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尘防毒安全常识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55379151 上传时间:2024-01-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5.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尘防毒安全常识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防尘防毒安全常识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防尘防毒安全常识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防尘防毒安全常识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防尘防毒安全常识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防尘防毒安全常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尘防毒安全常识(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防尘防毒安全常识姓名:XXX部门:XXX日期:XXX防尘防毒安全常识一、什么是职业危害?不良劳动条件存在各种职业性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三类:1、科研生产过程中接触式产生的有害因素(1)化学因素:有毒物质,如铅、汞、氯、一氧化碳、有机磷农 药等;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2)物理因素: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高气压、低气压 等;噪声、振动;射频、微波、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y射线等。(3)生物因素:如附着在皮肤上的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 炎病毒等。2、科研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不合理,如劳动时间过长、休息制度不 合理、不健全等。(2)劳动

2、中的精神过度紧张。(3)劳动强度过大或劳动安排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 状况不相适应、生产定额过高、超负荷加班加点等。(4)个别器官过度紧张,如光线不足引起的视力紧张等。(5)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3、科研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1)科研生产不符合卫生标准或要求,如厂房低矮、狭窄,布局 不合理,有毒和无毒的工段安排在一起等。(2)缺乏必要的卫生技术设施,如没有通风换气、照明、防尘防 毒、防噪声和防振动设备,或效果不好。(3) 安全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装备不全。在实际的科研生产场所中危害因素往往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多种 因素同时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作用,此时危害更大。职

3、业危害因素所造成的职业性损伤还包括工伤,工伤可由轻微到严 重,甚至导致伤残或死亡,所以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预防。发生 工伤的原因很多,职工缺乏安全生产知识、不注意防护、存在麻痹侥幸 的心理,或饮酒、药物、疲劳和精神心理等因素都有影响。工伤与职业 病预防不能截然分开,二者常有内在的联系。二、什么是生产性毒物?在工业生产中,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称为生产性毒物或工业毒物。 毒物在生产过程中以多种形式出现,同一种化学物质在不同生产过程中 呈现的形式也不同。毒物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原料,如生产颜料、蓄电池使用的氧化铅、生产合成纤维、 染料使用的苯等;2、中间产品,如用苯和硝酸生产苯胺时产

4、生的硝基苯;3、成品,如农药厂生产的各种农药;4、辅助材料,如橡胶、印刷行业用作溶剂的苯和汽油;5、副产品及废弃物,如炼焦时产生的煤焦油、沥青,冶炼金属时 产生的二氧化硫;6、夹杂物,如硫酸中混杂的砷等。生产性毒物在生产过程中常以气体、蒸汽、粉尘、烟和雾的形态存 在并污染空气环境。如氯化氢、氰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在常温下呈 气态的物质是以气体形态污染空气的。一些沸点低的物质是以蒸气形态 污染空气的,如实验中的苯、乙醚、汽油、醋酸乙酯等。在喷洒农药时 的药雾、喷漆时的漆雾、电镀时的铬酸雾、酸洗时的硫酸雾等,是以雾 的形态污染空气的。冶炼铜时产生的氧化锌烟,焊接时的铅烟是以烟的 形态污染空气的。

5、弄清楚生产性毒物以什么形态存在,对了解毒物进入 人体的途径,制定预防控制措施,以及采集空气样品,测定毒物浓度都 有重要意义。三、职业中毒有哪些表现?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引起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毒物一次或短时 间内大量进入人体后可引起急性中毒;长期过量接触毒物可引起慢性中 毒;短期内接触较高浓度的毒物可引起亚急性中毒。由于毒物作用特点 不同,有些毒物在生产条件下只引起慢性中毒,如铅、锰中毒;而有些 毒物常可引起急性中毒,如甲烷、一氧化碳、氯气等。由于毒物的毒作 用特点不同,表现上差异较大,且毒物种类繁多,不能一一列举,这里 只作概括性介绍。1、神经系统。慢性中毒早期常见神经衰弱综合症和精神症状,

6、一 般为功能性改变,脱离接触后可逐渐恢复。铅、锰中毒可损伤运动神经、 感觉神经,引起周围神经炎。震颤常见于锰中毒或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 遗症。重症中毒时可发生脑水肿。2、呼吸系统。一次吸入某些气体可引起窒息,长期吸入刺激性气 体能引起慢性呼吸道炎症,可出现鼻炎、鼻中隔穿孔、咽炎、支气管炎 等上呼吸道炎症。吸入大量刺激性气体可引起严重的呼吸道病变,如化 学性肺水肿和肺炎。3、血液系统。许多毒物对血液系统能够造成损害,根据不同的毒 性作用,常表现为贫血、出血、溶血、高铁血红蛋白以及白血病等。铅 可引起低血色素贫血,苯及三硝基甲苯等毒物可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 表现为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严重者发展为再生

7、障碍性贫血。一氧化碳 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组织缺氧。4、消化系统。毒物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多种多样,汞盐、砷等毒物 大量经口进入时,可出现腹痛、恶心、呕吐与出血性肠胃炎。铅及铊中 毒时,可出现剧烈的持续性的腹绞痛,并有口腔溃疡、牙龈肿胀,牙齿 松动等症状。长期吸入酸雾,牙釉质破坏、脱落,称为酸蚀症。吸入大 量氟气,牙齿上出现棕色斑点,牙质脆弱,称为氟斑牙。许多损害肝脏 的毒物,如四氯化碳、溴苯、三硝基甲苯等,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病。5、泌尿系统。汞、铀、砷化氢、乙二醇等可引起中毒性肾病。如 急性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症和肾小管综合症等。6、其他。生产性毒物还可引起皮肤、眼睛、骨骼病

