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中堆山叠石的手法 摘要:堆山叠石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中十分重要的手法之一,厅山、特置和嵌埋是造园中置石的两种常用手法,除此之外,山石还具有遮挡视线的作用,同样也可用山石的处理手法处理水池驳岸,只有处理好山石艺术的园景创作,才能成为中国古代园林中的精品 关键词:厅山;特置;嵌埋 在我国传统造园艺术中,堆山叠石的手法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每个园林中都有山石的存在园林山石的作用是对自然山石的艺术摹写,因而出现了“假山”的名称,它不仅从自然中学习,而且还将造园家的创造凝聚其中因而园林中的山石与一般的自然山石不同,除具有自然山石的形神之美,还兼备传情的作用《园冶》所说:“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就传达了意思 虽然在多数场合下,山石具有传情的作用,但人们对于山石的欣赏有限,基本局限于它的形式美从这种意义上讲山石的作用与近代的抽象雕塑几乎相同《园冶》掇山篇中把山石以若干种类型进行划分,其中之一称为“厅山”,顾名思义,就是安置山石于厅堂的前院中按《园冶》所说,一般以“稍点玲珑石块”作为厅山的创作方式,要少而精,能突出重点、主题,以一两块形质优美的石峰作为主体来点缀庭院空间随之产生了称之为“特置”的掇山手法,这种石峰的作用与抽象的雕塑更加接近,按传统的标准来衡量,特置石峰造型要符合透、漏、瘦、皱的原则,景区的主题也常因其形象生动、优美而突出。
在较小的庭院内,还有一种常见的掇山叠石手法,即在墙中嵌埋壁岩这种处理在江南的私家园林中屡见不鲜,有的嵌石如浮雕一般嵌于墙内,有的形象十分逼真,虽然与墙面脱离,但效果与前者相同,以粉墙为背景的雕塑似一幅古朴的画透过特意设置的门窗洞口,我们看到的画意显得更浓如果庭院空间规模较小,为了获得良好的效果,应用稀疏散落的石块点缀三五玲珑透剔的石峰但也有少数范围有限的庭院,空间主题和核心仍以大规模地堆山叠石来构成,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山石之间的对比,致使山林的气氛得以形成对于某些较大的庭院空间,即使园中峰岩嶙峋、沟壑纵横,只要使其空间组织脉络分明,不仅取得了山林野趣般的意境,而且不致产生凌乱、局促之感例如狮子林指柏轩前院的中心部分景区沧浪亭,它的主题大多以大规模地堆山叠石作为构成元素除了洞壑过于盘迥的狮子林空间略显拥塞外,山林的气氛十分浓郁 山石除了以点缀空间的目的可以作为景观的主题存在外,它们分隔空间和遮挡视线的作用同样十分突出为避免大型空间所具有的空旷、单调和一览无余的缺点,通常可把园林中单一的大空间利用山石分隔成若干较小空间利用建筑、墙垣分隔空间的目的与借山石分隔空间的作用一样,但效果却不尽相同。
石山的创作者虽然是人,但是没有确定的形态,创作灵感仍然属于大自然,通常使被分隔的空间相互连绵、延伸、渗透,以山石分隔空间的具体手法,使各个空间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在人由一个空间进入另一个空间时,主观情感上不能体会到界限的阻隔 为了对视线有遮挡作用,山石的作用也可以类似于影壁深藏不外露,传统四合院民居建筑为使内部生活起居不被外人所察觉,影壁均可设置在入口处以遮挡视线为了求得幽深含蓄的效果,设计也每每在园林建筑的入口处做出各种处理手法,或使之产生迂回曲折的感觉,使空间不能径直前进,或借山石为屏障以阻隔视线,使之不能一览无余各种形式的磴道也可利用山石堆叠形成,这也是古典园林在情趣方面的创造之一既然顺应地形、随高就低地安排建筑是古典园林所讲求的,“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就成了古典园林的景致台阶或磴道是攀登方便所必需的,但如果台阶显得过于整齐和乏味,园景中各个要素统一和谐的关系就很难形成而随地形变化而任意转折起伏的磴道若以山石堆叠形成,就能与假山浑然一体,若处理巧妙甚至还成为假山的一个组成部分借各种形式的磴道与路径相配合就是古典园林通常解决园内交通问题的方法,同时也大大增强了空间的曲折性。
水池的驳岸也可用山石构筑古典园林的基本特征之一即为追求自然曲折,贯穿于造园手法的各个方面例如园林中水池的形状一般都不规则,不仅如此,求曲折而忌平直也是池岸处理的特点为此,驳岸多以山石做成,或使相结合的山与池而形成“山池”它的好处之一是可加固岸基,但尤为重要的是各种交错的形式可利用山石的自然形态而呈现这样在水、陆之间就不致产生突然、生硬的感觉,而有了一种过渡驳岸处理应遵循:转折要自然,巧妙搭配石块的大小和形状;要大小相间,疏密有致地排列石块,并使其具有不规则的节奏感 (责任编辑 张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