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各地古诗词鉴赏精选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55657815 上传时间:2023-11-18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1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各地古诗词鉴赏精选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高考语文:各地古诗词鉴赏精选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高考语文:各地古诗词鉴赏精选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高考语文:各地古诗词鉴赏精选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高考语文:各地古诗词鉴赏精选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各地古诗词鉴赏精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各地古诗词鉴赏精选(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语文:各地古诗词鉴赏精选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9题。(8分)隋宫 李商隐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汴河曲 李益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1)上面两首诗的题材与内容都较相近,说说这两首诗都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慨。(4分)(2)分析两首诗在写法上的不同(4分)参考答案(1)这两首诗都寄寓了作者对隋王朝灭亡的深沉感慨,(2分)希望晚唐统治者能从中吸取教训。(2分)(意思对即可)(2)隋宫通过事例表现隋朝奢淫以致亡国的教训;(2分)汴河曲通过汴水的春色与隋宫的荒凉对比映衬来寄寓昔盛今衰的感慨亦可。(2分)若答举例和对比只

2、得2分。)福建省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感旧歌者戴表元牡丹红豆艳春天,檀板朱丝锦色笺。头白江南一尊酒,无人知是李龟年。注:戴表元,字学家,生活在宋元交替之际。战乱中,辗转各地,卖文为生。檀板朱丝,乐器。李龟年:唐开元间乐工,常出入王侯之第,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杜甫尝赠诗。(1)试简要分析诗歌的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2)西湖志余称:载帅初湖上赠歌者一绝,有故国之思焉。即此诗也。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故国之思”的理解。(3分)参考答案(1)“牡丹红豆艳春天”画出一幅艳丽秀美的湖上春景图,“檀板朱丝锦色

3、笺”描摹了船上精致的陈设、听歌的场景。(1分)这两句与“头白江南一尊酒,无人知是李龟年”的悲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乐景衬出了哀情。(2分)(2)作者借用唐朝乐工李龟年的典故,以李龟年比主人公。(1分)唐人“掩泣”于李龟年晚年歌唱,是因为他象征着繁华美好的开元盛世之一去不返;此诗正以昔日歌者在湖上春日中的潦倒晚景,抒写对故国沦亡的无限悲怀。(2分)福建省南安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江楼夕望招客唐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1)诗的颈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3分)(2)关于此诗,有

4、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3分)参考答案(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像,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答出比喻1分,结合诗句解说1分,答出表达效果1分)(2)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的“招客”。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

5、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说全诗以“夕望”来统领全篇,亦可。(说明看法,1分;答对理由,2分。要求结合每一联具体分析,意思对即可)福建省泉州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这首诗歌,回答问题。乌夜啼李煜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1)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3分)(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请结合这首词说明“感慨遂深”的含义。(4分)参考答案(1)(3分)答: 词中写了春天的落花、寒雨、

6、晚风等景物,描绘出一幅凄风苦雨打落花的悲凉画面。(2)(4分)答: “感慨遂深”指词人的思想感情深沉蕴藉。上阕写风雨中落花飘零,下阕中词人将残花想象成泪美人,她似乎哀告词人趁残红尚在多饮几杯,只怕不能重逢了,从而委婉表达出一位亡国之君朝不保夕的沉痛与绝望。“人生长恨水长东”两个“长”字相加更强化其悲痛之情。福建省枫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韦庄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注金陵:指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非指南京。府相:对东道主周宝的

7、敬称,其时周宝为镇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中堂:大厅。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1)沈德潜评此诗颔联时说:“只是说人间富贵,几如海上神仙,一用倒说,顿然换境。”请你结合沈德潜的评价简要赏析这一联。(3分)(2)诗歌的前三联极写夜宴之华丽,尾联却用了一个“愁”字,这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参考答案5、(6分)(1)(3分)本来神话中的仙境,人间再美也是比不上的。而诗人却倒过来说,即使“海上神仙窟”,也只能象这样的“人间富贵家”。淡淡一语,衬托出周宝府中惊人的豪奢。(2)(3分)一个“愁”字,点出了清醒的诗人并未被迷人的声色所眩惑,而是别抱深沉的情怀。酒阑人散,月已半斜,

