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学交替问题与对策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55469599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院校工学交替问题与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职院校工学交替问题与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职院校工学交替问题与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职院校工学交替问题与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职院校工学交替问题与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院校工学交替问题与对策(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职院校工学交替问题与对策陈志雄陈志雄 (1972-)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硕士 研究方向:电子商务及企业信息化(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4)摘要:工学交替是职业院校各种办学模式的最佳模式,然而,很多高职院校在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上,却碰到了各种问题,甚至某些省份的教育管理机构公开叫停工学交替教学模式。问题出在哪里?该怎样应对这些问题,使工学交替更加完善?本文结合实际工作与教学,对工学交替实施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解决此类问题的对策。关键词:工学交替 对策一、引言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

2、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它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双向介入,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企业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工学交替的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

3、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从培养效果上看,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的体验更加深刻而生动,增加了学生与企业直接沟通并了解企业需求的机会。工学交替不但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如责任感、敬业精神、吃苦耐劳、抗压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等。因此,采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让学生直接进入企业进行顶岗操作,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2、有利于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很多院校的专职教师大多是本科毕业后进入高职院校任教,缺乏企业工作经验,而高职院校却要求教师必须是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怎样让教师从本科毕业生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工学交替

4、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开展工学交替期间,学校的指导教师也深入企业,参与项目运行的整个过程,增加与企业的接触机会,更加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不仅可以积累更多的教学素材与案例,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丰富实践经验,增强业务能力。3、为合作企业拓展人力资源视野,进行人才储备提供有效渠道企业与学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也增加了以后的人才选拔与储备的机会。通过工学交替,企业可以从参加工学交替的学生中发现和选拔合适人才,并且由于对学生有更深的了解,不会选错人。学生也对企业有更多的了解,进入企业之后能马上投入工作,实现零距离上岗,节省企业用工成本,避免用工风险。此外,学校的专业老师也会成为合作企业的另

5、一个宝贵的人力资源库,当企业需要进行员工培训、技术改造或者经营项目运作时,学校可以在专业教师中为其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然而,很多高职院校在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上,却碰到了各种问题,甚至某些省份的教育管理机构公开叫停工学交替教学模式。那么,问题出在哪儿?该怎样应对这些问题,使工学交替更加完善呢?二、工学交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通过长期考察工学交替过程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将其分析归纳,调研结果如下:1、来自学生方面的问题。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从学生入校教育开始,就应该确立以培养职业能力与专业技能为主这个学习目标。动手能力的培养是目标,了解企业、认识社会也是目标,最终毕业时能立即立即投入

6、工作更是目标。开展工学交替,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将学习环境与工作氛围进行融合,将学生身份与员工身份进行事例,在校期间就能体验“员工”的工作环境,以利于学生就业时更快地转换角色,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然而,在工学交替进入工作环节时,往往有一部分学生无法顺利完成身份转换,并产生一定的心理不适和心理冲突。有些学生仅以学生的身份来对待企业实习,对学校与企业安排的工作岗位任务有意见,出现怕苦怕累的思想,甚至有逃避工作的现象;有些学生仅从员工身份来理解岗位工作,把自己当作一名打工者,对工作报酬与工作时间及工作负荷的对应关系斤斤计较。学生的积极性与心理调适问题是工学交替过程不可回避的难题,这也给工学交替期

7、间的学生管理带来难度。2、来自学校的认识与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从学校方面来分析,工学交替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专业是否对口的问题。合作企业不可能一次性大批量的接收单一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训与实习,企业也不可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在该专业的相关岗位上都进行锻炼。因此出现工作岗位与专业不完全对口,是工学交替过程碰到的又一个问题。二是工学交替时间与教学计划的适应问题。专业培养计划一般都是提前制订好的,而工学交替活动则是围绕企业需求和学生能力需求展开的,在内容上具有灵活性,在时间上具有不确定性。学生顶岗操作、工学交替在一定程度上必须服从于企业生产或企业活动,这必然导致工学交替与教学计划产生冲突。3、来自企业的问题企

8、业与学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并不完全是承担社会责任这一个原因,作为企业,最重要是还是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作为企业来讲,为了保证项目的质量与效率,需要在学生中选拔出优秀的学生来工作,直至工作项目完成。而从学校方面来说,与企业合作进行工学交替,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是培养每一个学生,绝不能只顾及优秀学生。从目标上看,企业要效益,学校要培养,这就难免会造成企业与学校之间目标不一致,给工学交替带来突出的困难与问题。三、工学交替存在问题的相应对策1、解决学生思想与认识的问题一项就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后半年就业率比较稳定”时的就业状况的调查显示,实际就业专业“不对口”率超过1/3,即 “有工作与专

