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衣母婴卧像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5525617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着衣母婴卧像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着衣母婴卧像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着衣母婴卧像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着衣母婴卧像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着衣母婴卧像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着衣母婴卧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着衣母婴卧像(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着衣母婴卧像一、 教学内容:本课属于人民美术出版社第十册第一单元封二画页的一节欣赏课。主要学习内容简介:欣赏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的着衣母婴卧像,认识其材料、形式。了解其内容。能用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二、学生分析由于受地域、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学生对亨利.摩尔知之甚少,对其作品风格也了解不多,甚至没有什么了解。好在同学们和亨利.摩尔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亨利.摩尔的童年时代也是在矿区度过的。这一点同学们一样。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要找到切入点,又要广泛的收集亨利.摩尔不同时期、不同材质、不同风格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比较。才能有助于学生归纳和总结出亨利.摩尔雕塑作

2、品的风格特点,更好地解读着衣母婴卧像。三、设计思想本着以“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注重通过观察、比较和表达等活动感受亨利.摩尔独特的雕塑语言和创新精神。找切入点引起学生共鸣。通过观察、比较、感受和理解亨利.摩尔的雕塑风格。四、教学目标1.欣赏着衣母婴卧像了解其材料、形式和内容。2.能用简单的美术语言,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3.通过描述、欣赏、观察、比较感受和理解亨利.摩尔独特的雕塑风格。学习其创新精神。4.感受亨利.摩尔用和平而专一的心灵、用所有的激情和创造力歌咏和谐的精神。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感受亨利.摩尔为时代创造的与环境对话的雕塑语言。难点:感受亨利.

3、摩尔的雕塑风格歌咏自然、歌咏和谐。六、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一)导入同学们都住在矿区。英国现代雕塑家亨利.摩尔的童年也是在矿区度过的。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雕塑着衣母婴卧像。设计理念: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二)自学1. 默读文字部分,自己结合文字欣赏雕塑着衣母婴卧像图片。2.同桌交流:(1)你读懂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作品的理解)(2)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如果同桌还解决不了的用纸条记下来交给老师)3.组际交流尝试解决同桌解决不了的问题。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自己解读作品,通过交流分析、理解作品。(三)教师讲解设问:1.亨利.摩尔常常借用母亲的身体表现山峦、丘陵和大地,他为什么把

4、母亲的身体和大地练习起来呢?讲解:(1)以具有力量感的女性人体,以丰满、成熟美丽的母亲身体表现山峦、丘陵和大地。也就是用母亲来象征自然比喻自然。(2)在这个作品中母亲宽大的胸膛和胯部还有手臂所围绕的很大的一个空间里有一个很小的孩子。这显示了孩子在母亲怀抱里的安全感以及母亲的伟大。孩子不指任何一个具体的孩子,母亲也不指任何一个具体的母亲。设计理念: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四)拓展学习过渡语:为了更好地了解亨利.摩尔独特的雕塑语言,学习其创新精神。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雕塑世界。1. 欣赏:斜倚像(二)师:1929年亨利.摩尔受玛雅文化中的雨神侧卧像的启发创作了第一尊斜倚像,1938年创

5、作了雕塑斜倚的人后,他对“斜倚像”这个主题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由此衍生出各种形式的“斜倚像”。这是他创作于1956年,现放置于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入口前的斜倚像。同学们,你能看出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生:大理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大楼建造到一半时,亨利.摩尔接到了为该组织设计一个大型雕塑的委托。这次他意识到自己是在为一个思想目的性极强的机构搞创作。他仔细研究、反复推敲、抛弃许多初稿后,雕刻了一个不带任何故事情节的斜倚像这是摩尔创作的“斜倚像”主题中最成功的一件。师:白色的雕像放在白色的大楼前有什么用意吗?生:相呼应,使作品与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师:用自己的话说说雕像的样子。生:

6、头高昂,眼是斜的,眼睛是个窟窿师:眼睛的造型虽然相对简单,但绝非轻率雕刻而成。眼睛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整个石雕人像的精神面貌的基调。作品在完成后,深受公众好评。至今,无论是作为一件艺术品还是一件主体性的雕塑,它都有着很高的声誉。2.欣赏王与后师:你能看出这件雕塑的材料吗?生:青铜。师:真有眼力。这件青铜雕像高161.3厘米。师:谁来说说它的样子?生:头上有一个洞 长的很怪 头上有角 身体是扁的师:作品中的王与后头部都有一个洞,似眼非眼,面孔十分怪诞,像个面具,似人非人,身体薄且长,呈扁叶状。作品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细部刻画。师:摩尔说理解这组雕像的线索在于这个“王”的头

