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淮十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55313810 上传时间:2022-09-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江淮十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江淮十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江淮十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年江淮十校联考高三语文试题命题:宣城中学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的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2答选择题(第I卷1 6题,第II卷15 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所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第I卷7 14题,第II卷18 21题)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

2、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第I卷(阅读题 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民胞物与”是宋明理学奠基者之一的张载提出的著名思想主张,在我国哲学思想史上占有一定地位。虽然这一思想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局限性,但辩证分析,其合理内涵在当今时代也有积极意义。“民胞物与”的核心思想是爱人爱物。张载在西铭中写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他认为,天地好比父母,一切人、一切物都是天地所生,一切人都是同胞兄弟,一切物都是同伴,应该爱一切人、爱一切物。这就叫做“民胞物与”。“

3、民胞物与”思想对后世思想家影响甚大。例如,清代名臣曾国藩就将其视为“完人”的两个重要条件之一,他说:“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这个思想其实是一种阶级调和论,因为它并不要求取消封建等级制度,并不主张阶级平等,而是建立在封建宗法关系的基础上,不过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从上而下的怜悯而已。虽如此,对这个思想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而应辩证分析。其中的合理成分,有助于我们今天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社会的核心要求之一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人怎样才能和谐相处呢?我们可以从“民胞物与”的思想中获得启示:把别人当

4、同胞兄弟,爱人如爱己。当前,经济社会深刻转型,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多元,思想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容易出现不和谐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应大力弘扬人道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尊高年”、“慈孤弱”,倡导和践行换位思维,帮人之需,济人之危,扶人之困。只要我们以一种“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情怀与人交往,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一份理解和包容,少一些矛盾和摩擦,社会就会变得越来越和谐,生活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取向。在这方面,“民胞物与”思想中的“物与”即把自然万物当作同伴的观点具有积极意义。当前,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等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

5、协调、可持续发展。出现这些突出的生态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些人一味将自然界视为索取和征服的对象,不尊重自然、不注意环境保护。其实,自然是具有独立性的。正如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所说的:“作为社会劳动的相关者,客体化的自然界保留着两种特征,即面对支配它的主体,它自身的独立性和外在性。”这种特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必须抛弃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而应把自然当同伴、当作共同生活在地球这个大家庭的一分子,与天地为友、与万物相随,顺应自然规律,爱护生态、保护环境,不过度垦荒、不乱砍滥伐,注意资源节约、保持生态平衡。只有认真践行和始终坚守这种理念,才能保持天蓝

6、、地绿、水碧,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摘自人民日报2013年10月11日07版,李林宝)1.下列对“民胞物与”思想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民胞物与”是宋明理学家张载提出的思想主张,它在我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核心思想是爱人爱物。B在曾国藩的思想中,“有民胞物与之量”是成为“天地之完人”的重要条件之一,但它并不是主张阶级平等。C思想频繁的交融交锋必然导致社会不和谐,只要把别人当同胞,爱人如爱己,人与人之间就会少些矛盾摩擦。D把自然万物当作同伴,有助于我们反思当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资源短缺等问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7、A段首先明确“民胞物与”思想在我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然后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其作了总体评价。B段阐述了“民胞物与”的内涵;段紧承段,举例论述了“民胞物与”思想对后世思想家的影响。C段由和谐社会的核心要求谈起,分析了产生不和谐因素的原因,阐述了“民胞”对当今社会的启示。D段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着手,指出“物与”这一观点的积极作用,对比剖析了我国与德国的现状。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载在西铭中提到,天地好比父母,一切人、一切物都是天地所生,君子立志时,应该爱一切人、爱一切物。B因为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所以应大力弘扬人道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反对个人主义,倡导

