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明水浒戏到《水浒传》探析宋江形象的变迁宋江是水浒故事的关键人物,从水浒戏的产生到《水浒传》成书,其形象也 发生了变化.宋江形象的演变表现在形象的美化、主导地位的突出及形象性格 的复杂等方面,对其形象变迁进行研究,可知形象变迁对促使《水浒传》主题深 刻及宋江双重性格定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水浒传 宋江 水浒戏 人物形象演变 意义 傅惜华先生编撰的《水浒戏曲集》中收录的水浒故事有《黑旋风双献功》《同 乐院燕青博鱼》《梁山泊黑旋风负荆》《大妇小妻还牢末》《争报恩三虎下山》 《鲁智深喜赏黄花峪》.水浒戏作为水浒故事的表现形式之一,为百回本《水 浒传》的创作奠定了基础,也为水浒故事的传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同时,宋 江形象从水浒戏到《水浒传》存在流变.作为梁山好汉的带头人,相较于小说, 宋江在水浒戏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学界研究宋江大多关注小说中其形象 的复杂性与多面性,较少探析其形象流变的表现及价值.故本文将以傅惜华《水 浒戏曲集》中收录的元明水浒戏和百回本小说《水浒传》为依托进行研究,以宋 江从水浒戏到《水浒传》形象发生的改变为突破口,以期促成对其形象改变的意 义进行深入探析.。
一、宋江形象演变的表现 宋江作为梁山好汉群体的首领,是解读水浒故事的重要突破口和关键 .宋 江起义是北宋末年真实的历史事件,“《宋史》中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 叔夜传》及其他一些史料都曾提及”.自此之后以宋江等人为代表的水浒故事 不断被小说戏曲家们加工创作,此后出现的水浒戏便是众多水浒故事的表现形式 之一.比较研究现存的水浒戏与百回本《水浒传》,可以发现水浒故事的一脉 相承和变革突破,亦可看到宋江形象的变化.一)形象的美化水浒戏与《水浒传》中的宋江一直以一个黑矮汉子的形象出现,但其是否有文面在水浒戏中较为模糊.《水浒传》里宋江因杀阎婆惜而刺字流放江州,明显道出宋江脸上的文面.作者为了使宋江融入梁山以外的现实社会,对宋江的外在形象有一定的美化.此外,形象的美化还表现为宋江在众好汉中逐渐被神 化.首先,宋江的外在形象在《水浒传》中得到雅化,主要体现在对宋江文面的 处理上.明代凌濛初的杂剧《宋公明闹元宵》中,梁山一众抓住路过梁山去东 京进灯的灯匠,从而引发宋江去京城看灯的念头.宋江说道:“众兄弟,据灯 匠所言,京师十分好灯,我欲往看一遭.随后一众便下山看灯.此处对宋江 的刺字问题及是否消去文面没有具体的描写,较为模糊.。
但是在《水浒传》中, 众人准备看灯之前还有这样一段描写:宋江是个文面的人,如何去得京师?原来却得神医安道全上山之后,却把毒药与他点去了.后用好药调治,起了红疤;再要良金美玉,碾为细末,每日涂 搽,自然消磨去了.那医书中说“美玉灭癞”正此意也.小说中特意道出了神医安道全为宋江消去文面这一故事情节,一方面为后续 假扮山东财主见李师师做铺垫,使情节安排更为合理巧妙;另一方面也对宋江的 外在形象有一定的美化作用,消去文面可隐藏罪犯身份,能够和常人一样出现在 梁山以外的场合.其次,宋江人物形象的神化.杂剧《同乐院燕青博鱼》中写燕青下山是因 为自己超出十天的假限被宋江脊杖六十,“感了一口气,内瘴气坏了眼也” .而在《水浒传》中,燕青上山后宋江好生相待.相较之下,在《水浒传》中, 当下属犯事,众头领求饶后,宋江或宽容或让其将功补过;面对敌将,如当呼延 灼等人被绑上山后,宋江立即松绑,并愿意将自己头领的位子让与他人 .虽都 有拉拢人心之意,但相比之下,杂剧与小说中宋江对待下属的态度有所区别 . 一个对敌将都如此礼敬的宋江怎么会轻易发怒毒打燕青,致使其委屈而瞎了眼 呢?宋江残忍的一面显然因小说塑造其完美形象的需要而被弱化.。