7、部,那是观、胡须和颜面的综合体,象征着原始王权和一种动物性的“潘神”似的气质的混合。3.出示潘神图片介绍潘神师:希腊神话中司羊群和牧羊人的神被描绘为半羊半人的形象。他有人的身体,头上长角,长耳朵,下半身及脚长的像是羊的脚。师:你能看出王与后放在那儿吗?生:山上师:对,它位于苏格兰旷野。王从容、自信。后端庄。摩尔想以此说明人类的温良和原始皇权观念之间的对比关系。师:为什么要放在旷野之中呢?生:将作品与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师:作品是亨利.摩尔受英格兰威廉爵士的委托而创作的。并且被天才地指定放在英格兰贫瘠的丘陵地带的一片旷野之中。这对通话般的统治者的形象便与悠久的英国历史以及童话式的传统观念联系在一

8、起。他们仿佛从遥远的古代一直端坐到今天,尊严而亲切,静静地伴随着荒原,永远如斯,唤起人们无限的充满诗意的联想。自然环境的衬托更增加了这尊雕塑意味无穷的历史感与神秘感,这仿佛是向人类原始文明的呼唤,也朦胧表达了现代人的迷茫与失落。4.出示家庭群雕师:比较着衣母婴卧像和家庭群雕有什么不同?生:一件是三个人 一件是两个人师:着衣母婴卧像与摩尔众多的家庭群像或母子像不同。比如家庭群雕是多个个体,特别是母与子是连为一体的其中有人体的交织。着衣母婴卧像在这个作品中母亲宽大的胸膛和跨部还有手臂所围绕的很大的一个空间里有一个很小的孩子,孩子的躯体和母亲躯体没有人体的交错,他们仅仅是两三个点上“焊在”一起的。可

9、能原来摩尔只雕了母亲的形象,但完成之后又放上了一个孩子,原因可能是要放在公园或公众场合,易于人们理解和共鸣的缘故。师(总结):摩尔作品的气息和内涵是愉快、深情或积极向上的。他的作品为时代创造了一种新的雕塑语言,那是一种与环境对话的语言,一种充满人性的现代语言。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生:如着衣母婴卧像愉快、深情、斜倚像二积极向上、王与后.人民艺术家齐白石教案一、课题: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二、课时:一课时三、授课对象:小学五年级四、课程类型:欣赏与评述五、教学准备:齐白石生平简介或者与其相关的文字、图片。六、教学目标: 1.通过资料的收集和学习,了解齐白石的艺术成就、艺术生涯、艺术特色等,能运用艺术语言

10、(如写意、工笔、阴刻、阳刻、虚实等等)描述一幅自己喜欢的作品,并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2.体会“勤奋”与“毅力”带给人的影响;明白要认真观察生活,才能感受到美;激发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 七、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欣赏齐白石的作品,了解他的艺术成就、艺术特色和艺术表现。 2.教学难点:运用艺术语言描述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并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八、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欣赏法、讨论法。九、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工具的摆放。 二、设问引入 1大家知道在中国有很多画家因为擅长画一种东西而出名,如:徐悲鸿的马、郑板桥的竹子,那么谁画虾很出名呢?(齐白石)。上个世纪齐白石被

11、评为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齐白石的艺术生涯。2出示课题,板书:人民艺术家齐白石 3谁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齐白石? 4请几位同学介绍收集到的关于齐白石的信息。 5师小结:小故事从木匠到人民艺术家。 齐白石1863年生于湖南湘潭,出生贫苦家农家,幼而好学,读过半年私塾,12岁始学木匠,善雕花。27岁时才正式拜当地文人拜少蕃、胡沁园为师,学习诗文、书画、篆刻。40岁后,五次出远门游历,助长了技艺。60岁在陈师曾的支持下,进行“衰年变法”,闭门专攻写意花鸟,借鉴诸家之长,再结合自己的气质修养,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画风、境界有了质的飞跃,成为一位诗书画印全才的艺术家。

