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习题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55340138 上传时间:2024-02-2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54.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习题(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1、什么是生物药剂学?它的研究意义及内容是什么?2、何为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 3、何为药物在体内的排泄、处置与消除?4、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哪些? 5、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6、什么是分子生物药剂学?它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 一、选择题 1、可减少或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或剂型是 A舌下片给药 B口服胶囊 C栓剂 D静脉注射 E透皮吸收给药 正确答案:ACDE 2、影响胃排空速度的因素是 A空腹与饱腹 B药物因素 C药物的组成与性质 D药物的多晶体 E药物的油水分配系统 正确答案:ABC 3、以下哪几条具被动扩散特征 A不消耗能

2、量 B有结构和部位专属性 C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 D借助载体进行转运 E有饱和状态 正确答案:AC 4、胞饮作用的特点是 A有部位特异性 B需要载体 C不需要消耗机体能量 D逆浓度梯度转运 E无部位特异性 正确答案:A 5、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特异性部位 A小肠 B盲肠 C结肠 D直肠 正确答案:A 6、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剂型因素不包括 A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B粒子大小 C多晶型 D解离常数 E胃排空速率 正确答案:E 7、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不包括 A胃肠液成分与性质 B胃肠道蠕动 C循环系统 D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E胃排空速率 正确答案:D 8、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吸收

3、速率的大致顺序 A水溶液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 B水溶液混悬液胶囊剂散剂片剂 C水溶液散剂混悬液胶囊剂片剂 D混悬液水溶液散剂胶囊剂片剂 E水溶液混悬液片剂散剂胶囊剂 正确答案:A 9、下列各因素中除( )什么外,均能加快胃的排空 A胃内容物渗透压降低 B胃大部切除 C为内容物粘度降低 D阿斯匹林 E普奈落尔 正确答案:D 10、根据药物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以下哪项为型药物 A高的溶解度,低的通透性 B低的溶解度,高的通透性 C高的溶解度,高的通透性 D低的溶解度,低的通透性 E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A 二、名词解释 1、吸收 2、肠肝循环 3、主动转运 4、异化扩散 5、膜孔转运 6、肝首过效应

4、 7、口服定位给药系统 8、被动转运 9、多晶型 10、pH-分配假说 三、问答题 1、简述载体媒介转运的分类及特点。 2、比较药物被动扩散与促进扩散的异同。 3、分析弱酸、弱碱性药物在胃肠道吸收的情况。 4、何为型药物,利用生物药剂学所学的知识如何提高该类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5、简述促进口服药物吸收的方法。 6、简述生物药剂学中讨论的生理因素对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一、填空题: 1、药物经肌内注射有吸收过程,一般( 脂溶性 )药物通过毛细血管壁直接扩散,水溶性药物中分子量( 小 )的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孔隙快速扩散进入毛细血管,分子量( 很大 )的药物主要

5、通过淋巴系统吸收。 2、体外评价药物经皮吸收速率可采用( 单室 )或(双室 )扩散池。 3、为达到理想的肺部沉积效率,应控制药物粒子的大小,一般其空气动力学粒径应介于(0.5-0.7微米 )。 4、蛋白多肽药物经黏膜吸收是今年研究的热点,主要非口服与注射途径包括( 经鼻腔)、( 经肺部 )、( 经直肠 )等。 二、不定项选择题: 1、药物在肺部沉积的机制主要有BCD A.雾化吸入B.惯性碰撞C.沉降D.扩散 2、关于注射给药正确的表述是C A.皮下注射容量较小,仅为0.10.2毫升,一般用于过敏试验B.不同部位肌肉注射吸收速率顺序为:臀大肌大腿外侧肌上臂三角肌C.混选型注射剂可于注射部位形成药

6、物贮库,吸收时间较长D.显著低渗的注射液局部注射后,药物被动扩散速率小于等渗注射液 3、药物在经皮吸收过程中可能会在皮肤中积蓄,积蓄的主要部位是 A 真皮 B 皮下组织C 角质层D 附属器 4、提高药物经角膜吸收的措施有AB A.增加滴眼液浓度,提高局部滞留时间B.减少给药体积,减少药物流失 C.弱碱性药物调节制剂pH至3.0,使之呈非解离型存在D.调节滴眼剂至高渗,促进药物吸收 三、问答题: 1、试述经皮给药剂型药物的吸收途径及影响吸收的因素。2、试述药物经肌肉注射吸收的途径及影响吸收的因素。3、粒子在肺部沉积的机制是什么?简述影响药物经肺部吸收的因素。 第四章 药物的分布 练习题 (一)是

7、非题 1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体内各脏器组织的过程。分布速度往往比消除慢。 2由于药物的理化性质及生理因素的差异,不同药物在体内具有不同的分布特性,但药物在体内分布是均匀的。 3. 药物从血液向组织器官分布的速度取决于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速度和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 4.连续应用某药物,当药物从组织解脱入血的速度比进入组织的速度快时,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会逐渐升高而引起蓄积。 5.蛋白结合率越高,游离药物浓度越小。当存在饱和现象或竞争结合现象时,游离浓度变化不大,对于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不易发生用药安全问题。 6.药物体内分布主要决定于血液中游离型药物的浓度,