8、变。许多化学 物质可引起接触性皮炎、毛囊炎。接触铬、铍的工人皮肤易发生溃疡, 如长期接触焦油、沥青、砷等可引起皮肤黑变病,甚至诱发皮肤癌。酸、 碱等腐蚀性化学物质可能引起刺激性眼炎,严重者可能引起化学性灼 伤。溴甲烷、有机汞、甲醇等中毒,可发生视神经萎缩,以至失明。有 些工业毒物还可诱发白内障。四、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毒物质的存在十分广泛,在科研生产过程中从原材料到产品,从 中间产品到副产品,从使用的各种化学药品到废水、废气及其它废物等 很多。因此毒物侵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1、呼吸道:是毒物进入人体最主要、最常见、最危险的途径。毒物在科研生产中以气体、蒸汽、烟、尘、雾等形态

9、存在的,其中 气体、蒸汽为分子状态,可直接进入人体肺泡,而烟、尘、雾的粒径小 于5微米,特别是小于3微米时,可直接被吸入肺泡。人的整个呼吸道具有很大的呼吸能力,所以对毒物的吸收很迅速, 并且经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的毒物,不经肝、脏的解毒作用,直接经过血 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大于10微米的微粒,经鼻腔和上呼吸道阻留,进 入不到人体。2、皮肤:皮肤吸收有多种方式,通过无损伤皮肤;经皮孔、经皮 汗腺;经毛囊及皮脂腺。经皮表面是皮肤吸收的主要方式,具有脂溶性和水溶性的毒物易通 过皮肤表面被人体吸收,如苯、有机磷化合物等。毒物经皮肤吸收的数量与速度,除与脂溶性和水溶性浓度等因素有 关外,还与作业环境的气温、湿

10、度,皮肤损伤程度和接触面积等因素有 关。3、消化道:在科研生产中毒物经消化道进入人体是极少见得,一 般是由于误服造成的。由于呼吸道进入的毒物有部分粘附在鼻咽部位或混在分泌物中,借 吞咽进入消化道,或由于不好的卫生习惯或在使用毒物的实验室、车间 饮食、吸烟、用污染的手取食品造成毒物进入消化道。五、什么是半数至死量?半数致死量(Lethaldose)是衡量毒害品毒性大小的一个重要数据。 将毒物给一些动物(如鼠、兔等)口服或注射,能使一半动物死亡的剂量, 称为半数致死量,简写为LD50,以mg/kg表示。半数致死量愈小,毒 性愈大,LD50超过5000mg / kg的可视为无毒。六、氯气泄漏灾害分析

11、 及对策氯气在现代工业中由食盐电解而得,实验室中用盐酸和二氧化锰配 备。氯气为黄绿色具有刺鼻臭味的气体,可溶于水。氯气在空气中不燃 烧,但一般性可燃物大都能在氯气中燃烧,就像在氧气中燃烧一样,一 般性易燃气体或蒸汽也都能与氯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氯气能与许多化 学物品如乙快、松节油、乙醚、氨气、燃料气、烃类、氢气、金属粉末 等猛烈反应发生爆炸或生成爆炸性产物。它几乎对金属和非金属都有腐 蚀作用。氯气在我所使用面较大,是科学实验的重要原料之一。由于氯 气本身具有的危险性,如果使用、运输和管理不当,易发生事故。1、氯气泄漏危害的特点(1)突发性强,气体泄漏量大,在泄漏前无任何征兆。(2)气体扩散迅速

12、,极易形成很大的危险性。氯气的比重为1.47, 气体的体积是液体的几百倍。泄漏出来的气体会随风漂移,无风时会积 聚在低洼处。2、气体泄漏时难以控制的部位及预防性的技术措施(1)泄漏点发生在储罐的本体上,如焊缝突然开裂,易熔塞破损, 发生这类灾害的主要原因是组装储罐或焊接质量不好,介质充装超量(氯气的充装系数为1.25kg/L)或错误充装。采取的预防措施是压力容 器的设计制造必须严格遵守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使用前按 压力容器使用管理规程到有关部门注册,使用期间按压力容器检 验规程和气瓶使用规程定期检验。(2)在储罐与相连接第一道法兰以外处的泄漏,包括法兰垫片, 阀门沙眼、管道的腐蚀等,发生

13、的主要原因是其质量不佳或选材不当, 在此处发生泄漏是难以控制的。采取的措施是应立即关闭储罐和气瓶上 的阀门,在投入使用前必须选择优质可靠的材料并进行试漏检验,使用 中随时检查。(3)按照GB11984-89氯气安全规程要求备好抢修器材。七、粉尘、烟和雾对人体的危害人们在劳动生产中的呼吸次数及吸入空气量比平时大得多。空气中 的粉尘被吸入时,除大粒度的被阻留在上呼吸道外,剩余的会进入肺泡。 特别是一些粒径小于5微米的呼吸性粉尘,能逃避人体自身的防御系统, 直接进入终末支气管和肺泡内导致病变,破坏换气功能,引发矽肺、石 棉肺、煤炭肺等尘肺病。八、安全健康与防护正确配备和使用个人安全防护用品、用具,是保证劳动者安全与健 康的一种防护措施。对于接触有毒有害气体或大量粉尘等环境的工作, 企业应分别给生产人员发放专用的防尘口罩、防毒面具等防护用品;在 有噪声、强光、辐射热和飞溅火花的生产场所,要给工人配备护耳器、 防护眼镜、面具和帽盔等;高空作业的工人要配备安全带;电工、焊工 要配备绝缘靴和绝缘手套;可能产生大量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的企业, 要配备防毒救护用具并设立防毒救护站等。感谢您的浏览!整理范文,仅供参考第9页共9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