12、 三、欣赏 感悟 畅想 1.欣赏P2右下:齐白石花鸟鱼虫作品,小组交流: (1)你最喜欢哪幅? (2)画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表现的? (3)怎样才能表现得这样生动? 生汇报,师小结:齐白石十分热爱身边的花鸟虫鱼,所以把它们都当作有感情的生命来画。它笔下的这些花鸟鱼虫是他长期观察和写生的结果,因此生动、亲切而又质朴。 在众多的花鸟鱼虫作品中,白石老人所画的虾、蟹堪称一绝。接下来让我们看看齐白石最擅长画的虾吧! 2.欣赏P2左上群虾,小组交流: (1)你觉得白石老人的虾画得如何?(鲜活、有生命力) (2)他是怎样把虾表现得如此鲜活的? 生汇报,师小结:白石老人潜心钻研画虾几十年,他画的虾源于生活而高

13、于生活。最初,齐白石画的虾,长臂和躯干变化不多,长须也大多画成平摆的6条长线。他自己很不满意。于是,他在家中案头摆了一只大海碗,碗里养着几只活蹦乱跳的小虾。齐白石每天都在碗旁仔细观察小虾的活动。从此,他画的虾就更加神态多变,活灵活现了。河虾与对虾的结合,创造了艺术中的“虾”。 3.齐白石笔下的绚丽世界 白石老人一生作品丰富,有但擅长花鸟,还有大量的山水和人物作品。下面分组欣赏以下几幅画,讨论后汇报: (1)P3下荷花蜻蜓 荷花和蜻蜓的表现方法有什么不同?写意与工笔结合。师简介:工虫花卉,即兼工带写,乃白石晚年独创,前无古人。即虫以工笔而花卉用写意的方法。 这样的画面有什么样的效果?粗与细、虚与

14、实的强烈对比,豪放与细腻、动静结合,妙夺天工,奇趣盎然。 (2)P3右蛙声十里出山泉 画作是如何表现诗句的?看着蝌蚪,仿佛随着流水,听到了蛙鸣,使人产生联想。 说说你看画的感受。展现了画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笔简意远。 师补充简介:这是51年老舍持清人查初白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请白石老人作的一幅画。 (3)P3左竹楼荷塘 看到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宁静、朴实、深远,诗一般的意境。 读一读P3中的这首诗,结合起来理解这幅画。 4诗书画印的全才 刚才第三组读到的诗也是出自齐白石之手。他不仅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书法家、篆刻家和诗人。 欣赏P3书法、诗文、篆刻作品,说说欣赏后的感受。 书法:气象雄

15、浑、自然纯朴、稚拙而富有情趣 诗文:清新质朴,感情真挚 篆刻:布局奇特、雄奇奔放、气势纵横宏大、用刀如笔、下刀肯定、一气呵成。 5欣赏了齐白石的诗书画印,我想问问大家,他如何能从普通的木匠变成艺术大师?他一生又为什么会留下大量的作品?(勤奋刻苦) 小故事:一天,齐白石跟师傅出去做活,在顾主家见到了一本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他如获至宝,与顾主好说歹说借了回去。回家后,他跟母亲商量好,从每月工钱里拿出一点钱来买纸和颜料,一笔一画地临摹起来。白天干活晚上画画,常常画得两眼酸痛,连鼻孔也被照明用的松明子熏黑了。半年后,一部芥子园画谱全部被他临摹了下来。从此,这本画册成了他的美术教科书。在齐白石八十

16、九岁高龄时,还坚持每日作画数幅。他知道自己年纪大了以后画工笔画会很吃力,于是就趁年轻时画了很多张工笔的小虫,但是并不添加其他内容。年纪大了以后,只在每一幅画中添加写意的花草即可完成每日自己规定的绘画量。 6你知道白石老人最喜欢表现什么吗?(花鸟虫鱼等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 7他的作品主要有什么特点?(画简意深、生动质朴、鲜活而有情趣) 四、运用色彩 体验创新 1作业要求:选择书中你最喜欢的一幅作品,写写自己独特的观后感(可从意境、表现方法、画面效果、感受等方面入手)或者谈谈你学完本课后的收获。 2生作业,师巡视指导 五、总结延伸 1请部分学生读一读自己的观后感或收获。 2齐白石一生有上万幅作品,如果你感兴趣,可以通过上网等方式查阅了解更多相关知识。 我的书包美术教案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与目标通过细致的观察自己的书包,发现自己书包除了背书以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