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畜共患病及其防治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55111444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畜共患病及其防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畜共患病及其防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畜共患病及其防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畜共患病及其防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畜共患病及其防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畜共患病及其防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畜共患病及其防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畜共患病及其防控摘要:人畜共患病是指由同一种病原体引起,流行病学上相互关联,在人类和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疫病。其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真菌、寄生虫等。研究资料表明,人畜共患疫病不仅频繁发生,而且呈现上升的趋势。本文通过介绍人畜共患病的定义、分类、传播途径,总结了人畜共患病的防控措施。关键词:人畜共患病;传播;防控从古老的鼠疫、狂犬病,到近年来肆虐全球的疯牛病、口蹄疫和炭疽,疾病在动物世界传播的同时,也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乃至生命。最近暴发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再一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健康环境仍然十分脆弱,千万警惕“人畜共患病”!1

2、人畜共患病的定义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专家介绍,人畜共患病是指“人和脊椎动物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又在流行病学上有关联的疾病”1。国际文献记载的人畜共患病约有近200种,其中的几十种曾引起大规模的传播。其中,曾造成大规模流行、死亡率较高的有鼠疫、黄热病、艾博拉、狂犬病、艾滋病、结核病、炭疽、森林脑炎、口蹄疫、疯牛病等10多种。有些疾病迄今人类还无法攻克。2 人畜共患病的分类21 按传播类型进行分类211 直接传播病原在脊椎动物和人之间通过直接接触媒介动物或者污染物而传播,在传播过程中不发育甚至不繁殖。如狂犬病、口蹄疫、流感、炭疽、布氏杆菌病、结核病、类丹毒、钩端螺旋体病和旋毛虫病等2。21

3、2 循环传播病原为完成其循环性生活或发育史,需要有一种以上的脊椎动物,但无需无脊椎动物参与。如人的绦虫病和棘球蚴病。213 媒介传播在病原的生活史中需要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共同参与,在无脊椎动物的体内繁殖,完成一定的发育史,经过一个潜伏阶段才能传到另一脊椎动物宿主。如传染性脑炎、血吸虫病等。214 腐物传播病原需要一种脊椎动物宿主和一种非动物的滋生地或储存地,如土壤、污水、私聊、植物等。比如肉毒梭菌中毒、各种真菌病和蠕虫蚴病。22 按病原宿主进行分类221 兽源性病原的宿主为低等脊椎动物,人类患病主要是受动物的感染。如狂犬病、炭疽、禽流感、H1N1流感等3。222 人源性病原的储存宿主是人

4、,动物患病主要来源于人。如人的结核、A型流感等。223 互源性人和动物都是病原的储存宿主,在人和动物中都可流行,人和动物间相互感染。其特点是病原的宿主谱很广,传播途径多,大多互为疫源。23 按病原体种类进行分类由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鼠疫、布氏杆菌病、鼻疽、炭疽、猪丹毒、结核病等。由病毒引起的人畜共用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狂犬病、口蹄疫等。由衣原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鹦鹉热等。由立克次氏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恙虫病、Q热等。由真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念珠菌病等。内寄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弓形体病、旋毛虫病、绦虫病等。其中:属于原虫有弓形体、肉孢子虫、隐孢子虫;属于吸虫有东毕血吸虫、肝片吸虫、

5、中华双腔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华枝睾吸虫;属于绦虫有猪囊尾蚴、棘球蚴、多头绦虫、牛囊尾蚴、犬复殖孔绦虫、微小膜壳绦虫;属于线虫有旋毛虫、弓首蛔虫、肾膨结线虫;蝇蛆有羊狂绳蛆4。其中,有些病原体在动物间保持延续,在一定条件下传播给人,但在人之间不会引起传播。如旋毛虫病、狂犬病、森林脑炎等;有些病原体主要依靠人延续世代,如阿米巴病、人型结核等;有些人畜共患病,人和动物可以互为传染源,如血吸虫病等;真性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则必须以人和动物作为终宿主和中间宿主,如猪绦虫病等。3 人畜共患病的传播途径31 通过唾液传播如患狂犬病的猫、狗,它们的唾液中含有大量的狂犬病病毒,当猫狗咬伤人时,病毒就随唾液进入体内,

6、引发狂犬病。3.2 通过粪便传播粪便中含有各种病菌这是众所周知的。结核病、布氏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等的病原体,都可借粪便污染人的食品、饮水和用物而传播。大多数的寄生虫虫卵就存在粪内。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是经由尿液传播的。33 通过空气传播有病的畜禽在流鼻涕、打喷嚏和咳嗽时,常会带出病毒或病菌,并在空气中形成有传染性的飞沫,散播疾病。34 通过被毛和皮屑畜禽的全身被毛和皮肤垢屑里,往往含有各种病毒、病菌、疥螨、虱子等,它们有的就是某种疾病的病原体,有的则是疾病的传播媒介。某些宠物爱好者如果不注意个人防范,任意与动物拥抱、亲吻、食同桌、寝同床,是有可能从它们身上染上共患病的。4 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原则及

