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短肢剪力墙结构小阳高层住宅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55114001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184.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短肢剪力墙结构小阳高层住宅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短肢剪力墙结构小阳高层住宅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短肢剪力墙结构小阳高层住宅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短肢剪力墙结构小阳高层住宅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短肢剪力墙结构小阳高层住宅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短肢剪力墙结构小阳高层住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短肢剪力墙结构小阳高层住宅(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短肢剪力墙结构小高层住宅结构专业统一技术条件与措施 版本01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短肢剪力墙结构小高层住宅结构专业统一技术条件与措施版本号:01建设单位 .工程名称 .子项名称 .设计编号 .工程号码 .编制 日期: 年 月 日审核 日期: 年 月 日一.概述本措施适用于1013层(含10层、13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带有一层地下室(非人防设计),结构体系采用短肢剪力墙一般剪力墙(不得采用纯短肢剪力墙)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小高层住宅结构设计。不包括带转换层结构和多塔楼结构。二安全等级1.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重要性系数0=1.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

2、3. 建筑桩基安全等级为二级;4. 工程建筑防火等级:地面以上部分为二级,地下室为一级;5. 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6. 砌体结构施工质量控制等级:B级。三结构抗震设防要求(根据各工程具体情况进行填写)1. 抗震设防烈度为 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 组,场地类别为 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2. 抗震设防类别为 类;四设计依据1 本工程设计使用的规范、规程和标准:(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0682001(2)建筑结构制图标准 GB/T501052001(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01(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

3、B500102002(6)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2001(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8)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95(9)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 JGJ699(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02(1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94(12)多孔砖砌体结构技术规范 JGJ1372001(13)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5010820012 主要参考资料(1)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2)建筑抗震设计手册(第二版)3 标准图、通用图集(1)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7度) 苏G9202(2)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

4、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 03G101-1(3)KP1型承重多孔砖及KM1型非承重空心砖砌体节点详图集 苏J9201(4)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苏G03-2002(5)预制钢筋混凝土方桩 苏G98034.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试桩报告五上部结构方案与结构体系1. 防震缝的设置:根据各工程情况而定。2. 小高层住宅宜采用以短肢剪力墙(自振周期宜0.05n0.10n,n为结构计算层数)为主,部分加一般剪力墙的结构体系。短肢剪力墙肢长一般按不小于5倍墙厚控制,尽量避免异形柱和一字形墙。剪力墙布置原则为:(1) 剪力墙布置应尽量规整、均匀、对称,且贯通全高,使建筑物具备合理的双向刚度;并尽可能使结构的刚

5、度中心和质量中心重合,以减少扭转。(2) 控制结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1/1000。(3) 剪力墙的竖向布置应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刚度突变,楼层的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和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4) 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80%,不应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65%。(5) 筒体和一般剪力墙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倾覆力矩不宜小于结构总底部地震倾覆力矩的50%。当不能判断时,可控制第一振型下一般剪力墙底部地震剪力不应小于总剪力的50%。(6) 应尽量控制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不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

6、位移)平均值的1.2倍;当不能控制在1.2倍以内时不应超过1.5倍,且此时空间计算模型应计及双向扭转影响。(7) 房间内不出现凸角,剪力墙的门窗洞宜上、下对齐。(8) 长墙应通过设置结构洞分成联肢墙以改善结构整体刚度并使刚度合理分布,不宜出现单肢短肢剪力墙。(9) 剪力墙的连梁上不应布置楼面主梁,否则应采取可靠的构造加强措施;(10) 剪力墙二侧楼板不宜同时开大洞。3. 剪力墙抗震等级(1) 主体结构剪力墙抗震等级按下表取用:类 型烈 度67一般剪力墙四级三级短肢剪力墙三级二级(2) 地下室中超出上部主楼范围且无上部结构的部分,其抗震等级与主体结构剪力墙相同。(3) 与主楼连为整体的裙楼的抗震

7、等级取与主楼相同的抗震等级。4. 结构重要构造原则与措施(1) 需设防震缝的建筑,缝宽度按下表取用:烈度67防震缝宽度100、120mm120、140mm(2) 剪力墙的轴压比限值:类型抗震等级二级三级一般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0.6短肢剪力墙一般短肢剪力墙0.60.7无翼缘或端柱的一字形短肢剪力墙0.50.63hw/bw5独立墙肢0.450.55(3) 楼板厚度:a. 地下室顶板厚160mm;b. 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顶板应采用梁板结构,楼板厚度1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C30,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0.3(HRB400,HRB335级钢筋);c. 一般楼层现浇楼板厚度

