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摄影史(总)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55340616 上传时间:2024-02-2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摄影史(总)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外摄影史(总)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外摄影史(总)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外摄影史(总)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外摄影史(总)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摄影史(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摄影史(总)(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外摄影史摄影技术发展史暗箱与感光材料 一.小孔成像与暗箱的发明w 墨经对小孔成像的研究: 景光之人照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w 中国古代的相关记载 明代 帝京景物略提到北京天宁寺中的小孔成像,并且做了一些解释。原文是“塔倒影,在大士殿。日方中,合殿中门,如入门隙,塔全影倒现石上。昔人云:影从隙入,空中物则旁碍,碍则影束,影束则倒。” 暗箱与感光材料 w 国外相关的记载 1558年,G波尔塔(Giovanni Porta)就曾对暗室成像加以清楚的叙述。人们也发现,将墙壁上的小孔挖大,装上一个望远镜的镜头,便可

2、以形成一个更明亮、更清楚的影像。这些作为暗室用的房子,主要是设在公共建筑里,或公园里,以供人们观赏。有些至今仍然留存着。暗箱应用于绘画创作w 开普勒在1620年所使用的帐幕型暗箱感光材料的历史w 公元三、四世纪成书的抱朴子内篇中提到用不同的药物冶炼各种金属的方法,当时的中国人已经掌握了一些化学知识,并把某些药物的化学反应应用到了生产中。中国古代已制成金、银、铅、锡等汞齐合金。直到十九世纪初,法国的达盖尔才发明了利用水银升华作为银版摄影的显影方法,使感光版上的见光部分生成汞齐,借以记录影像。在此之前他们还有很多的实践 把自然影像保留下来w 1727年,德国J舒尔策(JSchulze)教授证明,将

3、硝酸银与白粉混合成的白色溶液,置于玻璃瓶之中,面向阳光的一侧将会变黑。他指出,单是热不会产生这样的效果。 w 1800年,T韦奇伍德(Thomas Wedgwood)将不透明的树叶放在涂有硝酸银的皮革上,在太阳下曝晒,皮革上未被复盖部分即逐渐变黑,而当取下树叶时,便留下白色的影子 。这就是“阳光图片”(Sun picture),但是他不能控制让白色的影子不再见光变黑。阳光摄影法 w N尼埃普斯(Nicephore Niepce)试图把暗箱中的影像直接记录在涂有化学药剂的石块或金属面上,并希望将这影像用新发明的平版印刷术印刷出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用一种油溶的白沥青,涂在一块铅锡合金板上,经长

4、时间曝光,使沥青硬化。然后,将金属板置于熏衣草油中,把白沥青的未硬化部分洗去。这样,影像的明亮部分成为白色,在黑色金属板的衬托下,显现为影调与原物相似的正像。 第一张照片的诞生w 1826年,尼埃普斯成功地将一块铅锡合金板置于一个暗箱中,从他房子的顶楼工作室里,把窗外的景物记录了下来。曝光时间约是8小时。这幅样子粗糙的影像,是用暗箱拍摄的第一幅永久性照片,至今仍存在。w 尼埃普斯的这个日光硬化摄影法,后来,经过改进,为印刷制版所采用,但由于光敏度过低,始终没有直接应用于摄影上。 达盖尔式摄影法 达盖尔式摄影法 1839年w 将一块镀银的铜板彻底清洗,并抛光。w 把镀银的铜板置于一个装有碘溶液的

5、小箱子内,在室温下停留5-30分钟,至镀银的表面变为金黄色为止(可在红灯下观察).这时,镀银的铜板已光敏化。w 在暗箱内曝光5-12分钟(f11镜头)。w 将已曝光的镀银铜板置于75的水银上方,面朝下,进行“显影”。w 用海波溶液将留存的银盐洗去(“定影”)。w 最后用蒸溜水清洗,并晾干。达盖尔摄影室 首先,因为达盖尔式摄影法只对兰色或白色感光,其他颜色大都表现为黑色。妇女必须避免穿红色或深绿色的衣服;男子穿深灰色比穿黑色效果要好些。 卡罗式摄影法 制作负片w 1、 用最高质量的写字纸,在红灯下蘸以稀硝酸银溶液,接着蘸以碘化钾溶液,并擦干。w 2、 在纸的一面,用毛刷涂上一层硝酸银和酸溶液,并

