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大师康德简介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55627525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大师康德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哲学大师康德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哲学大师康德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哲学大师康德简介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哲学大师康德简介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哲学大师康德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大师康德简介(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伊曼努尔康德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重定向自康德)跳转到: 导航, 搜索“康德”重定向至此。关于康德的其他意思,详见“康德 (消歧义)”。伊曼努尔康德西方哲学家18世纪哲学家http:/zh.wikipedia.org/zh-cn/File:Immanuel_Kant_(painted_portrait).jpg伊曼努尔康德全名伊曼努尔康德出生学派 / 流派康德主义、唯心主义主要领域形而上学、伦理学、认识论著名思想绝对命令、先验唯心主义、综合命题、本体显示隐藏受影响于莱布尼兹、斯宾诺莎、洛克、休谟、笛卡尔、卢梭显示隐藏施影响于叔本华、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尼采、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萨特、胡

2、塞尔、皮尔士、哈贝马斯、罗尔斯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德语发音:manuel kant ,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康德哲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认为将经验转化为知识的理性(即“范畴”)是人与生俱来的,没有先天的范畴我们就无法理解世界。他的这个理论结合了英国经验主义与欧陆的理性主义,对德国唯心主义与浪漫主义影响深远。康德的伦理学理论也十分著名。此外他还曾针对太阳系的形成提出第一个现代的理论解释,即康德-拉普拉斯假设 (Kant-Laplace hypo

3、thesis)。目录隐藏 1 生平 2 哲学思想综述o 2.1 纯粹理性批判的哲学要义 2.1.1 先验感性论 2.1.2 先验逻辑论 2.1.3 先验分析论 2.1.4 先验辩证论 2.1.5 先验方法论 2.1.6 知识论要义与其他o 2.2 实践理性批判的哲学要义o 2.3 康德哲学的学说结论 3 名言 4 康德生前发表的著作 5 康德著作的英文翻译 6 参考文献 7 外部链接编辑 生平1724年4月22日康德出生于东普鲁士首府哥尼斯堡(Knigsberg,今天的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的一个马鞍匠家庭,家人都是虔诚的新教徒;1740年进入哥尼斯堡大学攻读哲学,1745年毕业;从1746年起康

4、德去一个乡间贵族家庭担任家庭教师九年;1755年康德重返哥尼斯堡大学,完成大学学业,取得编外讲师资格,任讲师15年,任教自然地理学、数学、力学、工程学、伦理学、自然科学、物理学、雄辩学等学科,根据国外多本康德传记,列了一张最繁忙的一天的时间表:8-9时逻辑学、9-10时力学、10-11时理论物理学;下午2-3时自然地理、3-4时数学1;1770年康德被任命为逻辑和形而上学教授;1786年升任哥尼斯堡大学校长;1797年辞去大学教职;1804年2月12日病逝。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任教期间先后当选为柏林科学院、彼得堡科学院、科恩科学院和意大利托斯卡那科学院院士。康德终生没有离开过哥尼斯堡。康德的生活

5、十分有规律,以至当地的居民在他每天下午3点半散步经过时来对表,唯一的一次例外是因为读卢梭的爱弥儿入迷,以致错过了散步的时间。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康德很少受到疾病的折磨(康德自幼身体孱弱,然而却享年80岁,或许也与此有关)。不过康德是一个非常好交际的人,十分健谈,经常邀请客人与他共进晚餐。讲究吃喝,对美食有特别的偏好。康德的一生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其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在后期从1781年开始的9年里,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领域广阔、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给当时

6、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它们包括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三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三大批判分别探讨了认识论、伦理学以及美学。虽然从时间上排列应该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但从其理论体系上则应以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判断力批判(1790年)和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为序。政治上,康德是一名自由主义者,他支持法国大革命以及共和政体,在1795年他还出版过论永久和平一书,提出议制政府与世界联邦的构想。其生前最后一本代表性的著作是人类学(1798年),一般认为

7、其是对其整个学说的概括和总结。康德晚年已经以一名出色的哲学家闻名于世,他去世后,人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康德终身未婚。编辑 哲学思想综述编辑 纯粹理性批判的哲学要义首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序之中,阐明了对理性进行批判的必要性首先在于确定一般形而上学是可能还是不可能,以及规定源流、范围和界限。但是康德于第二版序之中,反而不是着重于进行理性批判的条件,而是改变了知识与对象的关系: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这一新概念,导致康德发动了哲学界中的“哥白尼式革命”。在导言中,康德提出了全书的总纲:纯粹理性的总任务是要解决“先天的综合判断”、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而又扩展了知识内容的真正科

