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西沟水保生态展馆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55667875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6.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西沟水保生态展馆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西沟水保生态展馆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西沟水保生态展馆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西沟水保生态展馆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西沟水保生态展馆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西沟水保生态展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西沟水保生态展馆(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西沟水保生态展馆(讲解词)欢迎大家前来高西沟参观指导,这里是高西沟水保生态展馆,我 是讲解员姜娟。高西沟是一个秀美的村庄,水保生态建设的先行者。积五十年的 艰苦奋斗,将一个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穷困山村,治理成山青 水绿、地沃村美的“塞上江南”。高西沟是一个光荣的村庄,水保生态 建设的实践者,二十年辉煌,二十年的坚持,新世纪的崛起,推进了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高西沟是一个英雄的村庄,水保生态建设的示 范者。被誉为“陕北高原上的明星”,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治理中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高西沟位于陕西省米脂县城北20公里,无定河东岸之金鸡河流 域,总面积4平方公里,由40架山、21条沟组成。

2、现有农户126个, 人口 522人。(高西沟梯田照片)这幅图充分展示了高西沟是典型的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特点。这个实物展柜陈列是磨秃的修地工具锨、镐等。本展馆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高原明星,塞上江南。高西沟人民经过50多年的艰苦治理,将昔日贫穷落后的村庄变 为今天山青、水秀、路宽、村美的良好生息环境。这四幅图是高西沟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给人以“山光水色 春意浓”、“绿染黛山夏风爽”、“高原金秋喜丰收”、“雪罩梯田披银装”的诗情画意。许多中央有关领导来到或看到高西沟后给予了高度评价 和重要指示。(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1965年9月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参观 高西沟水平梯田照片时的感言:“高西沟

3、的梯田好得很。”)(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昌照1964年赴高西沟视察时吟诗:“勤劳传 统越千年,农事从无一日闲。我到米脂开眼界,梯田直上白云间。”)(兰州军区司令员肖华1972年赴高西沟视察留言:“高西沟治理 得不错,要坚持下去。”)(国家水利部部长钱正英1969年赴高西沟视察时指示,“填沟打 坝不要忘记保护水源。”(“水利设施多近忧,生态环境有远虑。”1961年陕西省委常委、 省政协副主席常黎夫率省委工作组赴高西沟调研时指出:“高西沟是 米脂县治山治沟、水土保持工作的一面红旗”。)实物展柜:陈列农民昔日旧衣物、讨饭篮、打狗棍等生活用具。这是第二部分,展现高西沟“艰苦创业,征山治水”的辉煌历史。高西

4、沟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经过创业守业、发展创新的历程, 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峁、梁、沟、坡、 全面规划,由山、 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到退耕还林还草,曲三三制”用地模式发展 到林、草、粮“三二一”配置。昔日高西沟穷山恶水,穷人沿门乞讨,这道高西沟旧民谣“山上 光秃秃,沟里乱石头。年年遭灾荒,十年九欠收。”就是真实的写照。 毛泽东曾说“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高西沟也经过土改、农业合作 化等运动翻身作主。20世纪50年代,党领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从互助组到初级社, 从高级社到人民公社,实行土地连片、劳力集中、统一指挥,为山河 治理创造了社会条件和人力物力条件。1951年至1962年是初期治理

5、,摸索前进阶段。这是1951年高西沟大营山沟第一座淤地坝,这是1956年孙家梁 最早修的坡式梯田,以及1958年“大跃进”时高圪塔打的旱井。初期治理过程中虽然打坝、修梯田,但最后还是“洪涝一条龙, 随雨山上行。治沟不治坡,到头一场空。”1963年1972年高西沟村进行了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高西沟人 民在村党支部领导下,认真实施十年水土保持发展规划,使农、 林、牧得到全面发展。1962年1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重要文章 和社论,肯定高西沟水土保持成功经验。这此照片是当年组织学习、治理规化以及会战工地修梯田、打坝、 植树造林、种草的情景。这幅图是黄蒿坪大坝工地的壮观景象。高西沟是全县第一个通电的农村