8、践行换位思维。C我国目前出现诸多严重的生态问题,根本原因是人们将自然界视为索取和征服的对象,意识不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D哈贝马斯认为自然界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和外在性,具有客体化特性,是社会劳动的相关者;这一观点具有积极意义。二、(3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雪竹轩记明归有光冯山人为予言:“吾甚爱雪竹,故人以雪竹呼吾,因以名吾轩,请子记之。”予不暇以为,而山人求之数岁,或以诗,或以书,日月一至。予以山人所以得于雪竹者,山人自知之,岂有假于予之言?是以旷岁而不答也。山人少喜为诗,诗出而上海陆文裕公亟称之。先是,山人居昆山之安亭,及予来安亭,则山人已迁上海界中,与安亭隔一江。予尝过

9、永怀寺,爱其古桂,坐久之。问寺中所往来者,僧曰:“地僻,绝无人。惟有冯山人时时过江来,独吟桂树之下。”予后数见之于张通参之座。通参与湖州刘尚书为社会,二公皆称山人为笃实君子。去年,山人年老矣,与通参游匡庐、武夷,还而示予纪游诗一编。予戏曰:“冯先生之雪竹,必求之匡庐、武夷间耶?”今年,予买田青浦之嵩塘。山人与予书曰:“吾近卜筑盘龙,与嵩塘近,子来观我雪竹。”予性懒,不能谒青浦令,为其所怒,所买田几为夺去,予亦削迹兹土矣。山人复遣其子来,曰:“吾前告子雪竹轩,复移盘龙也,吾今老于此。子许我记,几年不能得。今吾旦暮死,惟欲得子一言,是吾心也。”予问山人起居。其子曰:“去年与通参行郡中,老人目不能了

10、了,道间有古井,无石栏,不觉越过之,几坠。自此不复出。每自叹曰:匡庐、武夷,不可复至矣,雪竹,则何所无之?”其子去,又数数书来。会予方北上,思欲一造山人之竹所而不能矣。因书之以告别,且使揭之楣间,为雪竹轩记云。(选自震川先生集卷十五)注冯山人:冯淮,字会东,号雪竹,昆山(今属江苏)人。山人,古时对隐居不仕的读书人的称呼,也常作为学者士人的雅号。雪竹:一种干节上有白粉的竹子。社会:旧时由志趣相同者结合而成的组织或团体。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以旷岁而不答也 旷:时日多、久B因以名吾轩 名:命名、取名C吾近卜筑盘龙 卜:预料、估计D且使揭之楣间 揭:标示、展示5.下列

11、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冯山人为予言 不足为外人道也B还而示予纪游诗一编 吾尝终日而思矣C吾今老于此 君幸于赵王D因书之以告别 因人之力而敝之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篇文章是作者为冯山人而写,先前作者一直没有时间完成,因此冯山人多年来虽以不同方式请求却未果。B冯山人喜爱雪竹,年轻时喜欢写诗;远游匡庐、武夷归来后,在作者所买之田不远处建屋;晚年眼睛有疾。C全文叙冯山人其人其事,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山人风雅的形象、执著的性格逐渐从字里行间凸显出来。D这篇文章笔致从容,淡雅疏放,刚健之中见哲思,同时又不乏追怀岁月与旧事的无奈痛苦之情

12、,大有意境。7.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予以山人所以得于雪竹者,山人自知之,岂有假于予之言?译文: 予性懒,不能谒青浦令,为其所怒,所买田几为夺去,予亦削迹兹土矣。译文: 今吾旦暮死,惟欲得子一言,是吾心也。译文: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89题。(8分)早发竹下宋范成大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碧穗吹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竹下:地名,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吹:通“炊”。8本诗颈联“直”“弯”二字,与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直”“圆”二字,在营造意境上,作用有何不同,试作比较分析。(

13、4分)答: 9前人论诗,“作诗要有情有景,情与景会”。简要赏析本诗是怎样做到“情与景会”的。(4分)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甲: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1)_,(2)_。(3) _,(4)_。(5)_,(6)_。 (陶渊明归园田居)乙:(1)子曰:_,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_。(王羲之兰亭集序) (3)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_。(李密陈情表) (4)惟觉时之枕席,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_,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