作为梁山群体的领袖,《水浒传》中的宋江形象趋于神化,一众英雄好汉都 想投奔宋江,江湖上只要听到宋江的名号,众好汉便纳头就拜 .武松在柴进府 上遇见宋江时举止无礼,但听说眼前此人是宋江后,“跪在地下,那里肯起,说 道:‘小人有眼不识泰山,一时冒渎兄长,望乞恕罪!'”可见宋江在好汉群体 中受到追捧和敬仰.宋江名号有时还可当作保命符,如宋江在清风山被锦毛虎 燕顺手下的小喽啰剜心之际,感叹了一句“可惜宋江死在这里”,燕顺等三人便 立即给宋江解绑,让其上座,随后纳头便拜.这一系列的举动可看出宋江因行 侠仗义、疾恶如仇在好漢中树立了很大的威望,也看到好汉对宋江的个人崇拜之 情近乎神化.二)主导地位的突出《黑旋风双献功》《同乐院燕青博鱼》《梁山泊黑旋风负荆》《大妇小妻还 牢末》《争报恩三虎下山》《鲁智深喜赏黄花峪》等元杂剧中涌现出燕青、李逵 等众多个性鲜明的梁山好汉形象.如燕青在同乐院博鱼,为李逵负荆请罪出谋 计策;李逵双献功、负荆请罪、仗义疏财、闹元宵等.相较于燕青、李逵二人, 宋江往往作为配角出现.从存目来看,在 34种水浒戏中,将近一半写及李逵, 而现存的六种水浒戏中,就有四种写到了李逵,其中三种是以李逵为主角的.。
尊宋抑李是小说《水浒传》的一个重要转变,通过对李逵、燕青等人形象的改写 和戏份的删减,以宋江为主要人物的故事情节增多,其主导地位逐渐突出.宋江在杂剧和小说中都是以好汉头领的形象出现,相较于杂剧,小说中宋江 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加强.从小说回目的角度来看,包含宋江名字的回目多达 四十二处.小说的回目原是从宋元话本中继承而来的,李小龙先生在研究古典 小说回目对小说的作用时讲道:“回目都是以一个单句或一联偶句来简要概括本 回即将发生的故事内容.可见回目是对章节主要故事内容的概括总结,那么 包含宋江名字的回目增多是不是也意味着以宋江为核心展开的叙事的增多?宋 江形象出现于《水浒传》的第十八回,虽晚于晁盖、林冲等人,但以宋江或宋公 明命名的章回回目明显增多.尤其是从第八十二回招安到一百回结束,连续十 九回以宋江的名字作为章回小说的题目,足见宋江在小说中所占据的主导地位, 说明作者有意将宋江的领导地位凸显出来.三)形象性格复杂水浒故事成书过程的特殊性决定宋江形象的复杂性,主导地位的突出也为宋 江形象的复杂提供了可能.宋江思想性格的多重矛盾性首先决定于《水浒》 这部书的特殊的创作过程.创作历时弥久和多位作者的参与是其形象复杂的 主要原因,《水浒传》作为一部世代累积性的作品,蕴含了历代文人的共同智慧.。
《水浒传》中,宋江有“呼保义”“及时雨”“孝义黑三郎”三个绰号,不同绰 号分别从不同方面体现出宋江的人物性格和特点.从水浒戏到《水浒传》,宋 江的人物形象显然更加丰富和复杂.宋江是忠义交织的复杂个体.面对招安问题,宋江在封妻荫子思想的影响 下,劝说众好汉归顺朝廷报效国家,同时也是为洗去自己身上强盗的名号,为自己和众多好汉寻得一个他认为的好去处.坚持‘道'的理想就意味着‘天下 无道,以身殉道'的悲剧,认同‘无道'的现实则意味着对‘道'的背离与自身 异化的悲剧.招安使得宋江带领着梁山好汉走上尽忠道路的同时也走向自身 的悲剧.身处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奸臣对上蒙蔽圣听,对下鱼肉百姓,就算 他带领梁山好汉归顺朝廷,取得皇上的信任,也难免会引发奸臣的嫉妒 .即便 他先后取得了征辽、征方腊的胜利,依然无法避免奸臣的迫害,最终被所谓的御 酒毒死.而跟随他的梁山众好汉除了出家、归隐以及出逃海外的得到善终,其 余大多也在做官途中被迫害致死,可以说正是宋江本身性格的复杂矛盾间接导致 了梁山英雄的悲剧.在忠义的外衣下,宋江的矛盾性也体现出来.一方面,他具有传统的报效 朝廷的美好愿望;另一方面,在希望破灭之际,他又走上了反抗之路 .。