7、防控41 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原则411 做好监测工作动物的人畜共患病监测工作主要由兽医部门来完成。实践证明,做好动物的人畜共患病监测工作,有利于及早采取措施,有效地控制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与流行8。412 控制和消灭感染动物对检出的感染动物及其产品,必须按国家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413 检查和治疗人群中的病例牧民、饲养员、兽医、动物性食品加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地质工作者和军队有关人员以及从事实验室的医学工作者,是人畜共患病的高危人群,他们应该作为卫生监测的主要对象,一旦受到感染应及时予以治疗;414 切断由动物传染至人群的途径消灭媒介动物,加强人畜粪便及动物废弃物的管理,做好日常消毒工作,搞好饮水

8、、食品的卫生监督是切断由动物传染至人群的重要措施;415 提高免疫力给人群和动物群进行免疫接种,提高抗病能力。42 病患源自不健康生活习惯专家介绍,在人畜共患病中,动物主要借助唾液、粪便等途径将病原体传播给人,有病的动物在流鼻涕、打喷嚏和咳嗽时,也会传播病毒或病菌,并在空气中形成有传染性的飞沫。另外,动物的毛和皮肤垢屑里含有的各种病毒、病菌、疥螨、虱子等,有些是疾病的传播媒介,有些本身就是某种疾病的病原体。一些野生动物体内虽长期寄生病毒、病菌,但已经对其具有免疫抵抗能力,并产生相应的抗体,因此虽然是病毒、病菌的携带者,本身却不发病或不病死。人类长期生活在优越的自然环境中,对抗病毒的能力十分低下

9、,当病毒、病菌在人类猎捕、食用过程中进入人体后,人类因为缺乏抗体而毫无免疫能力,感染后往往病情严重。在所有人畜共患病中,狂犬病以其几乎百分之百的死亡率成为危害性最强的一种。卫生部公布的2003年上半年全国重点传染病疫情中,位居重点传染病死亡人数和病死率榜首的就是狂犬病。专家强调,人畜共患病对人类的直接威胁来自于不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与动物过分亲密的接触,以及食用患病或带有病毒病菌的动物,都有可能使人类感染这类疾病,并最终导致突如其来的灾难。43 加强自我防护远离病患一个最典型的“病从口入”的例子发生在1988年的上海,数以十万计的市民在食用了受到感染的毛蚶后患上急性甲型肝炎。这场疫情最终使曾

10、深受上海人宠爱的毛蚶从这个城市销声匿迹。2003年的非典疫情让各种野生动物远离了餐桌,而这些人类口中曾经的美食恰恰是许多人畜共患病病菌的携带者和传播者9。专家介绍,青蛙、鸟类、蛇、狗、穿山甲等野生动物普遍存在各种寄生虫感染,如弓形虫、肺吸虫、绦虫、旋毛虫等。其中,旋毛虫病可以引起肠胃症状,呼吸、说话、吞咽困难、神经错乱以及心肌炎、肺炎、肝炎等并发症。旋毛虫囊可以抵抗零下15摄氏度的低温,而且一般的熏烤、腌制、曝晒、烧炒、火锅等加工方法都不能把它杀死。专家介绍,尽管有许多疾病人类至今没能攻克,但良好的自我防护仍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人畜共患病的威胁。由于职业等原因与动物接触频繁的人,要经常注意个人的

11、卫生防护:(1) 当身上皮肤有破损时,特别要注意防止从动物身上感染上病毒或病菌。(2) 在动物养殖场中,人类生活区要远离动物饲养区。(3) 宠物爱好者要学习一些有关人畜共患疾病的知识,定期让宠物进行某些疾病的预防接种10。(4) 同时要意识到与宠物拥抱、亲吻或者同桌吃饭、同床就寝等过分亲热的行为都是不卫生和有害的。(5) 在被怀疑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时,要立即求医救治。(6) 饮食上要讲究卫生,选用经过检验的乳、肉、蛋等食品,并提倡熟食。专家建议,相对于个体的自我防护,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防疫体系,对各种人畜共患病进行控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严防某些疾病的暴发和越境传播。

12、这样,才能将人畜共患病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并防止由此带来更大的灾难。致谢 感谢老师的指导!参考文献:1闫瑞凤.今日畜牧兽医,2010,7:34-36.2杨柏山.几种未被重视的人畜共患病的防治.养殖技术顾问,2010,5:147-147.3石志荣,李占荣,石丽霞,杨录华,陈旭.人畜共患病防制.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0,6:31-32.4桂秀芝.一起集体性狂犬病职业暴露的思考.中国实用医药,2008,26(3): 208-209.5夏道伦.猪衣原体病的防治.农家顾问,2010,2.6张景奎,白彦飞.家兔传染性皮肤霉菌病的防治措施.北方牧业,2009,22:24-24.7曾凌志.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要点及防制对策.畜禽业,2010,7:77-78.8杨晓达,王夔.疾病防控的战略延伸和预防兽药.首都医药大学学报,2005,26,(1)3-6.9黄毓.非典与我的新闻发言人生涯.今日科苑,2010,7: 37-39.10王莉莉.小型宠物犬的科学饲养.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0,5:132-1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