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绿色补充海南建筑设计院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55349741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3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绿色补充海南建筑设计院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海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绿色补充海南建筑设计院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海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绿色补充海南建筑设计院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海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绿色补充海南建筑设计院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海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绿色补充海南建筑设计院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绿色补充海南建筑设计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绿色补充海南建筑设计院(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绿色补充细则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2013年9月目 录1 总 则12 建筑设计与热工设计23 结构设计134 空调通风系统设计145 给排水系统设计166 电气系统设计20附件一 技术要点自查表26附件二 提交资料自查表331 总 则1.1 为了推动海南省绿色建筑的发展,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建设,重点推动政府投资公益性公共建筑以及大型公共建筑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积极引导其他公共建筑建成绿色建筑,特制订本补充细则。1.2 本补充细则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海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试行)DBJ 46-024-2012,结合公共

2、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海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03的要求,遵循适宜性和低成本的原则进行编制。按照本细则进行设计,可认为设计阶段达到绿色一星级设计标识的要求。1.3 本补充细则适用于海南省新建公共建筑绿色设计及审查工作。2 建筑设计与热工设计2.1 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技术要点】1 规划及建设过程中应尽可能维持原有场地的地形地貌,减少对原有场地的环境改变,避免因场地建设对原有生态环境景观产生破坏;2 当因建设开发确需改造场地内地形、地貌、水系、植被等环境状况时,在工程结束后应进行生态复原。2.2 建筑场地选址无洪灾、泥石流及

3、含氡土壤的威胁,符合国家和海南的相关安全性规定。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技术要点】1 建筑的选址必须符合国家相关的安全规定,应避开各种危害和危险源;2 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3 进行土壤氡浓度检测,确认场地内无含氡土壤的威胁,选址周围土壤氡浓度符合国家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 的规定。2.3 场地内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技术要点】1 确定场地范围内存在的污染源,主要包括:易产生噪声的运动场地,易产生烟、气、尘、声的餐饮、锅炉房和垃圾转运站等;2 场区内部产生的水、气、声、固废等污染,应经过净化处理,

4、满足排放标准要求后排放;3 设计文件应根据环评报告中推荐隔离污染源的方法,采用合理的方法或措施;4 有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空气污染的房间应远离有安静要求、人员长期工作的房间或场所,当相邻位置时,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2.4 建筑总平面设计有利于夏季及过渡季节自然通风。【技术要点】1 建筑总平面布局必须满足城市规划的要求,宜采用行列式、自由式或采用“前低后高”和有规律地“高低错落”,促进建筑自然通风;2 当建筑布局不利于夏季和过渡季节自然通风时,可利用树木的合理布置诱导气流,加强建筑的自然通风;3 当建筑呈一字平直排开且体形较长时(超过30m),应在适当位置设置过街楼以加强自然通风效果;4 利

5、用穿堂风进行自然通风的建筑,其迎风面与夏季最多风向夹角不应小于45。2.5 建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低于5m/s,不影响室外活动的舒适性和建筑通风。【技术要点】1 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定量分析风压和热压作用下不同区域的自然通风效果。合理确定边界条件,基于典型的风向、风速进行建筑风环境模拟,并且达到下列要求:1) 在建筑物周围人行区1.5m处风速小于5m/s;2) 夏季保证75%以上的板式建筑前后保持1.5Pa左右的压差,避免局部出现漩涡或死角;2 进行风环境模拟时,若能取得当地夏季和过渡季各季节风速风向联合概率密度时,可选用此数据作为场地风环境典型气象条件。若无法取得风速风向联合概率密度数据时,可选

6、取当地夏季和过渡季中月平均风速最大月的风向风速作为场地风环境典型气象条件。考虑到海南台风主要集中于7-10月份,夏季可选取7月份进行模拟,过渡季可选择10月份进行模拟,以确定最不利工况。2.6 建筑设计和构造设计有促进自然通风的措施。【技术要点】1 在建筑设计和构造设计中鼓励采取诱导气流、促进自然通风的主动措施,如导风墙、拔风井、骑楼等,以改善室内空气品质;2 当常规自然通风系统不能提供足够风量时,可采用捕风装置加强自然通风;3 当采用常规自然通风难以排除建筑内的余热、余湿或污染物时,可采用屋顶无动力风帽装置,无动力风帽的接口直径宜与其连接的风管管径相同;4 当建筑物利用风压有局限或热压不足时

7、,可采用太阳能诱导等通风方式;5 在技术经济合理的条件下,鼓励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优化设计。2.7 采用混合通风措施改善室内通风效果。【技术要点】1 当自然通风达不到效果时,可以辅助机械通风,通过采用混合通风措施,最大限度的节约空调能耗。混合通风中的自然通风量不宜低于联合运行风量的30%;2 混合通风系统设计参数及运行控制方案应经技术经济及节能综合分析后确定。混合通风系统应具备工况转换功能,并符合下列规定:1) 应优先使用自然通风;2) 当控制参数不能满足要求时,启用机械通风;3) 对设置空调系统的房间,当混合通风系统不能满足要求时,关闭混合通风系统,启动空调系统;3 对于高度大于15m的大空间

8、采用混合通风系统时,需考虑温度分层等问题。2.8 场地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的规定。【技术要点】1 设计阶段,应对场地周边噪声现状进行检测;2 当不能满足时,可设置道路声屏障、低噪声路面、绿化降噪等隔离和降噪措施,减少环境噪声的干扰;3 对于可能产生噪声干扰的固定的设备噪声源采取隔声和消声措施,降低其不利影响。2.9 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功能安排合理,减少相邻空间的噪声干扰以及外界噪声对室内的影响。【技术要点】1 总平面规划中应注意噪声源及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合理布局,注意不把噪声敏感性高的建筑安排在临近交通干道的位置,同时确保不会受到固定噪声源的干扰;2 通过对建筑朝

