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55332556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4.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石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石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石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石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石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石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第一章发展条件与目标一、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这条主线科学发展观是继2003年下半年国家推行稳健财政政策过后提出来的,其 本质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 全面发展。作为一个贫困、落后县,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就是要保护好 土地、森林、水、矿产等重要资源,产业发展、项目建设要充分考虑到资源消 耗和对环境的破坏性,决不能以高消耗资源为代价来发展低水平产业,要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顺应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趋势。二、西部大开发和“三农”问题国务院200406号文件明确提出国家将坚定不移继续实施西部大

2、开发, 并连续两年(04、05年)以中央1号文件锁定以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为主 题,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和措施。这两项大政方针无疑是石阡这个西部的贫困 农业县“十一五”发展的良好机遇,要把握这个机遇,必须从生态环境建设着手。 首先西部大开发第一点就是“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生态改善和 农民增收。”继续推行天然林保护工程,恢复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把退 耕还林还草与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 封山育林等配套保障措施结合起来,保持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三、社会经济现状及主要资源评价2005年全县总人口 39.0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 33.15万人,城镇人

3、口 5.85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7.44%。,农村劳动力23.31万人,城镇调查失业人口 0.23万人。 全县GDP达100928万元,“十五”增速(可比价计算)分别为3.01%,8.64%, 10.70%,10.80%和10.60%。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十五”分别为21.46%, 39.50%,37.25%,39.64%和22.85%。地方财政收入5380万元,“十五”增速分别 为 10.90%,14.80%,10.30%,12.20% 和 11.29%。人口城镇化水平“十五”分别 为11.54%,12.42%,13%,14.27%,15.10%。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510公里,辐射

4、 全县18乡镇。七条出境大通道中石阡至铜仁、石阡至瓮安、石阡全岑巩、石 阡全镇远建成了油路,石阡全思南、石阡至凤冈两条油路正在建设当中,石阡 至施秉油路已立项。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交通网络。全县土地总面积3247750亩,农用地有2744098.8亩(2004年国土资源数据), 占84.49%,交通用地、水域、建设用地与未利用地503651.2亩,占15.51%。 主要矿产资源有煤、铁、铅、锌、石英、高岭土、重品石、大理石、石灰石、 硫铁矿、汞、铜、锰、石煤等,矿产资源分布较零散,工业化开采难度较大。 地热资源丰富,有以温泉群分布的显著特点。地热水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和稀有 元素,适宜于休闲疗养,

5、冬季游泳及饮用。由于气候、土壤和复杂的地形地貌 特点,构成了各种类型的森林植被。畜禽及鱼种类多,野生动物资源较丰富。第二节“十五”计划完成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十五”计划完成情况“十五”以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 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抢抓西部大开 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等机遇,面对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大力实施“三 个重点、三个带动”发展战略,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克服各种困难,保持了 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以交通、城镇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 巨大成就,交通“瓶颈”制约显著改善,城镇面貌焕然一新;供电、供水、

6、通信、 农田水利、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展;文化广播、科技、教育、 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稳定得到了保障。 GDP、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纯收入、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城 镇化水平等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均超额或提前完成,为“十一五”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生态环境仍未得到有效改善,水资源恶化趋势逐渐明 显,工业短腿现象仍未得到改善;农业产业化还未真正形成,农村经济增长缓 慢;经济总量小,财政收入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技术人才、企业家人才严重缺乏,农村基层技术人员服务水平低,流失严重。第三节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7、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为指导,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进一步抓住机遇、用好机遇,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努力实现石阡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坚定“公园县、疗养县、旅游县”的三县建设目标,继续抓好“强农稳县,兴 工富县,旅游活县”三个工作重点,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带动,城镇建设带动, 大项目带动”三项措施;着力抓好以“交通、城镇建设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围 绕农业兴工业和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三步走战略部署,不断的培植新的县域经 济增长点,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生态优先,全面推动石阡经济社会持续 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努力促进就业

8、和解决“三农”问题,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提高县域经济社会的和谐水平。二、规划的基本原则1、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主线,切实转变经济 增长方式,把经济发展、资源节约、人口数量控制与素质提高,生态环境与人 文环境持续改善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协调健康发展。2、坚持自力更生与抢抓机遇相结合。在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同时, 抢抓发展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各方面的支持,充分利用县内外资源、资金、 技术和人才,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3、坚持实事求是、讲求实效。把加快发展的热情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 起来,在充分认识县情、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找准发展路

