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教案 (4)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55364062 上传时间:2022-11-1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单元教案 (4)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八单元教案 (4)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八单元教案 (4)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八单元教案 (4)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八单元教案 (4)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单元教案 (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单元教案 (4)(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单元教材解读本单元由四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八”组成。四篇课文中,孔子学琴端午节的由来是精读课文,西门豹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略读课文。孔子学琴讲述了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精益求精学琴的故事;端午节的由来介绍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西门豹记叙了战国时期的西门豹将计就计破除迷信、惩治坏人的故事;汤姆索亚历险记讲的是小男孩儿汤姆索亚勇于探险、富有正义感的故事。选编这组课文的目的,意在继续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传统文化,同时理解外国优秀文化,并从中汲取营养。围绕课文的主要情节,每篇课文均编排有一至两幅生动形象的插图,以协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语文百花园八”的五个栏目里安排有词语

2、真有趣、选词填空、体会反问句表达的效果等基础知识,以及读背古诗、阅读短文、口语交际、习作等语文学习活动,意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基本知识,丰富语言积累,增强阅读实践,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和书面表达水平。本单元的导语意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励学生接触中外优秀文化。导语还提示阅读本单元课文,要学习用稍快的速度默读,并练习复述课文。导语下面的情景图画的是学生表演课本剧西门豹,三位同学边看边交谈的情景。本单元课文故事性强,生动有趣,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教学时,要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提升默读速度。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积极思考、探索,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事件意义,体会人物特点。还要注意引导

3、学生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练习复述课文。本单元要求理解23个生字,会写12个字,掌握常用词语。29 、孔子学琴教学目标:1、理解“痴、抑、纯”3个生字,会写“倦、谱、溢、浸、抑、纯”6个字,掌握“厌倦、曲谱、洋溢、沉浸、抑扬起伏、炉火纯青”等词语。2、默读课文,抓住描写孔子学琴的语句,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3、学习孔子精益求精、持续进取的优秀品质。教学重难点:重点:默读课文,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体会孔子精益求精、持续进取的优秀品质。难点:抓住描写孔子学琴的语句,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利用网络、课外书籍等收集孔子的资料。教学设计:

4、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1、(课件出示孔子的画像)这个人你们知道是谁吗?2、这就是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课前大家都搜集了相关的资料,你愿意把你眼中的孔子介绍给其他同学吗?3、你们理解的可真很多!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为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那么,孔子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关于他的一个小故事孔子学琴(板书:孔子学琴)我想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对他会有更深的理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2、检查学生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1)出示生词,引导学生边读边记住生字。(提醒学生注意:“痴”字是半包围结构,翘舌音。“抑”字读第四声,与“迎”字

5、形相近。“纯”字读“chn”,与“吨”字形相近。)2)理解词语:琴 瑟 笙 磬(能够用图片的形式协助学生理解。)毕恭毕敬:十分恭敬戛然:形容声音突然中止 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3、自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你觉得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4、学生读文,动笔画出相关的句子,讨论交流。5、学生汇报,教师点拨。(1)课文主要讲了讲述了孔子不但是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还是一位音乐行家,尤其弹得一手好琴,但他还不满足,50岁那年还向鲁国著名的音乐家师襄学习弹琴。孔子勤学苦练,最后琴艺达到炉火纯青。(2)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记叙的。(表

6、示时间的词语:“一晃十天过去了”“过了几天”“又过了些时候”“不知过了多少天”)(3)孔子是个做事认真、精益求精、持续进取的人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读书真的很仔细,不但理解了文章的记叙顺序,而且对孔子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那么文中是如何具体描写孔子学琴的呢?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四、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2、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还记得上节课的内容吗?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理解了什么呢?2、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文本走近孔子,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中,继续体会这位伟人的优秀的学习品质。二、细读课文,理解品悟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思考:从哪能够看出孔子是个做事认

7、真、持续进取、精益求精的人?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高超水平的?他在相关的语句下划上线,并想一想为什么?2、学生先自学,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3、全班汇报,教师点拨,实行朗读指导。 (1)他样样都会,尤其是弹得一手好琴。但孔子从不满足。50岁那年,他还特意向著名音乐家师襄学弹琴。 (精通音乐、尤其弹得一手好琴五十岁那年还特意向鲁国的著名音乐家师襄学弹琴。能够看出孔子从不自满、谦逊好学。)(2)只见孔子毕恭毕敬地盘坐着弹曲子,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地样子。(从毕恭毕敬”、 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能够看出孔子做事很踏实,弹完一遍又弹一遍说明孔子已经学会了曲谱,正在揣摩弹奏