8、其次与该药物和组织结合的程度有关。 7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能降低药物的分布与消除速度,延长作用时间,并有减毒和保护机体的作用。 8. 蛋白质大分子药物主要依赖淋巴系统转运,可使药物不通过肝从而避免首过作用。 9. 胎盘屏障不同于血脑屏障。药物脂溶性越大,越难透过。 10.将聚乙二醇(PEG)引入到微粒的表面,可提高微粒的亲水性和柔韧性,以使其易于被单核巨噬细胞识别和吞噬。 (二)选择题 1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有 A.结合型与游离型存在动态平衡 B.无竞争性 C.无饱和性 D.结合率取决于血液pH E 结合型可自由扩散 2. 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是指 A. 人体总体积 B. 人体的体液总体积

9、C. 游离药物量与血浓之比 D. 体内药量与血浓之比 E. 体内药物分布的实际容积 3. 下列有关药物表观分布容积的叙述中,叙述正确的是 A. 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在血浆中浓度小 B. 表观分布容积表明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实际容积 C. 表观分布容积不可能超过体液量 D. 表观分布容积的单位是升/小时 E. 表观分布容积具有生理学意义 4药物与蛋白结合后 A. 不能透过血管壁 B.不能由肾小球滤过 C. 不能经肝代谢 D不能透过胎盘屏障 5. 以下错误的是: A. 淋巴循环可使药物不通过肝从而减少首过作用。 B.蛋白结合可减少首过作用。 C.都对 D. 都不对 6. 5-氟尿嘧啶不同乳剂给药后

10、,转运进入淋巴的量依次为: A. W/O/W型W/O型O/W型 B. W/O型W/O/W型O/W型 C. O/W型W/O/W型W/O型 D. W/O型O/W型W/O/W型 7. 体内细胞对微粒的作用及摄取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A. 胞饮、吸附、膜间作用、内吞 B.胞饮、吸附、融合、内吞 C. 膜间作用、胞饮、内吞 D.膜间作用、吸附、融合、内吞 8. 具有在各组织内均匀分布特征的药物 A.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比血液中的药物浓度高。 B.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与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几乎相等。 C.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低于血液中的药物浓度 D.组织和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存在动态平衡 9. 以下关于蛋白结合的叙述正确的是

11、: A.蛋白结合率越高,由于竞争结合现象,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B.蛋白结合存在动态平衡,有饱和和竞争结合现象。 C.药物与蛋白结合后,可促进透过血脑屏障。 D.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由于竞争结合现象,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10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的转运,主要取决于 A.药物的亲脂性,药物的脂溶性越高,向脑内转运越慢。 B.药物的亲脂性,药物的脂溶性越低,向脑内转运越慢。 C.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结合率越高,越易向脑内转运。 D.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结合率越低,越易向脑内转运。 (三)填空题 1. 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 循环系统 运送至 各脏器组织 的过程。 2某些药物连续应

12、用时,常常由于药物从组织解脱入血的速度比进入组织的速度 慢 ,导致组织中的药物有浓度逐渐上升的趋势,称为 蓄积 。 3人血浆中主要有三种蛋白质与大多数药物结合有关, 白蛋白 、 1-酸性糖蛋白 和 脂蛋白 。 4药物的淋巴管转运主要和药物的 分子量 有关。分子量在 5000 以上的大分子物质,经淋巴管转运的选择性倾向很强。 5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的转运,主要取决于药物的 脂溶性 性,另外药物与 蛋白的结合率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血液-脑脊液间的药物分配。 6粒径小于 7 m的微粒,大部分聚集于网状内皮系统,被 肝和脾中的单核巨噬细胞 摄取,这也是目前研究认为微粒系统在体内分布的主要途径。 7制备

13、长循环微粒,可通过改善微粒的 亲水性 、增加微粒的 柔韧性 及其 空间位阻 ,则可明显延长微粒在血循环中的半衰期。 8药物的组织结合起着药物的 贮库 作用,可能延长 作用时间 。 9药物与蛋白结合除了受药物的理化性质、给药剂量、药物与蛋白质的亲和力及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影响外,还与 动物种差 、 性别差异 和 生理和病理状态差异 等因素有关: 10. 分布容积是指假设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 药量 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 总容积 。 第五章 药物代谢 (一)是非题 1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又称单加氧酶。该酶系催化的氧化反应特异性不强,是药物体内代谢的主要途径。 2药物代谢的主要部

14、位是在胃肠道和血浆中,此外代谢反应也可肝脏、肺、皮肤、肾、鼻粘膜、脑和其它组织进行。 3药物通过肝转运至体循环的过程中,部分药物被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量减少的现象,称为“首过效应”。 4. 对于肝提取率高的药物,肝血流量是主要影响因素,首过效应不明显。 5肝提取率低的药物,基本不受血浆蛋白结合的影响,首过效应明显。 6. 肝提取率中等的药物,肝血流量和血浆蛋白结合率对其均有影响。 7. 第一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结合三种,通常是脂溶性药物通过反应生成极性基团。 8. 结合反应一般被认为是药物在体内的灭活过程,故又称之为“解毒反应”。 9. 有的药物是自身的酶诱导剂,对肝微粒体中酶产生诱导作用,从而使其它药物代谢加快,药理活性及毒副作用降低。 10左旋多巴与脱羧酶抑制剂甲基多巴肼合用,可增加血浆中左旋多巴浓度,同时增加脑内的左旋多巴浓度,并降低多巴胺浓度,使作用加强。 (二)选择题 1某些药物直肠给药优于口服给药,其理由主要是 A 避免了溶出过程 B. 口服药物不吸收 C. 在进入体循环前已被直肠吸收的药物有一部分不通过门肝系统 D. 惰性粘合剂、稀释剂等辅料干扰吸收 E 直肠给药剂型中基质有利于药物的释放 2药物代谢一般产生 A 酸性增强的化合物 B. 油/水分配系数较高的化合物 C.极性增强的化合物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