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适应新形势 探索新规律 推动“双有”活动新发展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55331661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适应新形势 探索新规律 推动“双有”活动新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适应新形势 探索新规律 推动“双有”活动新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适应新形势 探索新规律 推动“双有”活动新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适应新形势 探索新规律 推动“双有”活动新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适应新形势 探索新规律 推动“双有”活动新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适应新形势 探索新规律 推动“双有”活动新发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适应新形势探索新规律推动“双有”活动新发展 适应新形势探索新规律推动“双有”活动新发展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适应新形势探索新规律推动“双有”活动新发展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适应新形势探索新规律推动“双有”活动新发展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2007年11月2日)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志们、朋友们:大家好! 在这秋色宜人的美好季节里,“双有”组委会在春城昆明召

2、开2007年全国少年儿童“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主题教育活动工作会议。来自全国各地校外教育机构的同志们,欢聚一堂,共同回顾、总结2007年“双有”活动工作,共商新形式下我国少年儿童校外主题教育活动的发展,其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借此机会,我代表“双有”组委会和中国儿童中心向与会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多年来一直关心和支持“双有”工作的各地少年宫、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兄弟单位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向对这次会议给予大力支持的全国妇联儿童部、共青团中央少年部、云南省妇联、昆明团市委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全国少年儿童“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主题教育活动,已走过20年历程。20年

3、来,这一活动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一活动深受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深得社会各界好评,已经成为了一项重大品牌活动。 今年八月七日,中国儿童中心隆重召开了 “双有”主题教育活动20周年庆祝大会,我们认真总结和回顾了“双有”20年来的历史和经验,表彰了一大批在全国“双有”活动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其中“特殊贡献奖”16人、“先进个人奖”84人、“优秀组织奖”44名、“优秀集体奖”35名。正是由于全国校外教育同行们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在“双有”这面爱国主义旗帜下,形成了主题教育活动的坚实联盟,为我国校外教育主题活动谱写了新的篇章

4、。党的十七大会议特别强调了教育要以“育人为主,德育为先”,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央8号文件和4号文件下发以后,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在这个大背景下,校外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我们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紧扣时代发展的大局,立足自身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校外教育在育人中的作用。不断地总结经验,面向未来,积极探索校外教育的新规律,将校外教育发挥工作提升到一个新水平。为此我提出四个再思考的问题,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一是再思考校外教育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问题。校外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5、分,与学校教育共同承担着培育下一代接班人的任务。我们要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校外教育的任务和作用,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工作,确保儿童全面健康成长。我们要研究儿童,了解儿童所需、所想、所乐、所困,给儿童提供最基本、最及时、最有益、最长远的帮助,将促进儿童发展作为校外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我们要遵循教育规律,把握校外教育的特点,挖掘校外教育在育人中,特别是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科学定位是保证校外教育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们要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勇于改革创新,勇于实践尝试,不断探索有利于儿童教育成长,有利于素质教育,有利于校外教育发展的新途

6、径和新内容,在继承优良传统,摒弃落后束缚中推动前进。二是再思考如何发挥校外教育机构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校外教育机构是专门的教育场所,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是实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实践活动是校外教育机构主要的教育途径,是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思想道德教育往往比较抽象,讲解与说教不易引起儿童的兴趣,也难以让儿童真正理解,而实践活动可以增加儿童的感受性,容易激发儿童的情感,引起共鸣。校外教育机构应该成为儿童锤炼意志品质、塑造良好道德情操的重要场所,这就意

7、味着在环境布置、活动策划、教育内容等方面都应该体现出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每个层面。校外教育机构是教儿童如何做人的地方,要避免形式主义,将思想道德教育做为点缀和摆设,不问实际效果;要避免头脑发热,想起来就做做,想不起来就放放,缺乏系统考虑;要避免为搞活动而搞活动,不考虑儿童的特点与发展需要,将儿童做“演员”与陪衬。作为校外教育机构要将德育摆在首位,要将思想道德教育纳入总体目标,要有计划、系统地推进思想道德教育,并在实施思想道德教育中形成校外教育独特的功能和特有的位置。三是再思考如何建立更好的机制,吸引各方面力量与资源为儿童成长服务的问题。好的目标需要有好的机制

8、来实现。教育儿童是全社会共同的职责,儿童活动需要全社会都来积极参与。目前校外教育机构受到资金、场地、组织能力、人员素质等诸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引进社会资金,用社会力量和资金为儿童活动开展创造良好条件,从而营造全社会都来关注、关心儿童的局面。另一方面,儿童活动的影响力大,易取得社会效应的特点,是儿童活动吸引社会力量的一大优势,我们要积极利用这一优势,壮大活动规模,扩大活动影响。所以,校外教育机构应该为那些愿意为儿童做事的人与组织搭建平台,形成机制共同体,保证儿童活动有效开展。应该说,机制共同体是成熟行业的重要标志,建立机制共同体关键是确定要素和形成规则,共识、共谋、共管、共享是

9、机制共同体的主要要素,公平、一致、激励、约束是形成机制共同体规则的基本要求。确定了机制共同体,意味着形成了行业规则,在这个框架下可以有效地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入,形成长效机制。目前,校外教育还没有形成行业机制,大家各行其事,力量相对分散,甚至还存在着一些不符合行规的行为与现象,给校外教育领域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不利于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四是再思考如何提高校外教育理论水平,促进实践活动的发展的问题。新的时期,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校外教育实践呈现出新的景象,也存在着新的问题。面对新问题,理论明鲜滞后,难以解释和指导实践,提高校外教育理论水平迫在眉睫。目前,高校和研究机构专门从事校外教育理论

10、研究的专家还很少,因此仅靠专家的研究是不够的,每一个校外教育工作者都应增强研究意识,在从事校外教育实践的同时,勤于动脑,积极思考,主动担负起校外教育理论研究的职责。校外教育机构进行的理论研究最大的特点是应用性强,它来源于实践,也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要立足实证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加强对校外教育自身规律的认识和研究,从理论上澄清一些模糊认识,对有关校外教育的基本问题形成共识,从而推动校外教育向更快、更好、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同志们,党中央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出了新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深感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和中央8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开拓

11、进取,加强协作,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把校外教育工作提高到新水平,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贡献!谢谢大家!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

12、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13、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

14、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