝库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我国还有众多的民族,有众多的民歌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欣赏,去创造,希望我们大家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1.看歌舞,思考。2.一学生表演秦腔。六、布置作业1.收集一些身边的民歌民谣。2选读沈丛文的小说

10、边城将其中的人物描写与本文人物描写手法作比较。板书设计云南的歌会沈从文对自然、人、生活的品味与赞赏山野对歌: 人山路漫歌:环境山寨传歌:场面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这节课我的问题设计是由易到难,这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来说,可选择性的回答,这样就照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他们的评价也要因他们的基础来评价。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亮点:八年级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由于这篇文章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而且我们北方的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可能存在陌生感,因此,我在本节课的处理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的特点,来辅助教学。以便于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11、,活跃课堂气氛,效果比教师干巴巴的讲授好得多,这是我本节课的一大优点,也是亮点;其次,三维目标我把握的比较合适,对课文内容分析的较细,学生了解的比较到位;第三,学生对文本把握较好,能够和文本直接对话,说出自己的体会和认识,第四,能够按照大纲的要求,利用音乐构建的平台,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第五,在拓展中学生谈的比较好,要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本文所描写的歌会是演绎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云南的歌会。这是历史中的民俗文化的传承。这些历史的文化正与现代经济社会发生着强烈的撞击:现代许多人只顾搞经济建设,却忘却了文化建设,使现代人丢失了文化精神,这不利于我们今后民族的发展。更有一些文化遗产遭到了别国强行注册,如韩国人注册了端午江陵祭,这更是我们文化失落的一种悲哀。因此学生提到要保护我门的民俗文化。失误:但也不可否认,在这节课中有些同学不理解老师这样安排的实际意义,上课只顾看热闹,结果上课虽然也在听讲,可下课却收获甚微。另外,我可能在上课时过于紧张,这种情绪也无形中感染了学生,以至于平时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变的有些紧张。第三,板书不够及时。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受到了老师的情绪,极强地感染着学生的情绪。一旦调动了学生说的欲望,有时很难阻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