9、子,制定切实可 行的政策措施,推进具有特色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4、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落实“三个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人与 自然)”,更加注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把建设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立 县之本,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努力实现加快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 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5、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 础性作用,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服务上来,积极改进用人机制,促进人的多 角度发展,减少个体间不正当竞争,通过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来激发积极、健 康、向上的个体心态从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6、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一起抓,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

10、谐 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四节“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与2020年远景目标一、“-一五”目标(2006-2010 年)1、宏观经济预期指标GDP年均增长11%以上(按可比价计算),2010年GDP总值达到170000 万元,人均GDP达到4198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2010年达到10318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年 均增长12%以上,2010年达到948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20%以上,五年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以 上。五年增加城镇就业1万人,转移农村人口5万人(含农村人口通过就业培 训外出打工融入发达城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

11、在4%左右。2、社会发展预期指标在巩固初等教育的基础上,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99.80%以 上,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入学率分别达到50%左右和30%以上,农业适用技术 推广、农业农村技术服务网络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 1%,建成17个甲级标准乡镇卫生院,301个村级卫生室,广播电视综合覆盖 率达到95%。3、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 一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期末总人口控制在40.46 万人以内。稳定提高林分质量、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5%以上,城区周围全面绿 化,乡镇政府所在地周围基本绿化。4、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预期指标政府提供的公共

12、服务进一步完善,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城镇居民可支 配收入年均增长6%,期末达到86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 期末达到2084元,60%的农户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 题;初步实现城镇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有社会保障,符合城镇低保条件的居民 全部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群众全部纳入定期救助范围;人口 预期寿命达到75岁以上。5、期末定性目标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生态畜牧业发展步入快车 道;种植业基本实现区域化、基地化生产,烤烟、牲畜、茶叶、水果、黄花、 大蒜等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及信息服务产业链基本形成,争取多种农产品或加 工食品获得绿色

13、认证;温泉群开发全面启动,交通、水利、城镇等基础设施进 一步改善;夯实旅游业基础,使之成为“十二五”的重要产业;制订引进和促进 工业企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和操作办法,找准加快工业发展路子并完成“十 二五”工业快速发展的详细规划。二、远景目标(2010-2020年)1、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分质量稳步提高,期末森林覆盖率达到55%, 活立木蓄积量达到300万立方米,水土保持能力增强,水资源充裕,水电装机 达到5万kw,饮水安全得到保障;县城周围及在省道视线能及的山上林木苍 翠,“三县”建设的生态依托条件全面形成。2、期末以“公园县、疗养县、旅游县”为特征的经济运行模式基本形成,第 三产业增加值占G

14、DP的比重达到35%,由此带动的农村人口转移5万人。3、经济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时期,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4.87%,期末人均GDP 达到16251元,工业短腿现象基本消失,期末三产结构为32:33:35。4、产业稳步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农民人均纯收入以7%增长,期末农民人 均纯收入达到4078元,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教育、卫生、劳动力转移培 训、技术服务网络等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硬软件建设基本完成。第二章坚持不懈推进“公园县、疗养县、旅游县”建设第一节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生态建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使人们认识事物有了全新的框架, 为西部开发地区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新

15、的理论和政策框架下,西部区位 劣势的多山、偏僻等自然条件,现已成为了优势。贵州是两江上游的生态屏障, 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生态立省”,我县已作出蕴含科学发展观的“公园县、旅游 县、疗养县”定位,它包含以生态为依托的低代价经济增长方式,要求把生态 环境建设作为战略任务。生态环境的稳步改善,不仅能够保护好水资源和基本 农田,提高水能蕴藏量,丰富生物种群,而且能够为旅游业和生物工业的发展 打下坚实基础,推动完成工业和第三产业资本的绿色积累(含国家和发达地区 的生态补偿),使我县走上绿色工业化道路,并最终成为“公园县、疗养县、 旅游县”,实现从农业社会跨入以二三产业为主的发展阶段的奋斗目标。目标:“十

16、一五”期末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林分质量大幅度提高,活 立木蓄积量达到200万立方米。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5%,活立木蓄积量达 到300万立方米。任务:“十一五”期间封山育林11万亩,退耕还林23万亩,荒山造林3万 亩,石漠化治理15万亩。申报成立佛顶山自然保护区。政策措施:(1) 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广泛宣传国家关于生态建设的法律法规,提 高全社会的生态意识,营造一个全民热心生态环境建设的良好氛围。(2) 建立健全稳定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要实施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坚持 “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除争取国家专 项资金外,要从地方财政支农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方面 挤出资金保证生态建设规划的实施,同时广泛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和动员群众投 工投劳补充国家投入的不足。(3) 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