6、。这幅图是打制石滚的情景。经验积累使高西沟人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单纯的农田基建并不 能扼制水土流失,必须大搞绿化造林种草。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 同时并举,才能收到实效。1972年高西沟粮、林、草地三三制格局 初步形成。1973年至1980年“三三制”巩固提高。“三三制”用地是一种新 思路,新模式,与传统习惯格格不入。高西沟仅用十一年的有效治理 时间实现了泥不下山,洪不出沟,山青水绿,旱涝保收。这是后沟大坝会战工地上的壮观景象,当时高西沟的农业技术已 经较为先进,比如引水上山、山地喷灌,推土机等。这是当时的县委 书记苗秀山等同志深入高西沟的田间地头调查指导工作。这些照片是 草地管理、封山禁牧、护林

7、的情景。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作为老农认为:不开百亩田,难 打百石粮。多掏个坡坡,多吃个窝窝。而专家说:越穷越垦,越垦越 穷。过度垦种是一种恶性循环。(实物展柜:打坝工具)1980年至1995年,创业难守业更难。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体制改革、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 行,高西沟“三三制”用地原则受到巨大冲击,分林砍草思潮抬头。清 醒的领导集体和老一代英雄们顶住风潮,坚持“林不分,树不砍、草 不毁”,坚定地捍卫了青山绿水,使水土保持治理成果得到巩固和提 高。(这是领导班子地头讨论,这是果实累累油料、林草间作、林地、 柠条地的景象。)艰辛的守业路让高西沟人深刻认识到:植树造林千日难,毁林

8、灭 草百年苦。1996年至2004年,高西沟人开拓进取,再闯新路。20世纪末, 党中央发出西部大开发和建设秀美山川伟大号召,高西沟经验再度受 到党和政府重视。高西沟人从不固步自封,满足现状,他们坚持因地 制宜,合理用地,宜粮则粮,宜牧则牧的原则,实现土地利用由农业 经济型向生态经济型转化。2001年11月13日,县委、政府在高西沟召开动员退耕还林还 草现场会,成为高西沟梅开二度、二次腾飞的新起点。这是中央、省、地领导来高西沟视察工作。2002年人民日报记者团来高西沟进行采访。2004年高西沟党支 部带领村民参观、学习“老大哥”大寨并合影留念。高西沟退耕还林还 草有新举措,棚圈养牛、舍饲养羊、沼

9、气使用等多元化产业结构发展 篷勃。(实物展柜:劳动工具)第三部分,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高 西沟的40架山、21条沟全部得到治理。过去的穷山恶水变成“梯田 层层盘山头,金秋果香飘满沟。高山松柏连成片,陡坡牧草绿油油。水 库碧沏映青山,平展坝地喜丰收”。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与社 会协调发展。呈现出青山绿水的美好画面。同时也实现了很好的生态 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科研效益。生态效益方面从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来看,农林牧占地比例从“三 三制”模式发展到现在的“三二一”结构。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保持成 就辉煌。高西沟可以毫不骄傲地说“百灵子过河沉不了底,滚滚黄河 里没有咱高

10、西沟的泥。”这是高西沟水库,1965至2004年,总拦泥156万吨。为黄河下 游减少清淤投资156万元。经济效益从社会总产值示意图、粮食产量示意图:粮食亩产量示 意图、畜牧收入示意图这几方面来看,各项指标逐年提高。人均纯收 入与全县对比逐年增加。2004年达2791。新窑洞、新家具、摩托、电视、电话、沼气利、葡萄园、苹果出 口、养猪、托拉机耕地、玉米丰收等等,充分反映了农民生活水平提 高。目前全村富裕户58户,占全村农户46%。科研效益方面,高西沟治理为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和根治黄河水患 提供了投资最少、效果最明显的实验场地。国内外科研人员、专家、 学者给予极高的评价。J.P马雷斯说:高西沟农林牧

11、生产搞得都很好,是难得的典型。山 仑是这样评价高西沟的:农民们大规模把已“开荒”的耕地主动 退还给大自然,让它们重新成为森林和草原。这种逆转在中国的农耕 史上还是第一次。卢宗凡、谢永生认为:高西沟村几十年所走过的道路,就是黄土 高原丘陵沟壑区今后应该走的道路。所以我们应该大力宣传这一令人 信服的典型,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做的更好。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和科学治理形成了宝贵的高西沟经验:综合治 理,保证水土不流失;打淤地坝,保证退耕不反弹;多种经营,保证 收入不减少。(社会效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西沟作为水土保持,生态 治理的先进典型,曾吸引了各地农民兄弟及有关专家前来学习考察; 其经验也通过各