宋江不 像李逵那样是一个彻底的革命者,“宋江对封建政权存在着幻想,希望将来能‘遇 宽恩大赦',并且也不认识自己行为的正义性” .在黑暗社会中成为忠臣的愿 望不能实现之后,被迫上梁山的方式和过程在水浒戏和《水浒传》中却有不同表 现.水浒戏中宋江每次出场都会对自己的身世有一个介绍:某姓宋名江字公明,绰号顺天呼保义.某曾为郓州郓城县把笔司吏,因带 酒杀了阎婆惜,迭配江州牢城营.路打这梁山过,遇见晁盖哥哥,救某上山. 哥哥三打祝家庄身亡,众兄弟推某为头领.某聚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半 垓来的小喽啰,威镇梁山.水浒戏中宋江是路过梁山时被救上山后就落草了,过程简单.而《水浒传》 中宋江上梁山则花费了大量笔墨渲染,“在对落草的态度上,自己迟疑不决,却 不时拉他人甚至逼他人上梁山”.在被刘唐等一众英雄劫上梁山之后,宋江毅 然决然离开梁山去往江州,最后在江州题反诗装疯卖傻失败,面临斩头之际,被 梁山好汉劫法场后才上山落草.对比宋江上梁山的过程,《水浒传》曲折的历 程将宋江内心在挣扎中走向梁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与单纯被逼上梁山又有了 一定的区别,人物自身的矛盾性在设计逼迫卢俊义等人上梁山等具体活动中得到 凸显.。
二、宋江形象演变的意义宋江形象自产生到定型历经时代的打磨:在元杂剧水浒戏中,“宋江被描绘 成一个有胆有识,治军严明,为民除害而与官军作对的农民起义领袖”;而在《水 浒传》中,宋江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不可否认,宋江形象的變化对研究《水 浒传》的主题及宋江形象颇具影响,而形象演变的意义更值得我们进一步探析.一)使主题更加深刻宋江形象对解读《水浒传》主题思想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历来学界对《水 浒传》的主题思想有多种解读,有金圣叹所评的乱上自作,有李贽在《忠义水浒 传序》中提及的忠义、替天行道,还有歌颂农民起义以及“市民”说等主旨 . 显然,在水浒戏中,宋江身上还不具备承担这些主旨的能力,而《水浒传》使得 梁山英雄的这场农民起义有了更为复杂深刻的主题意义.《水浒传》的思想倾向历来是研究水浒问题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文学来源 于生活,同时也反映生活,“社会发生巨变,需要文艺反映人民群众的斗争、情 绪、愿望和要求”.元明时期,某些阶段的社会与小说中所描绘的水浒社会都 处于黑暗时期.元代水浒戏带着理想色彩,注重塑造观众喜爱的水浒故事和典 型人物;而《水浒传》则具体写出了梁山群体从产生到最终集体毁灭的全过程, 从最开始的聚义厅到忠义堂无不展现着梁山群体的思想变化,使得人物及主题更 加深刻.。
黑暗的社会和昏庸的统治集团使得宋江的反抗意识觉醒,但宋江仍旧逃不开 时代的局限性.《水浒传》是一部寓言,其寓意就是要表达作者作为一个下 层知识分子‘治国平天下'、挽颓救弊的救世情怀,《水浒传》是以‘救世'为 宗旨的.在建功立业、封妻荫子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梁山集团在宋江的带领 下最终走向灭亡.二)宋江双重性格的定型宋江复杂矛盾的双重性格得益于水浒故事的演变,随着不断的加工改造,双 重性格逐渐成为其代名词.宋江是一个对上愚忠、对父愚孝的人物形象,从最 开始报效朝廷到逐渐失望走上反抗之路,再到最终妥协走上招安,其性格一直在 发生变化.最终,他在得知自己喝了有毒的御酒之后说道:“今日天子信听谗 佞,赐我药酒,得罪何辜!我死不争,只有李逵见在润州都统制,他若闻知朝廷 行此奸弊,必然再去哨聚山林,把我等一世清名忠义之事坏了 .在被朝廷放 弃之后,他想的仍旧是防止李逵起义造反和保住自己忠义的名号,因而枉顾李逵 的性命,还将自己被迫害的原因简单归咎于奸臣和谗言,而没有意识到他和梁山 群体在被利用征辽、征方腊后,已经不被统治者所容纳这个道理,骨子里还是以 皇权为尊,这也注定了其走向悲剧的必然结局.宋江形象在水浒故事的发展演变中逐渐定型,并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之一.。
他在《鲁智深喜赏黄花峪》中唱道:“绿树重重映碧天,远溪一派水流 寒.观看此景真堪羡,独占人间第一山.其中可见宋江“尽情表达了他对梁 山泊的热爱、自豪感及对聚义事业的忠诚” .在《水浒传》中,宋江不像李逵 那样是一个彻底的革命者,他一直是在反抗和妥协之间游走 .他在被迫害后进行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