9、向、位置及开口的合理布置,降低所受外部环境噪声影响。当建筑布局对于改善室内噪声效果不明显时,需要在建筑外窗和围护结构等方面采取额外的隔声措施;3 在设备系统设计、安装时考虑其引起的噪声与振动控制手段和措施,在设计初始阶段将噪声敏感房间远离噪声源;4 与有安静要求的房间(如旅馆客房、医院病房、学校教室等)相邻的设备机房,应选用低噪声设备。设备、管道应采用有效的减振、隔振、消声措施。比如增添弹簧、隔振垫等基础隔振装置,管道采用软连接并设置消声器,合理确定水管管径、管道内水流速符合规范要求,电梯井道与相邻房间设置隔离墙或在井道内做吸声构造。2.10 宾馆和办公建筑室内背景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

10、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中室内允许噪声标准中的二级要求;商场类建筑室内背景噪声水平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商场(店)、书店卫生标准GB 9670的相关要求。【技术要点】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 118中对宾馆和办公类建筑室内允许噪声级提出了标准要求,商场(店)、书店卫生标准GB 9670中规定的商场类建筑室内背景噪声不超过60dB(A),而出售音响的柜台背景噪声不能超过85 dB(A)。具体要求如下表所示:表 2.11-1 宾馆和办公建筑室内噪声标准值房间名称允许噪声级(dB)二级客房45会议室50多用途大厅50办公室55餐厅、宴会厅60表 2.11-2 商场(店)、书店室内噪声标准值项目标准值

11、噪声(dB)602.11 不对周边建筑物带来光污染,不影响周围居住建筑的日照要求。【技术要点】1 建筑立面设计应避免使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尽量避免弧面、凸面设计。如设计玻璃幕墙,应满足玻璃幕墙光学性能GB/T 18091-2000的规定,严格保证幕墙玻璃反射比满足4.14.2的要求,以保证不对周边建筑物带来光污染;2 在满足基本照度要求的前提下,室外夜景照明应舒适、温和,避免眩光;3 景观照明应避免采用大功率投光灯,宜采用折角灯具,合理设计,避免场地内景观照明光线直射到场地外,商业建筑避免使用大量霓虹灯;4 公共建筑的建设不应对周围居住建筑的日照产生不利影响。2.12 采用合理措施改善室内或地

12、下空间的自然采光效果。【技术要点】1 宜采用中庭、天井、屋顶天窗等设计加强室内自然采光;2 宜在外窗设置反光板、散光板,将室外光线反射到进深较大的室内空间。无天然采光的室内大空间,尤其是儿童活动区域、公共活动空间,可使用导光管、光导纤维等技术,将阳光从屋顶或侧墙引入,以改善室内照明舒适度和节约人工照明能耗;3 顶层的房间宜采用导光筒等技术,改善室内自然采光效果;4 地下室宜设计下沉式庭院,或使用窗井、采光天窗进行自然采光,但要处理好排水、防水等问题。使用镜面反射式导光筒时,地下室的覆土厚度不宜大于3m。也可将地下室设计为半地下室,直接对外开门窗洞口,从而改善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提高地下空间的品

13、质,减少照明和通风能耗。2.13 办公、宾馆类建筑75%以上的主要功能房间采光系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 50033的要求。【技术要点】1 合理进行建筑平面及外窗设计,75%及以上主要功能空间室内采光系数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 50033的要求;2 对不满足采光系数要求的功能空间,通过导光筒、反光板、导光玻璃等技术手段,确保75%以上的空间满足要求;3 商业建筑、宾馆建筑、办公楼大堂宜采用顶部采光窗,采光窗面积不应大于屋顶总面积的20%,同时还要注意避免阳光直晒;4 建筑室内各房间表面装修材料的反射比宜符合顶棚面70%80%,墙面50%60%,地面20%4

14、0%的要求;5 当窗地面积比不满足要求时,需通过采光模拟分析,对建筑自然采光效果进行定量评价与优化调整平面布置。2.14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技术要点】1 结合项目实际情况设计并修建各种地下设施和多功能地下综合体(如停车、步行通道、商业、设备用房等),充分考虑地下空间多功能利用的可能性,设置便利的交通体系。同时在建筑荷载、空间高度、水、电、空调通风等配套上予以适当预留考虑;2 地下空间应有效利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消除封闭感和压抑感,增强地下、半地下空间的功能适应性,拓展可能的利用功能,并降低运行维护费用;3 人防空间应做好平战结合设计;4 建筑地下室平面图应明确地下室面积及功能,地下建筑

15、面积与建筑基底面积的比例不应小于15%。2.15 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大于等于40%。【技术要点】1 透水地面包括自然裸露地面、公共绿地、绿化地面和镂空面积大于或等于40%的镂空铺地(如植草砖)。尤其要注意的是,透水地面不包括透水砖等铺装方式;2 非机动道路、地面停车场和其他硬质铺地宜采用透水地面,并利用园林绿化提供遮阳;3 透水植草砖的镂空率大于或等于40%,并设透水垫层,如无砂混凝土、砾石、砂、砂砾料或其组合;4 地下室顶板上的绿化应采用工程措施,有效地将雨水引到实土绿地入渗,如采用渗透管、渗透管渠、渗井等,同时应注意采取入渗措施时避免地面沉降。2.16 绿化物种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且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技术要点】1 根据海南省气候条件和植物自然分布特点,栽植适宜当地气候的本土植物,并采取乔、灌、草结合的种植方式,构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