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老师工作业绩总结大学教学工作总结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55349734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老师工作业绩总结大学教学工作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大学老师工作业绩总结大学教学工作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大学老师工作业绩总结大学教学工作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大学老师工作业绩总结大学教学工作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老师工作业绩总结大学教学工作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老师工作业绩总结大学教学工作总结(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老师工作业绩总结大学教学工作总结 大学英语教学总结本学期我在北京第二外语学院给大二学生教授基础英语,教材是上外为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编的“综合英教程(an integrated english course)”第三册。我教两个班,每七天讲课量共12课时。基础上每单元结束后给个小测验。另外,每个学生选择自己感爱好的单元题目作5-10分钟的口头汇报(presentation),也可和同学合作,形式不拘,但须符合我给的六条标准:内容跟课文专题相近,使用课文中所学的语言词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注意演讲时和听众的非语言交流,激励利用多媒体,把握时限。这一学期教学的前半部分关键是师生相互适应的过程。首

2、先,我个人还在适应我国大环境,熟悉应用英语学院尤其是自己所在系的情况,了解90后学生的特点和学生们听说读写译的水平。有些学生因为变更了预订的老师也好奇地想了解我,尝试相互的适应和调整。一个班和我适应得比较顺利,上课气氛一直比较轻松、自在、融洽,绝大部分学生课上和老师基础同时。另一个班开始和最终阶段感觉不错,中间有几周似乎经历了“静观”期。这个班的学生经过电邮跟我交流的频率逐步攀升。其次,相互适应表现在教学方法上。我的英语教学法关键依据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和直接法 (direct approach)。交际教学法让学员经过真实的互动、交流、交际来练习、使用、掌握英

3、语或其它任何一门外语或第二语言。所以,课堂内外的实际交流、互动是关键。直接法是直接用对象语言(英语)来讲课、交流。依据我的初步了解,学生基础上有能力接收英语直接教学法。不过,大一时可能基英课就被当成精读来教,用的基础上是语法翻译法,偏重词汇语法的训练,因此我发觉学生交流、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普遍不佳。学生不光上课不怎么主动提问、讨论而且当我问候 “how are you this morning?”或说 “thank you”时,不少学生常常没有基础的反应意识。每次学生从我讲台那里要穿过时,我认为ta会说声 excuse me, 但一个学期下来几乎没有学生用过这个。我想,假如她们不习惯说 excu

4、se me, sorry, thank you 之类的英文,是不是常见汉语说 “对不起”、 “抱歉”、“谢谢”这一类词的话?假如也不说,那是否就是所谓的90后的行为趋势?还是国人整个就这么?这和我们填鸭式的教学是否也相关系?教育教学工作者,尤其是英文老师怎样切实在被动应试和培养交际、利用能力之间找到平衡?在不能改变大环境的前提下,老师怎样能以良好的心理和艺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尽绵薄之力?相互适应的第三层意思是我有意地从我多年旅美学习和生活中给学生介绍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英美文化背景和现代现实状况。学期进行到二分之一左右我对学生做了个匿名问卷调查,其中第7问是:你对综合英语教程的课有何建设性意见或提

5、议?要求学生从下面选项中只挑一个:(a)给学生更多参加、提问的机会(b)把课文内容和文化背景讲细点(c)把语法、词汇讲细点(d)多花点时间准备考级(e)其它,请说明结果52份有效答卷的反馈比率是:(a)13%(b) 21%(c) 35%(d) 29%(e) 2%这个结果为我后半学期的教学提供了方向:针对有些学生习惯性的不和老师同时,而我行我素,我期望更多了解她们的详细情况。每个学生虽全部在中国文化和教育体制下成长,但又全部是独自不一样的个体,有好的习惯和不适应的行为。我自己也因常常熬夜的习惯而有两次早上起晚迟到的不适应状态。因此我并不对这些学生一刀切地批评或放弃。我把周二下午4-5点拿出来作为办公时间,公告大家我愿意提供交流、沟通、咨询的机会。利用这个平台的学生有多个,但不算多。或许下学期会多部分。电邮来的学生已相当多,我几乎全部回复,但假如不是几句话能说明的问题或话题,我全部提议学生们需要提前跟我约时间探讨、商谈。大学教学管理工作总结大学教学工作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