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的26个问题及参考答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55136243 上传时间:2023-09-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祝福》的26个问题及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祝福》的26个问题及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祝福》的26个问题及参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祝福》的26个问题及参考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祝福》的26个问题及参考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祝福》的26个问题及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祝福》的26个问题及参考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祝福的26个问题及参考答案1.“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想说明什么?这句话本身含有褒贬的意思吗?(南旭晨)封建迷信的行为在年底时最能体现、集中。如祝福时的种种礼仪、行为等,在过年这种大日子里气氛尤为浓厚。“旧历的年底”是本文祝福的典型的社会环境。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背后含一个意思就是新历的年底不像年底。新历即公历,指辛亥革命推翻清帝之后建立民国采用的新历。在当时,新历是新思想、变革的象征。小说中的我以为,民国了,那应当有了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乃至民风等,一切都应该和过去不同。然而当”我回到“故乡,一切都未改变,一切都是陈旧的。风俗是陈旧的,四叔的书房是陈旧没落的,不仅陈旧没落,还透着

2、一股腐朽的味道。所以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有讽刺的意味在其中,告诉读者辛亥革命后的鲁镇未有任何变化。人们依旧麻木、冷漠,观念落后,保守。2.爆竹为什么是钝响?(庞若竹)爆竹本是脆响,但由于空气中笼罩了某种浓重的气氛,只能发出闷响。在祝福时所有人都在欢庆新年,只有祥林嫂孤身一人漂泊,祝福的氛围对她来说沉重、压抑、令她不想面对;渲染后文祥林嫂在孤独中死去的悲伤气氛;我回到鲁镇,发现鲁镇的一切旧事物并没有更新改代,封建还是封建,民众的思想毫无进步。呆在这里对我来说是一种压抑的氛围,所以会听到钝响。(沉闷的压抑的气氛)3.为何四叔要说“我”“胖了”?而且还打了引号?(张鹏)后来四叔便大骂新党虽

3、然不是骂我,但也给我一种难堪、如芒在背的感觉。四叔不问问我的学业或是成就,反而说我胖了。这虽然是句寒暄,背后包含了很多老一辈守旧分子和“我”这样的青年知识分子直接的隔阂和对立。4.文章第三自然段,为什么如此细致的描述“祝福”的习俗,和四叔书房的陈设,与文章的主题有关吗?(南旭晨)有,都有批判封建制度和习俗的意思。有关系。文章以祝福为线索,故开始便描绘祝福的盛景。祝福过程中女人和男人待遇的不同形成的对比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底下以及封建礼教的坚固,与讽刺封建制度的主题相合。写四叔的书房时古老的朱拓的寿、旧对联、不完全的康熙字典和两部儒学书籍都反映了四叔的守旧、恪守旧礼教,这些书本完全是过去、或是清

4、代人们读的东西,可见四叔的思想还停留在过去,丝毫没有因为改革而产生什么变化,反映出封建残留的顽固和改革无力。5.“说不清”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且鲁迅还特意花笔墨强调“说不清”, 其中是否有什么深意?(韩毓聪)“说不清”是我用来搪塞祥林嫂关于地狱魂灵人生的一系列疑问,是一种逃避与含糊。对于祥林嫂提出的关于有无灵魂的问题,作者共回答了六次说不清。我认为作者的说不清有两种解读:一是作者觉得这个问题根本就没有探究,因而避而不谈;二是作者故意不说清,好摆脱“我”对祥林嫂“负一些责任”。这样有意识的含糊,表达了我,一个衣服兜里揣着新知识、新思想的青年,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桎梏无能为力,凸显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5、的软弱性请预览后下载!,说明了这一类的人也不可能把旧中国带出困境。6.“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何意? “我”以社会的口吻说出,实际上是一句愤激而沉痛的反语,讽刺当时社会上的冷漠麻木。 社会上的人已经无情与无知到如此地步,甚至逼死了祥林嫂,正说明了当时人们的愚昧。而采用反语,一是出于文章连贯性。本文中的“我”虽然接触了进步思想,却不能真正坚定自己的信念,所以说出如此一番话。二是出于加强语气,起到更加强烈的责备的效果。7.“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作者为什么要强调银镯子?其中绞丝银镯子表明了什么?(李若晗)作者强调银镯子,是因