9、业无关”约为38%,这表明工作与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在全国普遍存在。而且调查还显示,在地理区域分布上,越是发达的大城市,专业对口率越低,中小城市情况反而有所缓和,呈现一种反比态势分布。在这种就业形势下,高职院校从学生进校时,就应该要向学生进行“基本职业能力”的教育,强调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间的差距,降低学生的未来“专业对口+高薪”期望值,并形成“岗位群就业适应性”能力,即在一定范围内的工作岗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皆可以有胜任。在提高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有意识地提升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美国曾于1961年在福特基金会的支持下进行了一次对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调查。调查形成了“威尔逊莱昂斯报告”,后又编撰成

10、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大学计划一书,于1961年出版。该项调查认为,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给学生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利益:(1)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2)使学生看到了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使学生跳出自己的小天地,与成年人尤其是工人接触,加深了对社会和人类的认识,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4)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学生们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5)为许多

11、由于经济原因不能进入大专院校学习的贫穷学生提供了经济来源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6)使学生经受实际工作的锻炼,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7)有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使他们有优先被雇主录取的机会,其就业率高于未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在高职新生入学时,要进行工学结合与工学交替理念的教育,使学生对工学结合与工学交替形成一种较深刻的认识,并在后期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这一理念。在工学交替开始前,一定要进行动员,要帮助学生理解工学交替中的双重身份,在工学交替期间,要对双重身份有清醒的认识,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切实提高自身的基本职业能力。2、从校方出发,解决来自企业和自身教学管理的问题

12、(1)慎重选择合作企业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否能取得成效,校企合作是关键。进行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必须找准双方利益共同点,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为此,合理选择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社会声誉好的合作企业就显得十分重要。(2)做好校企双方合作的基础工作校企双方必须通过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相应措施来保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正常进行。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成立由校企双方组成的实习基地管理委员会,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企业负责技术指导、生产经营管理和产品质量验收,学校负责教育教学、学生管理,落实实习计划;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实习计划;建

13、设好一支满足工学结合教学的专职和兼职教师队伍,共同承担教学实习任务,共同进行课程建设和编写相关教材。(3)建立与工学交替相匹配的教学管理模式工学交替办学模式既要考虑学校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又要兼顾企业生产计划的落实。为此,必须把握好企业生产经营与学校教育教学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形成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第一,要加强工学交替教学过程的管理。校企双方要紧密合作,妥善处理好学生实习与生产之间的关系。注重对实习期间学生的管理。校企双方注重学生理论学习和岗位实习的有机结合,安排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学习必要的理论。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求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定计

14、划、定内容、定时间、定岗位、定师傅、定目标,并在实习结束时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从而保证学生专业技能的迅速提升。第二,要压缩理论课时,突出实践教学。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基本要求,对教学计划进行大幅度调整。具体做法是:围绕所确定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模块,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在课程的难度和广度方面,遵循“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进行; 加大技能训练课时量,鼓励开展“项目教学法”和“课题过关制”;将技能训练分为三个阶段,即:基本课题训练阶段、复合作业训练阶段和强化技能训练阶段,每个阶段都应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第三,实行弹性学分制工学交替。即是根据企业的需要安

15、排顶岗工作时间,实行弹性学分制。一般而言,工学交替的时间安排还是由学校安排的,或以一年为期,或以一个学期、半个学期为期。而学校这种人为的时间安排与企业生产的需要往往会发生冲突。企业生产的旺季与淡季并不是这样有规律地循环,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工作的时间,可能刚刚是企业的生产淡季,企业不愿意接收。而学校安排学生在校上课的时间又可能恰巧是企业的生产旺季,企业很希望学校派一些学生去顶岗。在弹性学分制工学交替的情况下,学校应根据企业需求,随时调整教学计划。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需要和学校开展工学交替的需要,达到校企双赢,学校应该调整了各种课程的先后顺序,实行“三先三后”先上专业课,后上文化课;先上技能课,

16、后上理论课;先上企业文化课,后上学校文化课。根据工学交替的需要,学校应该随时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把文化课与专业理论课放在企业生产淡季来上。只要企业生产需要,我们就马上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在其不需要时,我们安排学生回校上课。这样,教学计划就处在一个不断变动的过程中。总之,工学交替是职业院校各种办学模式中的最佳模式,通过工学交替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实践技能熟练,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但在实施这一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问题。出现问题,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否定这一教学模式,而是要论证这些问题的根源,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之道,使这种教学模式越来越完善,真正实现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职业人”的目标。参考文献:1范育军,黄广茂,蔡厚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