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55134019 上传时间:2023-09-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雨霖铃》公开课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B、 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C、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二、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三、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2.讨论法;3.提问

2、法。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一、 导入新课 有句话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的离别。自古以来,分别总是痛苦的,面对离别难免会有许多离愁别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并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是怎样写“离别”的。板书雨霖铃二、作者及词牌的介绍1、作者简介。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都是他的代表作。词集有乐章集。他的词作流传很广,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2、词牌介绍。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来是唐

3、代教坊大曲,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了斜口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而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状。三、朗读,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注意朗读的节奏。2、学生齐读这首词,走进这首词的世界。请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这首词的文字,理解词的字面意思,并且思考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同桌讨论,回答)明确:上阕: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离别难)下阕:想象中的别后情景(思念苦)四、诗词

4、赏析:(一)赏析上阕。1、 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交代了哪些内容?明确: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补充: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中国古代诗歌里的意象 :寒蝉、长亭、(意象)等都是最能表现他当时心情的事物。寒蝉:古人在文学作品中写到“蝉”的时候,往往都是和“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寒蝉凄切”四字在词作之首就为全篇奠定了一种令人心碎情感基调。长亭: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

5、长亭”五里一短亭。词中的长亭(短亭)是古代的人们送别的场所,许多文人学士在写离别时经常要写到长亭。正是因为长亭是送别的场所,所以它也就成了离愁别绪的象征。 教师总结:在这三句中,词作开篇就以凄婉之笔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令人心碎的悲凉气氛。这三个句子字字写景,而字字传情,景物特征与人物心情互相交融,真可谓字字情,声声泪,令人顿生许多愁啊。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长亭送别时的情景是在那样一种令人销魂蚀骨的环境中,城门外,帐篷中,一对情侣设宴饯行。正在难舍难分之际,纵然有山珍海味,美馔佳肴,也必然是食之无味;而船家又看不出个眉眼高低,竟然在这样的时刻催促登程!词人不

6、想走不愿走却又不得不走。(矛盾:留恋催发 情深意长不想走,我想留),表达了痛苦、无奈、恋恋不舍的心情!3、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词人用细节描写推出的特写镜头在这个特写镜头中,词人突出的是相握的手和含泪的眼。在这个画面中,两双无力而有意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离别在即,痛苦万分,即使有千言万语,也难以倾诉,只好我看着你,你看着我,泪眼相对,无语凝视。在这里词人运用了白描手法,寥寥数语便把情人间那种缠绵眷恋之情,无可奈何之意维妙维肖地表达出来了。4、上阕的结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三句再次描写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明确:开头三句写的是眼前的景物,而这三

7、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这里的一个“念”字,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它实际上是词人内心深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的形象化显现。词人这里描写想象中的景物,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请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明确:词人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 (二)赏析下阕。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问题: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明确:伤离别。 离别本来就是人生中最令人悲伤难过的事,更何况正处在冷落的清秋节呢!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在这首雨霖

8、铃中,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凄凉之气叠加在一起,融合在一起,非常悲苦,再加上特别凄凉,这就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结合背景:此时的柳永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汴京而南下漂泊,此番离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昔日红颜知己前来相送,此番离别,归期难料,犹如生离死别,往日千般柔情,万种恩爱都蕴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中,千言万语,百般千虑,一切尽在不言中。)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成为千古名句你能说说理由吗? 明确:它没有一个字写情,而又没有一个字不写情。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清风,天边残月

9、!句中“酒醒”照应上阕哪一句?词人为什么喝酒? 明确:“都门帐饮无绪”,既然是没有情绪,为什么还要喝呢?无非是借酒浇愁而已。词人本指望一醉解千愁,却不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醒之后愁绪更浓,这怎不令人潸然泪下呢?中国古代诗歌里的意象 :“杨柳”的意象。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得最多,最优美动人情意绵绵的一个意象。古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杨柳,并经常用折柳表示送别之情,为什么呢?因为“柳”与“留”读音相近,所以折柳可以表示“留恋”之意。 “晓风残月” 的意象也是最能触动人的感情的事物。秋日的风是凉的,秋天早晨的风更凉,另外古人出行多在黎明时分登程,送别也在这一时刻,“晓风”意味

10、着离;另外“圆月”是团聚的象征,“残月”含别离之意。所以“晓风残月”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清冷落之感。这样,作者就通过写景,从而烘托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3、“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因为没有人陪伴,无论怎样的良辰好景,对词人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问:请大家注意,词人在这里只写到良辰好景,而没有写到平常时日。为什么呢? 因为连良辰好景都形同虚设,那平常日子中的度日如年就可想而知了。就算有千种深情,万般爱意,又向谁去说呢?只有独对清风冷月,望空兴叹,为伊消得人憔悴了。这样,作者就在令人洒泪伤情的抒写中,结束了全词。五、请同学们听录音,再次体会这首词并思考一

11、下这首词的写作手法有哪些?写作技巧:1)写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2)虚实结合六、小结:从整体上看,这首千古名词,通篇围绕“伤离别”三字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之时,重在描摹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全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情深意挚,凄楚动人,具有极强的婉约美,在步步的推进中显出情感的深沉与婉约。 七、板书 雨霖铃 柳 永 上阕:长亭别离:寒蝉、长亭、都门 (实写)烟波、暮霭、楚天 (虚写) 虚实结合 一切景物皆情语,情景交融!下阕:羁旅长愁:杨柳岸、晓风、残月 (虚写) 感情基调: 缠绵哀怨 伤感低沉八、作业:1、背诵这首词2、雨霖铃与念奴娇比较鉴赏,体味豪放、婉约两派词风的不同。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