8、的技巧,所以师襄劝他学习一首新曲子时,孔子表示自己还要练习练习。可通过度角色朗读来指导学生朗读对话)(3)他看到孔子的手指使用自如,乐曲弹奏得像小溪流水一样顺畅自然、悦耳动听。(从手指使用自如,乐曲弹奏得像小溪流水一样顺畅自然,悦耳动听能够看出孔子已经掌握了弹奏的技巧,但孔子仍不满足,师襄劝他学习一首新曲子时,孔子回答自己应该认真体会曲子的思想内容,只有这样,弹奏起来才能感人。)(4)刚一进门,他就被激情洋溢的乐曲声迷住了。师襄听得如痴如醉,仿佛被带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境地。(从激情洋溢的乐曲声迷住了”听得如痴如醉,仿佛被带到了一个从未到过的境地能够看出孔子的弹奏已经能够很好地表现乐曲的思想感情

9、,但是,孔子仍然不满足,因为他要研究、发现更深层的东西,即从乐曲的内容与风格中体会乐曲的作者,这是音乐鉴赏的更高境界。这局部可通过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孔子的弹奏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了)(5)突然,琴声戛不过止,孔子激动地站起来,大声说“我已经知道作曲者是谁了。 ”(从孔子“激动地站起来,由琴音感受到曲子的作者”体会到经过孔子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功了。师襄评价孔子已达到了炉火纯青。三、教师小结, 拓展延伸孔子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小小的一件学琴的事就让后人们如此赞叹不已。那么,从今天孔子学琴这件事来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做事时是一种怎样的态度,你是如何对待学琴这件事儿的?四、课堂练习以小

10、组为单位,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五、布置作业写一篇读后感。 读读背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不学诗,无以言。教学反思

11、: 30 、端午节的由来教学目标:1、理解“粽、檐、囊、辅、措、诬、颂”7个字,会写“佩、戴、措、诬、颂、驾、尸、俗”8个字,掌握“佩带、爱戴、措施、诬陷、传颂、尸体、习俗”等词语。2、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学习复述课文。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或访问家长,理解端午节的习俗及屈原这个历史人物。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你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吗?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端午节的由来这篇课文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学生字。(能够在文中画出要求理解的生字,借助拼音,读一读,用

12、自己学过的方法记一记。不理解的词语也能够提出来。)2、检查自学生字情况。(1)读词语:佩带、爱戴、措施、诬陷、传颂、驾船、尸体、习俗 提醒学生注意:“施”和“尸”是翘舌音。“颂”和“俗”是平舌音。(2)理解词语: 辅佐:协助 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 诬陷:诬告陷害。 无中生有:指没有事实依据而凭空捏造。 谗言:陷害人的坏话。 流放:将罪犯驱逐到边远的地方去生活或劳动的刑罚。 祭奠: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 祈祷:宗教仪式之一。本文中包含有“恳求”的意思。3、学生自由读文,把课文读通读顺。通过读文,你都知道了什么呢?4、教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汇报:(1)端午节的由来。(2)爱

13、国诗人屈原。(学生说出大概的内容既可,不做更细的要求。仅仅大致的理解。)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1、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是由何而来的呢?课文的中的哪局部作了简要的说明呢?2、学生自由读文12自然段,想一想,画一画。3、学生汇报。习俗: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插艾叶等。由来:纪念屈原,至今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4、感情朗读。四、课堂小节,置留问题 为了纪念屈原,这些习俗以有两千多年,那么课文是如何细致的来记叙端午节的由来的呢?相信在下节课的学习中,你就会找到答案。五、布置作业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2、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读词语:佩带、爱戴、措施、诬陷、传颂、 驾船、尸体、习俗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对端午节的由来你理解了多少呢?谁愿意说一说。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1、默读课文,屈原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投江?投江后人们是怎样做的?人们为什么要向江里投粽子?想一想、画一画,并做好批注。2、围绕上面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3、组织全班讨论。4、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点拨。 (引导学生通过3自然段的内容来理解。)(1)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在他的辅佐下,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