6、为在那个年代表示身份的高贵,不同于普通的下人。文中还着重说明是“绞丝的银镯子”,更加说明镯子主人的身份不低。就连这样的女人都来“杀鸡,宰鹅,买猪肉在水里浸得通红。”以凸显出“祝福”的重要性。8.四叔在第46段和第52段连续两次感叹“然而”,他想表达什么?又为什么没有表达出来?第46段的第一个“然而”指的是四叔虽然认为祥林嫂被人抢走丢了面子,但他也认为祥林嫂逃婚拒绝再嫁是不对的,认为旧的思想还是正确的。第二个然而四叔是嫌其他女工没有祥林嫂能干。从四叔对祥林嫂的一系列“然而”突出了祥林嫂在这些封建家庭中的悲惨遭遇。也引出下文鲁四婶在不如意时提起了祥林嫂,衬托了祥林嫂的勤劳、善良。9.“女人换上了鄙

7、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 为什么女人们会是鄙薄的神气?(李若晗)在当时封建的传统的观念里,女人就应该是守妇道的,亡夫便应守寡,改嫁是一种伤风败俗的做法。女人们的反应代表了封建统治造成国民愚昧、迷信、麻木、冷漠的社会环境,她们对祥林嫂的不幸遭遇没有一丝同情,而是鄙薄。女人们鄙薄的神情一是可怜祥林嫂的遭遇,二是对祥林嫂改嫁的鄙视与唾弃,突出了旧社会制度下的女人也是可怜的,也是愚昧的。10.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这句话中的仍然二字有何深意?(韩之琳) “仍然”是指与从前相同,“祥林”应当是祥林嫂第一任丈夫的名字,祥林嫂已经改嫁,但人们似乎都不约而同地忽略了这一点,并没有改变对祥林嫂的称呼,这反映

8、出在传统社会道德理念中,女子改价败坏风俗,不受支持,甚至不被承认,人们有意识的回避这一点。(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大家已经称呼习惯了。因为先前熟悉的时候叫她祥林嫂,现在又遇见,人们也不会因为她改嫁了贺老六而有意识地去称她为老六嫂。)11.强行再嫁时,祥林嫂“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她为何要以死相争?(周铂然)因为她自己也在为封建思想而抗争。她不想因为自己的改嫁而玷污自己所谓的“妇道”,认为她应该一生忠于一位丈夫。因为在传统观念中,女子再嫁是很可耻的事情,所谓“烈女不侍二夫”,回头人再嫁会让人瞧不起。而且祥林嫂的婆婆强行把她嫁出去,是违背她的意愿的。请预览后下载!12.祥林嫂为什么要反复说她的故事?明明

9、她自己也觉得没趣,为什么还要自取其辱?她想从众人这里得到什么?(韩之琳)祥林嫂再嫁之前是极其勤劳能干的,人们也都夸赞她,她于是得到了满足,甚至还胖了,但是自从她再嫁之后,众人对她的感情变成了冷漠、鄙薄。祥林嫂认为是因为自己再嫁违背了封建礼教,所以她希望别人能够宽恕自己,还像原来那样对他,而宽恕的方法就是通过自己的悲惨经历让众人对她产生同情,从而宽恕她。我认为祥林嫂是希望得到人们的怜悯、同情。另一方面,在人们压力很大的时候就希望和别人说自己的某些经历,这也是一种解压的方法。或者说祥林嫂对于自己的过失非常悲痛与后悔,所以会不断重复这句话。13.“柳妈”是善女人,但为什么她却文了令祥林嫂有关额头的伤

10、痕这样令人难堪的问题?她的内心是否被什么压抑着?这是一种报复或者是发泄吗?(李元)柳妈是以一个吃斋念佛的善人形象出现的,然而她也是一个受封建礼教压抑极深的人。与她“不杀生”的“善”相对应的,是无意识中对祥林嫂进行压迫的恶。柳妈提供的迷信、无知的做法看似帮助了祥林嫂“赎罪”,实质上加重了祥林嫂的负担,进一步让她难以融入现实生活。此外,柳妈同样对她加以奚落,成为了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众人”之一。柳妈内心深处也是瞧不起祥林嫂的,她对祥林嫂并不真心,反而觉得自己与祥林嫂比起来有一种优越感、自豪感。从她的话语间处处透露出对祥林嫂的刻薄、不依不饶,她用祥林嫂的痛苦来填补自己空虚无聊的生活。柳妈“是可怜的。她

11、的身份是佣人,作者虽未交代柳妈的身世,但我们可以猜测,柳妈的地位一定是处在社会底层的。她是佛教徒,这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柳妈生活的艰苦。因为只有生活在悲苦之中的人们才会下意识地从宗教之中寻找安慰。她的内心被自己生活的重担所压抑着。虽然她同祥林嫂的身份相似,但她同众人一样,将祥林嫂当成了一个笑料,以此来满足内心的空虚。而她为何会对祥林嫂抱有这种态度的原因正是来源于她心中的封建思想和纲常伦理。我认为可以将她询问祥林嫂这种不堪的问题当做一种厌烦祥林嫂、悲苦生活的情感上的宣泄。她是一个善人,不杀生,还劝说祥林嫂去捐门槛以求得死后的安宁,但她询问祥林嫂关于伤疤的问题的时候,我想她也绝没有想到这个问题竟

