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答题思路与技巧之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55357305 上传时间:2023-11-0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答题思路与技巧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诗歌鉴赏答题思路与技巧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诗歌鉴赏答题思路与技巧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诗歌鉴赏答题思路与技巧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答题思路与技巧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答题思路与技巧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思路之1=IMi意境分析型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明确本考点的考纲要求。能力目标 掌握“意境分析型”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思路,规范答题,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情感目标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学习重点、难点掌握“意境分析型”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思路,规范答题学习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课型复习课教具多媒体课件、导学案考纲点击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古诗词鉴赏考查的要求有两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考查特点1、试题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且离不开景、境、情、理。2、文字浅易,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等。3、作

2、品多取材于唐宋诗歌的律绝,词曲小令,篇幅短小。4、题量稳定,以简答题形式出现,一般下设2道小题,分值8分。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考纲和诗歌鉴赏考查特点。历年选入高考试题的古诗词所抒发的都是人之常情,文字浅显易懂,回答起来也并不是很难。但实际情 况是年年失分严重。究其原因是,考生答题不规范,泛泛而谈,极易漏掉一些要点,只能“意会”而不能有 效地“言传”,非常可惜。解答时如果能够理清答题思路,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 什么,可以使答案针对性更强,鉴赏更加准确,就可以得高分,甚至满分。根据近几年高考鉴赏题问答类型,归纳了几种模式。意境分析型主旨分析型表达技巧型语言炼字型句意分析型语言

3、特色型今天我们先来探讨第一种题型一一意境分析型。二、意境分析型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意象:所谓意象,是指融入了诗人情感的客观物象。意境:所谓意境,是指融入了诗人情感的客观物象(即意象)构成的艺术境界。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赏析。三、试题探索怎样规范答题,不至于漏掉得分点,我们通过几个示例考题来把握一下答题思路。(示例一)倦夜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此诗营造

4、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此诗通过描写凉气、月光、重露、飞萤、宿鸟等意象展现出深秋月夜的景象。(描绘画面)渲染了幽清冷寂的氛围。(概括氛围)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时的感情,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感慨和忧愤。(分析感情)(示例二)游月陂宋程颍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万物巳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答: 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描绘画面)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概括氛围)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

5、分)的心情。(分析感情)学生讨论,总结意境型诗歌鉴赏题的的答题思路,老师点拨。答题思路:(1)运用什么手法,抓住什么意象。(描绘画面)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有艺术手法的结合艺术手法)。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用自己的语 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营造什么意境(概括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 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表达什么情感。(分析情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包括是什么和为什么两部分。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 伤的

6、情怀”是不行的,应具体答出为什么而“感伤。意境含景、情、境三个方面,三者各自侧重,答题时要三者皆说,只是有所侧重而己。四、真题演练(1)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口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描绘画面)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口,春风送来花 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忙着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概括氛围)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分析感情)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2)

7、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革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答: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写出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夕阳西下,炊烟四 起,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营造了清新恬淡的意境。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悠然之情。(学生真题演练,老师借助多媒体将学生答案与参考答案展示比较,找出不足)五、小结“分析意境”复习建议1、重视解题思路和步骤的训练,平时训练时要养成“按部就班”的习惯,一步一步地走,拒绝“越级”做题。举一反三、熟能生巧

8、、水到渠成。2、解答题目时一方面要“宁多勿少”、“宁滥勿缺”、“宁详勿简”,多答多写总是没有害处;另一方面要“点 到”、“面到”,尽可能答到“点”子上,不能遗漏任何一个方面。3、适当了解一些诗歌鉴赏“专门术语”,在本节尤其要注重一些关于意境(氛围)特点方面的“术语”枳累。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清新恬淡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明净绚丽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思想感情术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 六、课外拓展(1)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

9、季度,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 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答: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 景:昨夜深沉,秋风呼啸,长驱汉关;天空阴云密布,边关冷月高悬,西山战鼓犹急。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阴沉凝重,暗示边境局势的紧张。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反衬边关将士誓死破贼、决战必胜的豪迈情怀。(2)江宁夹I (其三)王安石落帆江II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这首诗的首句用了“月黄昏”三个字,请问,诗人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

10、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 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答:“月黄昏”三字为这首诗营造氛围,为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小店、半死枫树,这 些形象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显得暗淡朦胧(步骤一),从而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步骤三)(3)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答: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 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七、板书设计答题思路:(1)运用什么手法,抓住什么意象,(形成和谐画面)(2)营造什么意境(气氛、氛围)(3)表达什么情感。(分析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