8、徘徊扬子江头,西望长安,北顾中原,兵戈满天地,山河残破,人何以堪!伤时,怀乡,忧国,忧民之情涌上心头。福建省漳州五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答柳恽 吴均 【南北朝】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注:这首诗是吴均与朋友柳恽的赠答之作,此诗源于柳恽要出门远行而作了赠吴均诗三首,吴均这首诗正是答他的诗而作。催轴:即催车上路。这两句也是说晓行露宿,饱尝风霜之苦。原陆:高原和平陆。这两句是说,你这一去远隔高原和平陆,究竟去到哪里呢?(1)本诗的第三至六句选取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景色?(2)从炼字的角度分析“侵

9、”和“催”的妙处。参考答案(1)(2分)答:选取“秋月”、“层岭”、“寒风”、“高木”、“雾露”、“关山”等意象,(1分,意象缺一个不扣分),勾勒了一幅凄清幽冷的图景,(1分)。(2) (4分)答:“侵”是 “侵犯”之意,“催”是“催促”之意。(1分)这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形象地刻画了行旅之中雾露打湿衣服,寒气逼人,关山重叠,不见亲朋,早起赶路的场景,(1分)借以抒发行旅之人内心的苦楚和孤独,表达作者对朋友深切的关心。(1分)广东省潮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夏日三首(其一)北宋张耒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

10、丝屋角晴。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1)具体说明一下这首诗突出运用了哪种手法来表现环境的“清”的。(2分)(2)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作简要分析。(5分)参考答案(1)(2分)反衬手法。(衬托手法)(1分)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1分)(三种情况答出两种则可)(2)(5分)“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1分)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1分)“纳”字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1分)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1分)透露出诗人对月影

11、、溪声的欣赏(或喜爱之情)。(1分)(意思对则可)广东省广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林逋底处凭阑思渺然?孤山塔后阁西偏。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注端上人:一个名叫端的和尚。底处:何处。枰:棋盘。葑上田:又称架田,古人将木框浮于水面,框内充满葑泥,水涨水落而架田不颠覆。(1)诗人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2)请对颔联作简要的赏析。参考答案(1)林间寺(古寺) 葑上田(架田) 独鸟 夕阳 寒烟2分。答对两个给1分,答对四个或以上给2分。(2)远远望去,暮色苍茫,昏暗树

12、林里,寺院隐约闪现,犹如一幅画轴(画面),幽深古朴;一块块零散的架田,就像棋盘上的一个个方格,宁静祥和;颔联通过奇特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描绘出素淡幽邃的意境,表现了诗人追求清幽闲适生活(断绝尘想、超然物外)的思想感情。5分,意思对即可给分。“分析”各1分,“手法”各分,“情感”分。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问题。(7分)东 坡 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锵然曳杖声。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的样子。(1)“雨洗东坡月色清”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3分)(2)有人

13、说“锵然”一词用得很妙,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4分)参考答案(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答案】(1) “雨洗东坡月色清”是全诗的铺垫(1分),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2分)(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 一词的妙用。(4分)答案:(2)“铿然”一词确实用得妙,它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2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 (每点2分)广东省三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

14、回答问题。(7分)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1)首句“江月去人只数尺” 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试作分析。(3分)(2)诗歌后两句作者是怎样写景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5分)参考答案(1)(3分)都写了月影靠人很近,同时写出江水清澈;(2分)境界都是宁静安谧的。(1分)(2)(4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对比、衬托也对)(1分)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响,大鱼从那儿跃出水面,末句写动、写声,以动、声衬静,愈见其静;极突出了江上月夜最有特点同时又最富于诗意的情景。(结合诗

15、句分析2分)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1分)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辛弃疾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注】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招魂,楚辞的名篇。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1)词的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3分)(2)下片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参考答案10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1)上阕营造了昏暗、萧瑟、凄冷的意境。【1分】“山前灯火欲黄昏”写出了夜幕似降非降的昏暗,“山头来去云”写出了作者的飘然不定的凄苦,“鹧鸪声里数家村”以“鹧鸪”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意境凄冷。(而“潇湘逢故人”传达了作者内心淡淡的欣喜,答出这一点也可给分)【2分,说对两处就得2分】(2)手法:对比、用典,【1分】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