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酸蓄电池最佳充电方法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55716972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8.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铅酸蓄电池最佳充电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铅酸蓄电池最佳充电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铅酸蓄电池最佳充电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铅酸蓄电池最佳充电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铅酸蓄电池最佳充电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铅酸蓄电池最佳充电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铅酸蓄电池最佳充电方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铅酸蓄电池最佳充电方法上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科学家马斯对开口蓄电池的充电过程作了大量的试验 研究,并提出了以最低出气率为前提的,蓄电池可接受的充电曲线,如图1所 示。实验表明,如果充电电流按这条曲线变化,就可以大大缩短充电时间,并 且对电池的容量和寿命也没有影响。原则上把这条曲线称为最佳充电曲线。目录1原理简介2详细内容1. 2.1蓄电池充电器原理2. 2.2充电方法制度3. 2.3恒流充电法4. 2.4恒压充电法5. 2.5阶段充电法6. 2.6快速充电法3定量研究1. 3.1恒压充电时计算充电电流2. 3.2蓄电池充电电流与时间的关系3. 3.3蓄电池的充电电流大小限制4. 3.4如何计

2、算充电电池充电时间5. 3.5电池的放电4记忆效应1原理简介蓄电池放电后,用直流电按与放电电流相反的方向通过蓄电池,使它恢复工作 能力,这个过程称为蓄电池充电。蓄电池充电时,电池正极与电源正极相联, 电池负极与电源负极相联,充电电源电压必须高于电池的总电动势。充电方式 有恒电流充电和恒电压充电两种。2详细内容蓄电池充电器原理蓄电池里面有大量的硫酸等可供电离的溶液,当插上电源,电流就通过里面的 铅板(有些电池不是铅)电离溶液,这样就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如果要使用, 溶液就会转化为电能通过电极输送出去。这是原理上的描述,事实上,真实的 情况十分复杂,可参考相关专业书籍。充电方法制度常规充电制度是依

3、据1940年前国际公认的经验法则设计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 “安培小时规则”:充电电流安培数,不应超过蓄电池待充电的安时数。实际上, 常规充电的速度被蓄电池在充电过程中的温升和气体的产生所限制。这个现象 对蓄电池充电所必须的最短时间具有重要意义。恒流充电法恒流充电法是用调整充电装置输出电压或改变与蓄电池串联电阻的方法,保持 充电电流强度不变的充电方法。控制方法简单,但由于电池的可接受电流能力 是随着充电过程的进行而逐渐下降的,到充电后期,充电电流多用于电解水, 产生气体,使出气过甚,因此,常选用阶段充电法。恒压充电法充电电源的电压在全部充电时间里保持恒定的数值,随着蓄电池端电压的逐渐 升高,电流

4、逐渐减少。与恒流充电法相比,其充电过程更接近于最佳充电曲线 用恒定电压快速充电,由于充电初期蓄电池电动势较低,充电电流很大,随着 充电的进行,电流将逐渐减少,因此,只需简易控制系统。这种充电方法电解水很少,避免了蓄电池过充。但在充电初期电流过大,对蓄 电池寿命造成很大影响,且容易使蓄电池极板弯曲,造成电池报废。鉴于这种缺点,恒压充电很少使用,只有在充电电源电压低而电流大时采用。例如,汽 车运行过程中,蓄电池就是以恒压充电法充电的。阶段充电法此方法包括二阶段充电法和三阶段充电法 二阶段法采用恒电流和恒电压相结合的快速充电方法,首先,以恒电流充电 至预定的电压值,然后,改为恒电压完成剩余的充电。一

5、般两阶段之间的转换 电压就是第二阶段的恒电压。 三阶段充电法在充电开始和结束时采用恒电流充电,中间用恒电压充电。当 电流衰减到预定值时,由第二阶段转换到第三阶段。这种方法可以将出气量减 到最少,但作为一种快速充电方法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快速充电法 脉冲式充电法,这种充电法不仅遵循蓄电池固有的充电接受率,而且能够提 高蓄电池充电接受率,从而打破了蓄电池指数充电接受曲线的限制,这也是蓄 电池充电理论的新发展。脉冲充电方式首先是用脉冲电流对电池充电,然后让 电池停充一段时间,如此循环,如图5所示。充电脉冲使蓄电池充满电量,而 间歇期使蓄电池经化学反应产生的氧气和氢气有时间重新化合而被吸收掉,使 浓

6、差极化和欧姆极化自然而然地得到消除,从而减轻了蓄电池的内压,使下一 轮的恒流充电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使蓄电池可以吸收更多的电量。间歇脉冲 使蓄电池有较充分的反应时间,减少了析气量,提高了蓄电池的充电电流接受 率。 2REFLEXTM快速充电法,这种技术是美国的一项专利技术,它主要面对的 充电对象是镍镉电池。由于它采用了新型的充电方法,解决了镍镉电池的记忆 效应,因此,大大降低了蓄电池的快速充电的时间。铅酸蓄电池的充电方法和 对充电状态的检测方法与镍镉电池有很大的不同,但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借 REFLEXTM充电法的一个工作周期包括正向充电脉冲,反向瞬间放电脉冲,停 充维持3个阶段。 变电流间歇充

