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第一学期期末试卷(B卷)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55357226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9.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政治第一学期期末试卷(B卷)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二政治第一学期期末试卷(B卷)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二政治第一学期期末试卷(B卷)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二政治第一学期期末试卷(B卷)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二政治第一学期期末试卷(B卷)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政治第一学期期末试卷(B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政治第一学期期末试卷(B卷)(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政治第一学期期末试卷(B 卷)命题人、校对人:吴满书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 分)1、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 ”这表明:A 、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是相互区别的B、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C、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又对具体科学研究起指导作用D、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2、“树欲静而不止”,这句话反映了:A 、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3、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2、 ” 这句话表明:A 、事物的发展是前因后果的B、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C、处理问题必须重视各个局部D、认识和处理问题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4、下列属于规律的是:水往低处流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月亮绕地球转红灯停,绿灯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A 、 B、 C、 D、 5、近 20 年来,约有 8000 条新名词产生。如知识经济、经济特区、电子邮件、网友、软件从哲学上看,这一事实说明:A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一切要从实际出发D、世界是永恒变化的人民日报 载文指出,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 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3、的重要物质基础。 xx 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水 20 亿人在渴望它。据此回答 67 题。6、目前,地球上的淡水资源足以养活整个人类, 但是,由于浪费和污染,加上水资源分布不均,这些都促使了水危机的产生,这一事实说明:A 、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B、人的活动决定着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C、事物的联系是无条件的D、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7、由于浪费和污染,加上分布不均,促使水危机的产生,因此,我们要解决水资源危机,从哲学角度看,就必须:A 、大力开展节约用水活动B、努力寻找新的水源C、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按客观规律办事D、承认物质运动的绝对性8、“一着不慎,全盘皆输”指的是:A 、整

4、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B、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起决定作用C、部分制约着整体D、部分可以离开整体而独立存在9、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哲学依据是:A 、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B、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C、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D、规律是客观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10、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事物发生了:A 、不显著的量变B、显著的现象变化C、根本性质的变化D、矛盾主次方面尚未转化的变动11、“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说明:A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B、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

5、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C、运动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A 、尊重客观的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D、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B、以想象的联系代替客观的联系,是唯心主义的观点12、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有这样一句词: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C、人为割裂事物联系,是形而上学的观点缺,此事古难全。”这说明:D、是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A 、事物的矛盾具有普遍性18、“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其中的“静”指: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C、矛盾双方的对立是有条件的事物绝对不运动,一点不变D、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缺点和优点事物的质的稳定性和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13、在

6、日本“二战” 遗弃化学武器伤人索赔的众多案件中,日本政府多次事物运动的特殊形式无视事实,拒绝赔偿,而中国受害者一再起诉。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双A 、B、C、D、方: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调研时强调, 我们必须适应实践和时代发展, 用新A 、立场不同B、知识构成不同的思想观念、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行为方式,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制度创、世界观、人生观不同D、思维方法不同新和科技创新。运用所学知识,回答19 20 题。C14、气象是指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近年来,气象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19、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原因是:新的增长点,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专业的气象经纪人和气象服务企业。我A

7、、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物质的世界的本质国某省气象部门每年便可为本省带来经济效益15 亿元以上。这表明: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整体与部分是不可分割的A 、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20、上述要求蕴含的哲学道理是: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A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C、事物之间存在着客观的普遍的联系B、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C、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孙子兵法 曰:“投入亡地然后存, 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水一战,大破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 痛失街亭。据此回答 1516 题。21、我们判断一个事物是

8、新事物还是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15、同是根据兵法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这说明:A 、出现时间的先后,后出现的就是新事物A 、矛盾具有普遍性,两者没有共性B、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C、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新颖的表现形式C、兵法本身有正确与错误之分D、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D、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2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16、上述事实启示我们: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B、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C、运动和静止的关系C、要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

9、一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关系问题D、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学习书本知识23、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说过: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他的学生17、据报道:龙年农历二月初二,一些医院产妇盈门,为的是赶在“龙抬克拉底鲁认为:“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上述两种观点:头”的日子产下龙子。这种观点:A 、都是正确的。因为它们正确地说明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B、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都夸大了物质的运动而否认了相对静止语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是:C、前者正确,它说明物质都是运动的;后者错误,它否认了事物的相A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B、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对静止,将会导致不可知论C、矛盾具有特殊性D、事物是共性与个

10、性的统一D、前者错误,它夸大的物质的运动;后者正确,它正确地说明了运动29、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是全面提高人的和静止的关系素质,把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实施这一战略的哲学依据是:24、我国实行“一国两制”后,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A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和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这样不会改变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B、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性质。这是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A 、由事物的主要矛盾规定的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B、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30、下列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11、C、由矛盾的次要方面规定的A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D、不受矛盾次要方面的影响B、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C、“心外无物”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 3 分)D、谋事在人,成事在天25、专家把沿黄河不同河段取来的 99 瓶水排成一幅黄河走向示意图,演31、“我们不能因为今天党内发生某些消极腐败现象而看不到党的主流是示了黄河水的颜色由清灰淡黄酱黄灰蓝的变化。该示意图生动好的,更不能因为党的主流是好的, 而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 掉以轻心。”地表明:这段话体现了:A 、事物都有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A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原理B、事物内部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B、实事求是的观点C、事

12、物都是同它周围的事物相联系的C、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D、事物是由它的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D、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观点26、在下列选项中属于事物发展的是:32、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A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 ”从哲学的观点看,这段话表明:B、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A 、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有限C、 21 世纪我们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B、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C、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27、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之所以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因为具体D、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客观的,认识了前者也就认识了后者问题具体分析是:33、下列表述,能够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有:A 、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A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欲擒故纵,声东击西B、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C、因时制宜,因地制宜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C、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D、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28、我国古代哲学家说过:“万物莫不有对”,“万物莫不相异”。这两句古_线_号 试 考 _订_名 姓 _ _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