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55618429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0.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面的旋转”主要知识内容是“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结合具体情境感受的基础上,又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通过快速旋转小旗,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开学的第一天就学习了面的旋转,学生的表现出乎意料,能很快快适应到学习中,没有了以往的浮躁,学习热情高涨。面的旋转的教学内容实际就是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北师大版教材的重点不仅限于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为了能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情境图 1 和图 2,感受“点动成线”

2、,通过学生用笔代替线段在桌面上平移,感受“线动成面”,通过转动竖立的数学书(代替一个长方形的面) ,感受“面动成体”。利用课件教学,非常形象直观,学生接收效果好第一单元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学生已经理解了表面的含义,为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打下了基础。圆柱的底面积计算对于学生来说不是新知识,因此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计算侧面积。课前布置学生如何把圆柱的侧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转化后的图形与圆柱有什么联系,学生预习效果很好,很快推导出了侧面积计算公式,突破了难点。本节课还存在的问题: 1、计算出错多。本单元的计算都牵扯到圆周率,计算比较麻烦,出错率高,因此让学生背诵从1X3

3、.14到10X3.14,提高学生计算效率。2、底面积忘记乘2,或 者多算。应该让学生在做题时,审好题,弄清题意。第一单元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为了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计算圆柱的体积,在设计练习时要多动脑,花心思去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不同类型的题目。通过反思,我概括出五种类型:1. 已知圆柱底面积(s) 和高 (h) ,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sh。2. 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 和高 (h) ,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tr2h。3. 已知圆柱底面直径(d) 和高 (h) ,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t(d/2)2h 。4. 已知圆柱底面周长(c) 和高 (

4、h) ,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 式:v=兀(c + 兀 + 2)2h。5. 已知圆柱侧面积(s 侧) 和高 (h) ,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兀(s侧+ h +兀+ 2)2h。第一单元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数学源于生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导入的:直接出示一个表格说这是我们班某某的体重变化情况,学生比较感兴趣,然后问这个表中哪些量在变化?他十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然后让学生把答案写下来。( 让学生写的目的是让学生全体参与)得出结论:通过看图表能够看出量的变化。然后出示骆驼图片让学生说一说看到骆驼会想到哪些变化的量 ?然后出示统计图,让学生回答问题还是写下来,然后进

5、行交流。得出结论:通过看统计图也能看出变化的量。再出示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写一写关系式。得出结论:看关系式也能看出变化的量。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变化的量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然 后提出什么是相关联的量。直接告诉学生什么叫相关联的量。出示 练习让学生判断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对练习的出示本着从身边的例 子出发。最后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动 脑,我们的眼界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得开阔,就会有更多的发现 尽收眼底。上周讲了正比例一课。课前学生自主确定了专家小组,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并进行辅导。我班的小组人数较多,而且学生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对专家小组又进行了详细分

6、工。专家小组中的四位水平较好的学生负责辅导,其他四位水平稍弱的负责课上统分,正好解决了教师计分的问题。本节课存在的问题:1、由于对专家小组的指导不到位,以及对小组策略的理解不够,整节课下来专家小组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课堂上基本上还是以教师为主,不敢完全把学习放给学生。小组的合作学习主要体现在课下预习上了。3、课上教师引导不到位,学生语言表达不准确。画一画这节课实际上是对正比例图像的教学,对于本课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的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针对课标要求和前一节课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掌握,本节课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表格-关系式 - 图像来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与掌握。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习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思维上与前面学习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