7、电法,这种充电方法建立在恒流充电和脉冲充电的基础上,如 图7所示。其特点是将恒流充电段改为限压变电流间歇充电段。充电前期的各 段采用变电流间歇充电的方法,保证加大充电电流,获得绝大部分充电量。充 电后期采用定电压充电段,获得过充电量,将电池恢复至完全充电态。通过间 歇停充,使蓄电池经化学反应产生的氧气和氢气有时间重新化合而被吸收掉, 使浓差极化和欧姆极化自然而然地得到消除,从而减轻了蓄电池的内压,使下 一轮的恒流充电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使蓄电池可以吸收更多的电量。 变电压间歇充电法,在变电流间歇充电法的基础上又有人提出了变电压间歇 充电法,如图8所示。与变电流间歇充电方法不同之处在于第一阶段的

8、不是间 歇恒流,而是间歇恒压。在每个恒电压充电阶段,由于是恒压充电,充电电流 自然按照指数规律下降,符合电池电流可接受率随着充电的进行逐渐下降的特 点。 变电压变电流波浪式间歇正负零脉冲快速充电法,合脉冲充电法、ReflexTM 快速充电法、变电流间歇充电法及变电压间歇充电法的优点,变电压变电流波 浪式正负零脉冲间歇快速充电法得到发展应用。脉冲充电法充电电路的控制一 般有两种:1)脉冲电流的幅值可变.2)脉冲电流幅值固定不变.脉冲电流幅值和PWM信号的频率均固定,PWM占空比可调,在此基础上加入 间歇停充阶段,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充进更多的电量,提高蓄电池的充电接受 能力。3定量研究恒压充电时计

9、算充电电流铅酸蓄电池恒压充电时,充电电流设电池安时值的10%。如165AH的充电,为 16.5A!充电电流是个变量,跟容量、时间有关系,充电时间越长,伴随着电池 储能的增加,充电电流会一路衰减。不过,选择电池参数的时候,是不会去考 虑充电电流这一项的,只考虑电池的放电电流,电池厂家都要提供放电曲线的。蓄电池充电电流与时间的关系每一种电池的充电电压和电流都是不同的,这在购买的时候,厂家会提供这些参 数的.以12V铅酸电池为例,最佳充电电压为14.5-15V。充电流一般都是容量 的10%即10小时率.比如100AH12V的电池,最佳充电电压和电流分别为:15V 10A蓄电池的充电电流大小限制一个1

10、00AH的蓄电池,充电电流最大不能大于30入。循环充电时,充电器提供 的最高电压应有限制,6V电池的充电电压为7.27.5V,12V电池充电电压为 14.415V,充电最大电流不大于额定容量值的30%A(比如2A. H的蓄电池 最大充电电流不能大于2x0.3=0.6安培);以10小时充电率为宜(比如2A. H的蓄电池以02安培为宜),若充电电流过大,则蓄电池易发热,造成极板脱落、 断裂、短路以致造成爆炸、燃烧等事故。如何计算充电电池充电时间充电时间(小时)=充电电池容量(mAh)/充电电流(mA)*1.5的系数 例如你用1600mAh的充电电池,充电器用400mA的电流充电,则充电时间 :16

11、00/400*1.5=6小时(注意:这种方法不适用新购买或长期未使用的充电电 池)。电池的放电一般说用户最感兴趣的是电池的放电参数,因为这就是选用电池容量的根据。 通常人们常说用一个公式来计算电池的容量,而实际上没有一个通用的公式适 合于所有的情况。因为电池一的放电不是线性的,况且各种品牌的电池也不尽 相同。比如以某品牌的10Ah的12V电池为例,以放电到10.5(175X6)V为准。 如果按0.05C即05A放电时,可放20h,放出10Ah的容量; 如果按0.4C即4A放电时,可放2孔 放出8Ah的容量; 如果按1C即10A放电时,可放0.5h,放出5Ah的容量; 如果按3C即30A放电时,

12、可放0.025h,放出2.5Ah的容量。就是说,放电电流越大,放出的容量就越小,计算出来的结果就越不准确。因 此,若想在工程上比较精确地求出规定时间的电池容量,必须计算和查表或曲 线相结合。4记忆效应镍氢充电电池和锂离子充电电池其实也是有记忆效应,使用起来真的不用放电 吗?事实上镍氢充电电池和锂离子充电电池的记忆效应是十分轻微的,并不值得我 们去注意它。请注意看到这里时,就不要利用充电器的放电功能对镍氢充电电 池和锂离子充电电池进行放电动作,尤其是锂离子充电电池,由于本身的材质 因数,并不允许电池本身能够承受充电器的强制放电。如果你硬要对锂离子充 电电池进行放电,最终将导致电池损坏。)另外,你使用需放电的镍镉充电电 池,那么建议你,不论使用电池的次数是否频繁,最好每隔两、三个月左右就 对镍镉充电电池进行一次充放电,这样可以确保镍镉充电电池的记忆效应对电 池的影响减到最低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