12、会将祥林嫂推到与人隔绝的困境。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说到底,柳妈也是一个受害者罢了。14.文中第二次提到四嫂阻止祥林嫂摆放东西之后,为何祥林嫂变得如此憔悴?(贺斯泉)由于祥林嫂再嫁,被认为是不洁之人,所以不被允许触碰祭品,柳妈告诉她只要到土地庙捐一条门槛,就可以赎清这一世的罪名。因此在祥林嫂已经捐过门槛之后,她满以为这样别人就能够接受他了,但没想到四婶仍然不允许她碰祭品,也就是仍然不承认她和其他人具有平等的地位。经过这件事情后,祥林嫂完全绝望了,她明白无论如何别人都不会再接纳她。(在封建迷信的大环境下,自己永远不能被当时那个冷漠的社会接受,因此精神崩溃了。)15.我为什么会对祥林嫂的死“有些负疚

13、”?(宗源星)文中的我是一个拥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对祥林嫂抱有同情的心态。我极度憎恨冷漠的黑暗社会,但缺乏与之斗争的实力和决心,仅以决计离开来逃离这样的社会环境。当祥林嫂问我是否有魂灵、地狱的时候,我说不清的回答未能帮助祥林嫂摆脱精神上的困苦和迷信思想的负担,所以在听到祥林嫂的死讯时会有些负疚。请预览后下载!“我”是一个具有反封建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祥林嫂死前问“我”有关灵魂的事情,而“我”一再回答“说不清”,实际上是无力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甚至逃避她提出的问题,不敢承担责任。“我”虽然同情祥林嫂,但却冷漠、软弱。16.结尾中,“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也在抨击自己吗?从

14、白天至夜晚的疑惑,这些责任,如何能打消呢?(付饶)这不是抨击自己,因为“我”是为文章而创造的一个人物,而作者是要以此抨击想“我”这样所谓的新青年。对于“我”来说,也许这些疑惑和责任没法打消,但“我”选择了逃避,就如同前文“我”明天要离开鲁镇样。“我”作为一个新青年,对于祥林嫂的死却只是安慰自己逃避责任,避开与封建伦理的冲突,这体现了封建思想在人们心中的根深蒂固,一个新青年也不过如此。所以“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正反映了“我”其实本质上也是和那些“众人”一样是冷漠的,“我”一方面痛恨鲁镇愚昧落后的封建文化习俗,另一方面却也没有勇气站出

15、来与这文化对抗,只能逃避应付,对祥林嫂的悲剧无能为力甚至说是认为理所应当的,凸显了自身的软弱性。(联系历史背景是否也有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软弱的个性,无法根本承担起反封建的任务)。17.如果说众多人的冷漠与麻木是孤立一个人,那么社会上那么多的孤立与麻木,不可能只在一起针对寥寥几人,毋宁说,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态度,被别人漠视,进而造成人格的缺失,所以漠视别人以获得生活的乐趣?那么祥林嫂的悲剧其实恰在她只忍受,而不抒发,但是一味的跟风其实就是一种麻木不仁,所以鲁迅抨击的更多的是造成他们人格缺失的社会制度与众多的人吧?(付饶)何为众多的人呢?造成他们成为这样的原因又是什么?麻木不仁是

16、一种社会状态,我们总是说封建不好,他不好在哪呢?我认为,主要便是表现在其长时间的封建制度造成的这种诸如麻木不仁、自私自利的社会氛围和其制度本身对于人性的泯灭。祥林嫂的悲剧在于他只忍受吗?在那个制度下她会去发声为自己辩解吗?她的一生都生活在那样的一个环境里,估计在她心中改嫁是不光彩的事这样的命题也无懈可击,她无法辩解,也不会辩解。18.如何理解“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里,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搂在尘芥里”?(张鹏)再鲁镇的社会里,祥林嫂可以说是一个完全多余的人,人们嫌弃她再嫁的身份,她也不再能够劳动创造价值,她的悲惨故事也因为听得太多见怪不怪,不能再给人们带来震撼和消遣,她的所有价值都已经被消磨殆尽,只是苟延残喘罢了,于是被人们像对待垃圾、尘埃一样丢弃在一旁,不作理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