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模拟试题和答案(一)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55460282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模拟试题和答案(一)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模拟试题和答案(一)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模拟试题和答案(一)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模拟试题和答案(一)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模拟试题和答案(一)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模拟试题和答案(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模拟试题和答案(一)(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模拟试题和答案(一)(一)教育学部分一、选择题: l12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4 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不属于广义教育制度范畴的是()A.学校B.教育考试制度C.少年宫D.教材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起 ()A.促进作用B.决定作用C.主导作用D.阻碍作用3.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A.手工操作B.机器大工业生产C.消灭旧式分工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4.中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A.壬寅学制B.壬子癸丑学制C.癸卯学制D.壬戌学制5.马克思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旧式分工B.资本主

2、义制度C.手工操作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6.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学制是().A.癸卯学制B.壬寅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反映的德育方法是()A.榜样示范教育法B.品德评价教育法C.陶冶教育法D.实践锻炼教育法8.我国教育部 20032007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幼儿教育,逐步建立以为基础的学前教育网络。()A.社区B.行政区C.学区D.街道9.德育过程中要处理对学生的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的关系,这是因为()精品文档A.学生缺乏自我教育的能力B.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与发展的主体C.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

3、有很大的可塑性D.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就有的10.是其他各育的核心的是 ()A.体育B.智育C.德育D.美育11.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学校工作必须做到()A.以教学为主B.教学、科研、生产三中心C.教学、科研并重D.所有时间用于教学12.提出“四段教学法”并作为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的教育家是()A.凯洛夫B.赫尔巴特C.夸美纽斯D.乌申斯基二、辨析题: l314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12 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13.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活动。14.我们在制定教育目的时,既要考虑社会需要,又要考虑人的自身发展需要。三、简答题: l5 17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4、24 分。15.教育具有哪些社会属性16.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有哪些主要方法17.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四、论述题: l8 小题。 15 分。18.试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二)心理学部分五、选择题: l9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4 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9.学生在头脑中提取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舍弃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是()A.比较B.分析C.抽象D.概括20.1879 年,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A.斯金纳B.巴甫

5、洛夫C.马斯洛D.冯特21.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被称为()A.心境B.激情.精品文档C.应激D.愤怒22.情绪所反映的是 ()A.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B.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C.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D.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23.工人操作机器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并用,这属于()A.注意的广度B.注意的转移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分散24.有的人遇事总是举棋不定、优柔寡断,这说明他们缺乏意志的()A.坚韧性B.自制性C.果断性D.自觉性25.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最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改善同伴关系的课堂结构是 ()A.对抗型结构B.个体化结构C.竞争型结构D.合作型结构26.

6、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导致遗忘的原因是其他信息干扰了原有信息的保持,这种假说叫做()A.动机说B.干扰说C.衰退说D.同化说27.一个人的稳定态度与习惯化行为方式相结合的个性心理特征是()A.能力B.气质C.动机D.性格28.可以人为地排除一些无关因素以突出本质要素的直观教学方式是()A.实验直观B.模象直观C.言语直观D.实物直观29.学生动作的执行由出声的外部语言到不出声的外部语言,再到内部语言的过程是智力技能形成的哪个阶段 ()A.操作练习B.原型定向C.原型内化D.原型操作30.提出归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马斯洛.精品文档B.耶克斯和多德森C.韦纳D.多伊奇六、辨析题: 31 32 小

7、题,每小题 6 分。共 12 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31.情绪和情感是一种主观体验,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32.超额学习的量与保持量成正比,所以,最佳记忆效果与超额学习的量成正比。七、简答题: 3335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24 分。33.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包括哪几个方面34.简要说明人际关系的取向。35.注意范围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八、论述题: 36 小题, 15 分。36.联系实际,谈谈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2015 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模拟试题答案(一)(一)教育学部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 24 分。二、辨析题:每小题6 分。共 12 分。13.错误。德育

8、是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所谓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来行动时, 所表现出来的哪些经常而稳固的倾向和特征。 因此,品德包含的范围较广,而道德只是期中一部分,故不能以偏概全。14.正确。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是辨证统一的。一方面,教育总是按社会的需要来培养人,人的自身发展离不开社会的需要 ;另一方面,社会是由个人的人组成的,社会需要并不排斥个人自身兴趣、爱好、才能的发展,因此制定教育目的应反映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三、简答题:每小题8 分,共 24 分。15.教育的社会属性主要有:永恒性;历史性 ;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相对独立性。16.(1)访问法

9、;(2)测量法 ;(3)考核法 ;(4)书面材料分析法 ;(5)观察法,这是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6)问卷法,可分封闭性问卷和开放性问卷两种;(7)谈话法 ;(8)实验法 ;(9)调查法。17.(1)学校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2)采取走出去,请近来的方法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3)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四、论述题: l5 分。18.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当然,也包括道德的发展 ;旧式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条件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

10、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二)心理学部分五、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 24 分。六、辨析题:每小题6 分.共 12 分。31.错误。 (1)情绪与生理需要相联系,是低级的,人和动物都具有。(2)情感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高级的、人所特有的。32.错误。超额学习的量与保持量成正比,但是,最佳记忆效果与超额学习的量并不是成正比。实验研究表明,一般超额学习在50%左右效果最佳,一旦超过l00%,保持效果便不再随之显着增长,反而逐次降低。七、简答题:每小题8 分,共 24 分。.精品文档33.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智力正常 ;(2)了解自

11、我 ;(3)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4)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5)独立、自主、有责任心 ;(6)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34.(1)包容需要:人是群居的社会动物,离开群体就无法生存,因此,人必须与别人联系、往来、结交,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基于这种愿望,人在与他人相处中,其行为具有种种共同特征,如主动与他人交往,积极参与团体活动,对他人表示亲和等。(2)控制需要:这是一种企图运用权力和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其行为特征是使用权力和权威来支配、控制、领导他人,或者反对权力,藐视权威,追随、模仿他人,受人支配等。(3)情感需要:在感情上愿意与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关系,其行为

12、特征是同情、热情、喜爱和亲近等,或者是冷淡、疏远、厌恶、憎恨等。35.注意范围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知觉对象的特点。这种注意范围的大小是随着被知觉对象的特点而改变的。被注意的对象越集中,排列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越大。(2)知觉者的活动任务与目的。知觉对象相同,人的活动任务不同,这时注意的范围大小也会发生变化。在活动中,主体的目的任务越明确, 注意的范围就会越大。 反之,注意的范围就会越小。(3)知觉者的知识经验。知觉主体的所特有的知识经验使注意的范围会发生变化。知觉对象与主体经验越相关,知觉主体的注意范围就会越大。同时,知识经验越丰富, 越善于把知觉对象组成一个整体来感知,注意的范围就会越大。八、论述题: l5 分。36.(1)能力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2)遗传素质是能力发展的物质前提 ;环境因素对能力发展有重要作用,其中,营养是影响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个体早期经验对能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学校教育则对能力发展起主导作用 ;实践活动是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自我效能感和个性品质是影响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主观因素。 (3)结合实际加以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