12、种媒体广泛转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这边分别是中央电视台摄制组在高西沟采访,劈山造田记录 片,人民日报采访团在高西沟,著名画家刘文西为高西沟题字,市委 书记周一波题写“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面旗帜”。著名作家冷梦在高西沟 写了长达10万字的高西沟纪事。根据不完全统计前来高西沟学习考察人员60年代5000人次,70年代12000人次,80年代2500人次,90年代3500人次,2000年 以后达13000人次。第四部分,红旗村庄,英雄情结。毛主席说过:“人是要有一点 精神的。”高西沟人就是有这么一种泰山压顶不弯腰、不达目标誓不 罢休的大无畏精神。历史让我们永远记住高西沟的领头人高祖玉、全 国三八红旗

13、手常秀英,冲锋陷阵的共产党员高万贵、高锦玉、高增良、 高锦亮、高祖圣、高锦仁、高万富、高增德以及铁肩膀高锦廉、爬山 虎常锦栋、铁嗓子姬秀珍、铁姑娘高素芹、老坚持高增祥、赛兔子姜 纯明以及年轻有为的接班人姜良彪。高西沟的业绩、高西沟的巨变是干出来的,高西沟人用血汗在四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写下了最好的诗篇,画出了最美的画卷。涌现出一 大批杰出的实干家,给我们留下了一连串动人的故事。让我们现在认识一下他们并聆听他们的动人故事:高祖玉(1929)高西沟征山治水的带头人。1947年加入中 国共产党,1953年起任本村初级社社长,村主任、支书,1981年后 提任县级领导。在村内工作期间,高瞻远瞩,敢想敢干,

14、科学规划, 雷厉风行,带领全村人民填沟打坝,修梯田,植树种草,实现“三三 制”治理目标。1965年出席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赴京参加国庆节天 安门观礼,受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集体接见,并得到国 务院表彰奖励。常秀英(1941一)劳动英雄,全国三八红旗手。1965年入党, 历任村妇女主任、支委、榆林地委委员,第四、第五届全国妇联执委 等职。数十年大干苦干,为征山治水、造林护草付出毕生精力,至今 仍老当益壮,奋斗不息。姜良彪(1957)新时期高西沟建设的带头人。1975年入党, 1987年以来历任村主任、党支部书记,现任高渠乡副书记兼高西沟 村书记。在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建设中作出积极贡献。

15、让我们现在聆听高西沟的动力故事:“会战庙梁山,兴造小平原”:1975年10月,高西沟动员全村男 女老少二百余人大战庙梁山,在过去三次修地造田的基础上,苦干十 昼夜,在高山顶上平整出25亩宽阔平坦的人造小平原。“成不骄败不馁,连年打大坝”:1951年修筑的大营山沟坝和次年 修造的阳石塔沟坝,多次被洪峰冲毁。高西沟人不屈不挠,屡败屡战, 终于建成稳如泰山、旱涝保收的巍巍大坝。19721977年,高西沟人民数年奋战,在马鞍梁、神山梁栽植6 60余亩油松。几十年来,松树长大成材成林,四季常青。在有现在的“松 柏上高山,绿染两架梁”的景象。1978年秋,山洪将后沟水窑淤塞。妇女“突周队”接受挖泥清淤任

16、务。常秀英、高红利等带头跳进冰冷刺骨的泥水中,向上出泥,不怕 落下病根,咬牙苦干20天,其毅力不亚男子汉。真可谓“水冷浸骨寒, 清淤不畏难”。70年代岁岁战酷暑、斗严寒的20条好汉60位闯将,还有高增 金、高增勤、高增正、高增树、高增宏、高增军、高增秀、高锦信、 高锦秀、高锦才、高锦宏、高锦业、高锦文、高锦厚、高祖其、高祖 平、高治昌、高治向、高治荣、高治才、高素琴(女)、高红莉(女)、 高改琴(女)、常世有、常锦芳(女)、姬树旺、姬文芳(女)、姜 纯元、姜纯升、姜良伏、刘玉兰(女)、刘芳明(女)、王秀兰(女)、 王芳兰(女)、柴翠芳(女)、张玉芳(女)、李芝茹(女)、折树 秀.高西沟还有许许多多人可以列入这个英雄榜,全村95%以上的 农民都吃过苦流过汗,这里提到的只是他们的代表。高西沟人不愧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