8、学知识是“如何可能”的问题,并按这总问题细分了以下的四个问题:1.数学如何可能?2.自然科学如何可能?3.形而上学作为自然的倾向如何可能?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康德把全书大致的分为了五部份:1.先验感性论2.先验逻辑论3.先验分析论4.先验辩证论5.先验方法论编辑 先验感性论先验感性论主要是阐明,只有通过人的感性知识(接受能力)所先天具有的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两大要素去整理自在之物(的表象即现象界)刺激感官的感觉材料,才能获得确定的感性知识,同时,空间和时间也是数学知识的先天直观形式。编辑 先验逻辑论先验逻辑论的阐明感性必须与知性结合,直观必须与思维结合,才能产生自然科学的知识,因而必须有

9、一门不同于形式逻辑的先验逻辑来探讨知性的结构及其运用于经验对象时的各种原理。先验逻辑立足于知识与对象的关系,即知识的内容,而不是单纯的思维形式,这标著辩证逻辑在近代的萌芽。编辑 先验分析论先验分析论(真理的逻辑)阐明了知性的先天概念和先天原理是自然科学之所以可能的根据和条件。在概念分析论中,通过对知性判断中的逻辑机能的分析。而先验分析论当中的原理分析论主要阐明了知性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于现象的法规。编辑 先验辩证论先验辩证论(幻相的逻辑)主要阐明了理性不可避免地要超越现象去认识的本体,由此产生的作为自然倾向的形而上学只不过是一些先验的幻相,而不可能是真正的科学。康德在先验辩证论的导言之中指出,

10、理性这种推广能力由于要从有条件者出发通过推论去认识无条件者。编辑 先验方法论先验方法论首先阐明,纯粹理性的经验使用虽然有正确的使用法规(知性的先更原理),但其理论的(思辨的、先验的)懊用却没有法规可言,因而必须对其先验使用方法(从定义出发的独断论、从正反两方争辩并互相证伪怀疑论方法、还有假设和证明的的方法等四个方面)加以训练,确立一些“消极的”规则,以限制纯粹理性的扩充到可能经验之外的倾向,从而为建立一种有关经验的形而上学准备了方法论的原则。编辑 知识论要义与其他虽然康德使用的是批判哲学,他本人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他本人自称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内的哥白尼革命。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洲哲学思

11、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儿等人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而康德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两者的观点。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康德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但人类的范畴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的因素,他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

12、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位于现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的康德墓碑而时间和空间在康德看来是两个先天特殊的概念。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指出,没有人可以想像一个存在于没有时间与空间的世界中的物体,因此他强调没有时间与空间,经验就是不可能的,这两者先于一切经验。此外康德也认为经验必需来自于心灵以外。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感知、理解他周围的世界,但永远无法感知、理解自己本身,因为知识的产生需要时间、空间与范畴三个要件。在因果律方面,康德也推翻了休谟的观点。休谟认为因果律并不存在,人类只是由于习惯才认为两个现象之间有关联。也就是说,我们只能感知白球与黑球的运动,但却无法感知白球导致黑球移动的肇因。正是

13、因为我们无法感知因果律本身,所以休谟认为我们无法证明因果律的存在。但是康德认为因果律是人类理性的结果,康德赞同休谟认为因果律不来自于经验,但他相信可以证明自然法则,因为自然法则就是人类认知的法则。因果律其实就是人类理性的表现。在宗教问题上,康德承认无论是经验还是理性都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他认为,为了维护道德的缘故,我们必须假设上帝与灵魂的存在。他把这些信仰称为“实践的设准”,即一个无法证明的假设,但为了实践的缘故该假设必须成立。编辑 实践理性批判的哲学要义伦理学方面,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说法,而是认为意志为自己立法,人类辨别是非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从后天获得。这套自然法则是无上命

14、令,适用于所有情况,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则。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纯粹基于义务而做的行为,而为实现某一个个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认为是道德的行为。因此康德认为,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而是采取该行为的动机。康德还认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而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做,则没有自由可言,因为你就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编辑 康德哲学的学说结论其学说用其自己的说法乃是主要回答四个问题:1、我能认识什么?2、我应该想什么?3、我希望什么?4、人是什么?编辑 名言维基语录上的相关摘录:伊曼努尔康德 自由即自律。 教育之目的就

15、在于使人成为人。 有两件事物越思考就越觉得震撼与敬畏,那便是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准则。它们共同向我印证,上帝既存在我头顶上的天空,也存在于我的内心。 一个人说出来的话必须是真的,但是他没有必要把他知道的都说出来。编辑 康德生前发表的著作德国邮政发行的康德邮票按照时间顺序,分中文、德文和英文的开列。其中包括康德著作最初版本信息、 德文标准版“科学院版”(Kants gesammelte Schriften,缩写为AK)的页码以及当前英美学界已经通行“剑桥版康德著作集”(Cambridge Edition of the Works of Immanuel Kant)中的页码 1781 纯粹理性批判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Riga, Johann Friedrich Hartknoch (AK IV, 1-252).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in Cambridge Edition II, tr. and ed. Paul Guyer and Allan W. Wood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