8、100mm;d. 顶层楼板厚度120mm,双层双向配筋;e. 楼面凹入或开洞尺寸不宜大于楼面宽度的一半。楼板开洞总面积不宜超过楼面面积的30%。在扣除凹入或开洞后,楼板在任一方向的最小净宽度不宜小于5m,且开洞后每一边楼板的净宽度不应小于2m,否则按JGJ3-2002中第4.3.8条采取构造措施予以加强。(4) 剪力墙的厚度:外围墙240mm内隔墙200mm(5) 短肢剪力墙截面的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底部加强部位不宜小于1.2,其他部位不宜小于1.0,配筋不应小于:部位墙厚(mm)暗柱纵筋最小直径240200底部加强部位161301412516其他部位141251211014(6) 一般剪力

9、墙竖向和水平分布筋的配筋率:二、三级抗震设计时0.25,四级抗震设计时0.20,配筋不应小于:部位墙厚(mm)暗柱纵筋最小直筋240200底部加强部位101501020014其他部位8150820012(7) 跨高比不大于2.5的连梁,梁两侧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面积配筋率不应小于0.3;跨高比5时,宜按框架梁设计构造。(8) 框架梁/剪力墙连梁上部纵筋一般贯通2根,当梁宽350mm时,不足4根贯通筋时补架立筋214;当梁宽为300mm、纵筋多于4根时,中间应加单肢拉筋。(9) 连梁垂直支于240、200厚剪力墙上时,支座钢筋水平段锚固按0.35laE控制,同时末端应带135弯钩或其他机械锚

10、固措施。(即支座宽240时,二级抗震等级负筋16,三、四级抗震等级负筋18;支座宽200时,负筋14)(10) 梁每边抗扭纵筋按相应边长占周长的比例进行分配(梁高300mm时,梁两侧可不参与分配);(11) 梁腹板高450mm时,需设侧向纵向构造钢筋(腰筋),构造设置时每侧纵向构造钢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小于腹板截面面积的0.1,且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当抗扭计算需要时不受此限(指hw450mm也可设)。(12) 横向附加筋优先选用箍筋,不够时可结合采用吊筋。(13) 框架梁/剪力墙连梁纵向受拉钢筋最大配筋率:0.25%且0.35 fc/ fy纵向受拉钢筋和箍

11、筋最小配筋率抗震等级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min箍筋最小面积配箍率sv跨中(取大值)支座(取大值)二级0.25及55ft/fy0.3及65ft/fy0.28ft/fyv三、四级0.2及45ft/fy0.25及55ft/fy0.26ft/fyv非框架梁受拉纵筋最小配筋率(): 0.2及45 ft/fy的较大值非框架梁箍筋最小面积配箍率: 0.24ft/fyv弯剪扭受力时,箍筋最小面积配箍率: 0.28ft/fyv(14) 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为墙肢总高度的1/8和底部两层(包括地下室 在内为三层)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15) 楼板在楼层大阳角处附加45板角筋,810100,L1500,锚入

12、周边梁柱中不小于LaE。(16) 整个结构不允许在四个角部均设转角窗;在设转角窗的房间,楼板厚度取150mm,并加设斜暗梁(宽500mm且满足框架梁的构造要求),同时剪力墙端柱配筋适当加强(1.2%)。a. 不宜在设转角窗部位同时设短肢剪力墙。如设置为短肢剪力墙,其厚度应300mm;b. 转角窗两侧均应按悬挑梁设计和构造,各自独立工作,并伸入剪力墙内长度至少为悬挑长度的1.5倍,有条件时应贯通剪力墙。(17) 一般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的范围按JGJ3-2002第7.2.16条及第7.2.17条执行。其配筋要求按下表:(约束边缘构件设置范围为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抗震等级约束边缘构件纵向钢筋最小截面积构造边缘构件纵向钢筋最小截面积底部加强部位其他部位二级0.01Ac和6140.008Ac和612三、四级0.006Ac和4140.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