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55415321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摘要】在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适应改革不断深化、拓展新的 社会条件下,大学生的社会适应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突出。社会适应能力是当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 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列为课程目标之一。关于高校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 本文从影响生社 会适应能力的因素的角度进行论述。关键字:近年来有关大学生毕业难,大学生被骗传销,大学生遇难等等新闻铺天盖地 袭来,社会大众唏嘘之余,开始对我国大学教育进行不同程度的反思。 而笔者认 为,归根究底,目前出现在大学毕业生中种种问题

2、, 都属于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 性问题。这个观点也得到了很多社会人士的赞同, 并把培养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 性纳入新健康教育中,以从根本上缓解存在于我国大学毕业生的种种社会适应性 问题。1.1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与新健康教育社会适应性,起源于达尔文进化理论学说“适者生存”一词。后来专指人与 社会的关系,它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对社会的适应等多方面的内容,后来 也把它作为新健康教育的一部分。“社会适应性”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社会适应性良好的社会公民为目的, 通过运用健康管理 的方法,以人文环境的改善为主,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为使学生 未来进入城市、投入新农村建设

3、的社会角色与就业生涯的需要, 提供相关方面的 指导和教育。“新健康教育”在学校创建了学生活动中心并开设各种兴趣小组课 程,配备专业老师讲解城市的社会动态和职业特性, 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多方面 能力,增强学生适应未来发展能力,以成为社会适应性良好的平凡的、 有一定技 能的、有幸福感的社会公民。社会适应性存在于不同群体之中, 本文着重讨论探 索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是指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在与社会互动中,为达到自百度百 科.http:/ 我发展和适应社会各方面所具备的有序列、 有层次的知识结构,对环境健康的心 理反映和调整行为方式的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特征。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主要包

4、 括: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适应新生 活环境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简而言之,就是和谐人与人,人 与社会关系的能力。只有具备了上述能力,才可能增加社会参与的广度,提高社 会适应的能力,其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1.2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现状分析目前持续出现的大学毕业生种种事故仅仅只是偶然现象,还是潜伏在我国绝大多数大学生中的普遍问题?因此,笔者进行了小范围的大学生毕业生社会适应 性调查,共发问卷150份,回收率100%。从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中,我们可以 得出以下信息:从参加工作到比较适应的适应期调查(表一)适应时间人数所占比例半年及以下2718%半

5、年至一年7348.7%一年以上至三年内4328.7%三年以上74.6%总计150100%从表一中我们可以看出就职业适应性而言, 一半左右的大学毕业生需要半年至一 年左右的时间,为此我就这73名大学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显示 85%的 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是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 显而易见,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性 仍有待加强,特别是从事一般职业所具有的一般能力。除了职业适应性之外,笔者还对该150名大学毕业生进行了人际交往能力调 查(如表二):目前的人际交往状态(表二)状态人数所占比例交往良好6342%事务性交往为重7248%很难与身边人打成一片1510%总计150100%从表二中我们发现,大学毕

6、业生总体上还是能够比较好地驾驭人际交往。同时, 基本上的毕业生都认同工作后“不仅要会做事,更要会做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 个体融入社会的“垫脚石”。此外,我们还进行了工作后交往聚会对象的调查, 调查显示:36%认为是同事,6%选领导,12%选工作对象,30%选择与大学同学, 16%的则选择与亲戚老乡。在问到人际交往的原则时,基本上的毕业生期望在交 往中坚持平等、信用和友爱。由上可见,进入复杂而陌生的新环境,毕业生在巩 固老朋友的同时不断拓展着自己的交往圈子, 但是基于共同的心理体验、又没有 利益冲突的心理基础,他们更乐意与知心朋友和亲戚、 爱人亲密交往,而在工作 中则更多地喜欢保持在事务性交往,

7、感情投入较少。60. 00%50.00%40,00%30. 00%20. 00%10. 00%0. 00%笔者在进行社会调查时,极其重视社会适应性中适应新生活环境的能力以及 自我保护的能力。适应新生活环境的能力主要包括:对于新地理环境的融入能力, 对于默认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对于大好环境下的把握能力,疲劳期的自我调 节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如下:(图一)口工作压力大时经常 会失眠会一些简单的防身 术图一从图表中可得知,大学毕业生自我保护能力比较差。当今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暗 藏着巨大的危机,需要社会公众具备最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 特别是初入社会的 大学毕业生。同时,疲劳期的自我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8、 现今社会日益频繁出现 的心理问题表明采用正确适当的方法排解来自工作,家庭,社会的压力是非常必要的。而调查表明,大学毕业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仍需大大提高。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分析可知,目前我国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各各方面仍急需 提高,包括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职业适应性,人际交往能力等等。其中,提高大 学生毕业生的自我保护能力,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能力属于重中之重, 社会各界应加以重视。当然,近几年,在学校,政府,家庭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努力下,大 学毕业生在职业适应性以及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成绩显著。1.3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影响因素探讨大学生毕业生乃社会青年中的佼佼者, 是国家发展腾飞,实

