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植被与土壤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55363332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702.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植被与土壤(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土壤早期的欧洲殖民者在巴西亚马孙河流域发现,当地印第安人在一种与自然土壤迥异的黑色土壤上种植(图 5.13)。据研究,这种黑色上壤是人工土壤,主要成分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在一定条件下制作面成的生物炭。当 地人用生物炭改良贫将的主壤,可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亚马孙河流域的自然土壤用于耕作时为什么贫瘠?你 能举出改良士壤的其他案例吗?.观察土壤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野外对土壤的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进行。土颜色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 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如黑士(图5. 14)

2、、红壤(图5. 15)等。二. 土壤质地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土、粉粒和粘粒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 比例称为土壤质地。从土壤质地看,土壤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在野外可以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近似 地作出判断。a. 砂土 :砂土成分以砂粒占优势,大孔隙多,毛细血管孔隙少,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而且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 能弱,但易耕作。b. 壤土壤土中所含的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不仅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 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c.黏土 黏土成分中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而且有

3、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 作。M歹再J黄M : W列T M 宗,颜色 左交谣、果灰照也成熙色Q沸榕厦;I 士I于溶痴于水的矿 物质圆水的下渗向 T运移, 木以句物顽沸农,颜色分浅口 , . P 淀羽。点:土E探淋失的物庾 0三此次淀.枳果,成地泰占廉、 紧实, 黑右芸在盘识幻:柞苫也D,廿迎U阳:临&松的凤化砰斥1物质、心 /汪r的 7/v f三. 土壤剖面构造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这些 土层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转化、迁移和积累的结果。自然土壤剖面主要土层及其特点如图5.17所示。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

4、作就变成耕作土壤。耕作土壤剖面一般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图5.18)。n|1,两灯w熟上濒比例队断色晰_ 响成,上好紫实雌较浅.翊保聊水伽, 倔云未溯忡化,不泌作物生&邮作挪制棉及并,”别相四.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1)成土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称为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 和养分影响土壤的质地。(2)生物.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生物残体为 土壤提供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植物可把分散在

5、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选择 性地加以吸收,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这种生物循环不断进行,使营养元素在 土壤表层富集(图519)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综合作用,加快岩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 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3)气候: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度、降水量呈正相关,因此,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速度比干冷地区快得多。 与干冷地区相比,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 而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亚马孙河流域因高温多雨,自然土壤用于耕作时,很快会变得贫瘠。总体 而言,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

6、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4)地貌:地貌对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 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从山顶到底平洼地,由于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变化规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 砂土,壤土和黏土。(5)时间:在上述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在自然状态下, 形成20厘米厚可供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100年。除自然原因外,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极为深刻。自然 土壤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一.了十-TW JXL V-I-IK n u 1 %.XrJT岬 lip - J

7、I I % I -r i - n - A,活动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下面列出的是一些常见的土壤现象。(1)我国南方山地土壤较厚,而西北高山上的岩石风化层和土壤很薄。(2)四川盆地的有些地方,岩石是紫色的,土壤也呈紫色。(3)对耕作而言,我国东北平原的土壤肥沃,而南方地区的土壤相对瘠薄。(4)山顶土壤的颗粒较粗,山前平原土壤的颗粒较细。1。指出形成上述土壤现象的主导因素。2。尝试对上述土壤现象简要解释。五.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图520),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其所在的环 境之间有着活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土壤为植物

8、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 从而使地球表面因着生绿色植物而生机盎然,促使地理环境以至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有了绿色植物,动 物才有了食物来源,而土壤本身也是许多动物和微生物生存的场所和营养来源。据研究1克土壤中的微生物数 量达10亿左右。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土壤水是陆地水体的一部大气降水的一部分储存在土壤中,既有效减少 地表径流量,可以持续提供植物所需的水分。正因为如此,自然界植物生长需要人工灌溉,农作物可以抵御适度 的旱情。土壤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因为人类生存必须发展农业,以取得食物。人类种植农作物是以土壤为物 质基础的;人类饲养动物,也主要以植物为饲料。可见,土壤不仅是自然

9、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可以利 用的珍贵的自然资源,土壤功能的可持续性与农业乃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合理利用和保护 土壤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有些土壤,不适于种植农作物,或者种植农作物产量较低,不能满足 耕作的需要,人们就会设法对其进行改良或改造,如亚马孙河流域人们利用生物炭改良土壤;我国人民在改良土 壤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案例我国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综合治理山东禹城北丘洼曾经是土壤盐碱化严重的地区,盐碱化土壤占耕地总面积的91%。这里频繁早涝。旱季,蒸发强烈,盐分随水沿土 壤孔隙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大量盐分便在土壤表层积累。雨季,土壤表层的盐分被雨水淋洗

10、。因此,这里的土壤具有春秋季 节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的特征。自1986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此建立综合试验站,对盐碱 地进行综合治理(图521),实现粮食高产引淡淋盐 I井灌并排I覆盖I农业措施图5.21北丘洼盐碱地综合治理的基本方法即使是优良的土壤,人们也会注重种养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这方面常用的方法有休耕、 种植绿肥(图522)、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绿肥作物是指一类主要当作肥料种植的作物。这类作物养分含量丰 富,翻入土壤中,具有丰富土壤营养物质、改良土壤物理性状等作 用。绿肥作物一般与主产作物轮作,多数可兼作饲草。图为紫云英, 俗称红花

11、草,是我国水稻种植区常用的越冬绿肥作物自学地方病与土壤在人体中含量极少的化学元素称为微量元素。研究表明,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有十几种。人体摄入这些微 量元素过少或过多,都会引起身体的病变。例如,长期缺碘,就会引发甲状腺增生,俗称“大脖子病”。人体的 微量元素主要来源于饮食,饮食中的微量元素主要受水、土壤等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由于一地环境中某种微量 元素缺乏或含量过高而导致的人体病变,是一类地方病。经研究,此类地方病发病率山区高于平原,农村高于城镇。山区相对封闭,土壤中的化学元素主要来自当地 的成土母质,从而会出现某种微量元素缺乏或含量过高的情况。平原上的沉积物来自较为广大的区域,因而微量 元素的含量较为均衡。同样的道理,农村居民的食物主要来自当地,而城镇居民的食物来源较广。明确了此类地方病的病因,就可以相应地预防和治疗。倒如,在食盐中加碘就可以预防大脖子病。在现代社 会,商业发达,人们的食物来源较广,此类地方病也就少见了。地理学家告诉我们,广泛食用来自不同地方、不 同种类的食物,不仅可以有效此类地方病的发生,还有利于人体的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