6、将已光敏化的纸置于火前烘干。然后放入防光盒中,以供拍摄。w 3、 在暗箱中曝光1-3分钟。w 4、 放在第2步所用的硝酸银和酸溶液中进行显影,但必须加水一倍,使溶液的强度减弱一半。w 5、 用海波溶液进行定影,然后水洗及晾干。制作正片w 1、 用另一张纸浸于盐水中,并擦干。w 2、 在红灯下,用刷子涂上一层氯化银溶液,并晾干。w 3、 将负片复盖于纸面上,用镜框压紧,放在阳光中曝晒,至纸面上形成深棕色的影像为止。(约20分钟)w 4、 将像纸定影,水洗、并晾干。 自然的画笔w 塔尔博特最重要的工作,是出版了一本卡罗式照片集。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摄影画册,名为自然的画笔(The Pencil of

7、Nature)。整个画册共有24幅卡罗式的大幅像片。自然的画笔“是于18441846年分6个部分出版及销售,至今仍有少数留存。卡罗式摄影法的优缺点优点:w 1、 每张负片,可以无限量地印制成价钱较低的像片。w 2、 印出来的像片不是左右相反。w 3、 负片可以修饰、去掉脸上的皱纹、斑点等。w 4、 比较便宜,并且便于旅游者使用。w 5、 印在纸上的像片,易于观看,便于邮寄,贴相册等w 6、 影调较暖,适宜于表达气氛。缺点:w 1、 影纹较粗,而且不均匀。w 2、 感光性能较低,需要曝光时间较长。w 3、 制作时间也较长,负片要冲洗、晾干,然后印片,再冲洗,再晾干。w 4、 容易退色。w 5、

8、器材供应不广泛,受到专利的限制也较多。早期摄影术的影响w 在19世纪40年代,达盖尔式摄影法和卡罗式摄影法,仍在互相竞争,但在群众中享有声誉的,只有达盖尔式摄影法。人们认为,用一幅人像照片赠送亲友,要比小型画像更经济、更真实、更时髦。 w 铁路的发明使运输成本降低了一半,而速度却提高了一倍。每个人都想去旅游,并希望把遥远的地方拍成真实的照片。对于这种拍摄,达盖尔式摄影法是不方便的。因此,卡罗式摄影法就成为较好的选择对象,而为一些水平较高的业余摄影爱好者和专业摄影者所使用了。 w 照片,像素描一样,可以用来制版或做成木刻,印在书刊杂志上。有些政府部门和医院,已开始使用达盖尔式摄影法作为记录的手段

9、。照片肖像也已成为肖像画家的极好的参考资料。w 由于摄影既费钱,又困难,特别是达盖尔式摄影法,需要镀银的金属板,大部分人都不敢把摄影作为业余爱好。那是一种复杂的、需要一定技术的玩艺儿,只有具备一定化学知识的真正热心人,才能玩得起来的。 “湿”板摄影术 w 对胶合剂的探索 : 摄影家需要的是这样的一种方法,它既具有达盖尔式摄影法清晰的影像和细致的影纹,又像卡罗式摄影法那样,能迅速而经济地在像纸上印制照片。这就需要一种较好的负片形式,就是说,要用透明的片基来代替纸基。在没有胶片的情况下,人们选择了玻璃。 1839年,科学家J赫谢尔爵士曾在这方面做过试验,他让氯化银溶液慢慢地沉积在玻璃板上。这样做既

10、慢又不实际,冲洗液很容易将氯化银沉积层冲走。关键是要找到一种“胶合剂”,一种透明的粘性物质,它既可将感光化学药品附着于玻璃表面上,又使附着的药品经受得起冲洗液的化学作用。 蛋白胶合剂w 开始时,蛋白似乎是最好的胶合剂。所以,N尼埃普斯的侄子尼埃普斯戴圣维多(Niepce de Saint-Victor)曾于1847年取得“蛋白玻璃”(albumen-on-glass)摄影法的专利权。w 但能混合于蛋中之中的感光化学药品的分量是极有限的。因此,蛋白玻璃的感光速度实在太慢了,不能用来拍摄人像之类的照片。w 用蛋白涂于像纸上,效果较佳,因为像纸不需要太高的感光速度。蛋白像纸(albumen pape