9、现千秋伟业的不 二人选。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的强弱,不仅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进 步,而且与自身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前途命运息息相关。但是,从校园人到社会人角色的转换,所处环境,文化的差异,人际关系的复杂等等因素势必会不同程 度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快速积极的适应社会。因此,对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对于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具有重大意义。笔者从大学毕业生自我意识,学校,以及政府这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1.3.1大学毕业生自我意识大学毕业生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 之间关系的认识、体验和愿望。健全的自我意识在个人的发展中骑着导向, 控制, 和监

10、督教育的作用,其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前提,是成才的重要内因。自我意 识在心理学角度属于认知领域。在这里主要指对社会的认知和对个体自我的认 知。因一直处于象牙塔中,受单一文化的影响,对于社会的认知极具片面性和单 一性。对于刚踏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而言,现实的社会与想象的社会可能存在一 定的差异。面对这种情况,会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情况:一是,迅速进行自我意 识的调整,转换身份,尝试并慢慢的融入这个社会。二是对现实出现厌恶,反感 情绪,进而消极待世,一蹶不振。首先,作为大学生,我们必须要知道,世界是 处在不断变化中,社会是存在于现实中的,而不是存在于你个人的意识之中。 其 次,无论作为何种社会群体,随

11、着其社会角色的转换,都必须相应的进行自我意 识的转变,这是生存准则。关于自我认知,即指对自我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 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 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 在进行大学毕业 生社会适应性问卷调查中,有涉及到这些问题,女口:你目前所从事的工作是否让 你觉得怀才不遇?你对目前的薪资满意吗?在对此类问题的调查结果的统计分 析中发现,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都对工作和薪资不甚满意。而这些都源于存在一 定偏差的自我认知。当他们从学校生活的中心迈入社会成为职业基层的一员,在基层被人 “支配”做这做那时,他们内心萌生着英雄无用

12、武之地的失落感;同 时从校园生活的惬意自主到工作节奏的紧张忙碌,也使一些毕业生产生心理焦 虑;尤其在工作待遇、消费生活和职务升迁上,在各种横向和纵向对比中,大学 毕业生内心积郁着十分浓厚的紧迫感。 此时,大学毕业生应对外在的就业市场的 残酷竞争现实进行深刻感知的,并有意识地进行心理调适以及自我意识的调整。1.3.2学校培养进入社会之前,学生一直处于校园中,接受着知识,技能的传授,文化的熏 陶,价值观的塑造。尤其是大学,该时期是学生自我意识以及价值观形成的关键 时期,也是其校园生活的最后阶段。其作为进入社会的准备阶段,承担着传授普 通文化知识以及相关专业知识,职业技巧的职责。同时,其文化氛围,也

13、间接地, 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意识,并支配着其行为。根据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调查 结果显示,在其影响因素中,自我意识占20%学校培养占60%家庭因素占20% 说明了学校对毕业生的培养对于他们今后社会适应性形成有重大作用,学校培养是影响毕业生适应性形成的主要因素。 在毕业生对学校培养的评价情况的调查中 可以看出,毕业生对学校培养的总体评价为一般。毕业生认为学校培养情况的选项率最好的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专业知识广度和深度、基本技 能、动手能力,较差的是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进一步对高校的课 程设置和实践教学进行分析,13. 9%勺毕业生评价母校专业和课程设置能适应社 会发展需要

14、,50. 5% 的毕业生评价基本适应社会发展,29. 9% 的毕业生认为不 够适应社会发展。由此可见,学校培养的方方面面,包括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 高等等都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的强弱。133家庭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大学生成才以及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环境。家庭 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细胞,除了对其智力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对人的心理 发展施加着重要的影响。不仅个体社会生活常识和行为规范,是首先从家庭中获 得的,而且家庭环境中,家长的教育程度和阅读爱好、家庭经济收入、家庭的规 模和住房面积、家庭气氛和家风等等,对青年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等都 会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首先

15、,目前大学毕业生出现的个人自理生活能力的低下 绝对大多数是由于家庭的过度宠爱造成的。 其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 义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因此当代大学生缺 乏在困难和逆境中磨炼的机会,再加上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得他们难以拒绝 物质和金钱的诱惑,过度的虚荣心理造成他们心理承受能力的降低,这些只能延 缓社会对大学生自身价值的承认过程, 不利于大学生积极地投身于社会实践。 加 之,有一部分同学由于在家中的“小皇帝”地位,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造成了人格的偏失,致使其难以与同学或者同事交流,难以与社会融合。最后, 我国家庭的传统观念:学生以学习为重,导致我国学生一直至大学毕业都忙于学 业,很少进行社会实践,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几乎更少。上述几点 从家庭方面阐释了家庭环境对于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的影响力,值得我们深 思。1.4提高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的相关措施1.4.1正确的,积极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调整上文中已经提及到个体自我意识在社会适应性中的重要性,因此,要全面提高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必须高度重视大学毕业生正确积极的自我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