11、r)的影像质量很好,不像塔尔博特的银盐像纸那样易于退色,而且,还有一层很吸引人的光滑面。你也可以在蛋白板上印制照片,供幻灯放映用。 火棉胶成为胶合剂w 火棉胶是用硝化棉溶于乙醚和酒精而成的粘性液体,干后即形成一层硬而透明的保护薄膜。 w 1851年伦敦雕塑家FS阿切尔(Frederick Scott Archer) 发明了湿板摄影术。湿板摄影法 (1851-1871)底片w 1、 将溶化有碘化钾的火棉胶粘液涂在一块洁净而光滑的玻璃板上。要涂得均匀而平滑,需要有熟练的技术,特别是大块玻璃板。w 2、 在红灯下,将粘的玻璃板放入硝酸银溶液中浸泡数分钟。然后,取出滴净,立即置于一个防光暗盒内,以便装

12、进摄影机,进行拍摄。w 3、 在摄影机中进行曝光。一般是f11,30秒至2分钟。w 4、 回到暗房,焦酸显液立即倒在玻璃板上,至影像充分显影时,用清水略为漂洗。w 5、 将已显影的玻璃板置于海波溶液中进行定影。接着水洗和晾干。最后,涂以清漆。像片w 1、 在暗房中,将一张涂有蛋白和食盐的像纸,置于一盆硝酸银感光溶液中,涂面朝下。然后,晾干,并尽早使用。w 2、 将像纸置于负片下,用印片框压紧,放在阳光下曝晒,至形成紫黑色的影像为止。w 3、 将已曝光的像纸用清水漂洗片刻后,一般先用氯化金溶液将影像漂成棕黑色,然后置于海波中定影,接着水洗和晾干。湿板摄影法的优点和不足w 1、底片影纹极清晰,可用

13、蛋白像纸无限量地印制永久性的、能清晰地显示出真实景物的像片。w 2、价钱低廉。一幅达盖尔式照片的价钱,约相当于12幅蛋白像纸照片。w 3、阿切尔从来没有对他的方法实行专利,所以,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火棉胶摄影法。w 4、它的光敏度比卡罗式摄影法和蛋白玻璃摄影法都高。 安布罗式摄影法火棉胶摄影法的社会影响 立体照片w 火棉胶摄影法,促进了19世纪家庭立体照片(stereoscopic photographs)的出现。用一台双镜头立体摄影机(stereo camera),镜头相距65毫米,即可在火棉胶湿板上拍摄出一对并列的照片,相当于左右两个眼睛所看到的景物。将这对照片放在立体镜(stereo v

14、iewer)里,使左眼看到的只是左边的照片,右眼看到的只是右边的照片。当调节合适时,两眼所看到的照片,便汇合成一个立体影像。前景中的物体显得非常突出,而后面的物体则似乎相距很远。w 那时,每一个人家的客厅里,都摆设有某种形式的立体镜。有的是廉价的手持式立体镜,有的是能放50对立体照片的立橱式立体镜。人们购买和收集立体照片,就像现在购买流行音乐唱片一样。星期天,当亲友来访时,观赏立体照片,看看最新作品,被认为是最好的款待。 w 大约是1855年起,各种商店都在出售内容广泛的廉价的立体照片。包括世界各地的旅游风光、著名人士肖像、时事片和故事连续片等。“伦敦立体照片公司”(London Stereo

15、scope Co)1858年目录所列举的立体照片,曾达十万种以上。这个公司曾刊登一则广告,它的标题是“没有立体照片就没有完美的家庭”。 “名片肖像”热w 用火棉胶摄影法大量洗印像片的结果,产生了一种用摄影肖像制作名片的新的时髦方式。1854年,法国人像摄影家A迪斯德里(Adolphe Disderi),发明了一个摄影机,能拍摄像名片一样大小的照片。这个摄影机共有4个镜头,通过这4个镜头,可在一张16.521.5公分的火棉胶玻璃板上,拍出8个不同的姿态。先在玻璃板的一半拍摄4个姿态,每个镜头拍摄一个。然后,将玻璃板转动180度,再拍4个。将这张底片印成像片,裁好,贴在印有姓名的卡片上。即成为新颖的“名片肖像”。w “名片肖像”之所以取得这样大的成功,主要原因是:w 1、 价钱便宜。在英国约是5先令12张,包括拍照在内。w 2、 它的大小只有610公分,分量轻,便于收藏。在像册里每页可贴上好几张,是客厅中的时髦玩艺。w 3、 著名人士的“名片肖像”,很快便在商店里出售,人们可以随便收集,供亲戚朋友观赏。w 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