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可行性研究报告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55108749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6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可行性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可行性研究报告(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第 1 章 总 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1.1 项目建设单位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1.2 项目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1.3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1.4 本报告的编制依据、研究范围及编制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1.5 研究结论与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 2 章 市场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 3 章 建设内容与建设规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3.1 建设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3.2 建设规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 4 章 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4.1 项目选址 错误!未定义书签。4.2 项目建设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 5 章 工程技术方案 错误!未定义

2、书签。5.1 土建工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5.2 总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5.3 公用工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 6 章 环境保护 错误!未定义书签。6.1 项目采用标准 错误!未定义书签。6.2 项目周围环境质量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6.3 项目施工期的污染物及其防治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6.4 项目营运期的污染物及其防治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6.5 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 7 章 劳动安全 错误!未定义书签7.1 标准和规范 错误!未定义书签7.2 施工期劳动安全 错误!未定义书签7.3 项目建成后劳动安全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 8 章 节 能 错误!未定义书签8.1 用能标准

3、和节能规范 错误!未定义书签8.2 节能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 9 章 企业组织和劳动定员 错误!未定义书签9.1 企业组织机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9.2 人力资源配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9.3 人员培训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 10 章 项目实施计划与招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10.1 项目进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10.2 建设期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10.3 项目招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 11 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错误!未定义书签11.1 投资估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11.2 资金筹措及投资计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 12 章 效益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12.1 经济效益 错误!未定义书签12.2 社

4、会效益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 13 章 风险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概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轿车将成为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商品之一。 轿车进入 家庭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由此, 中国汽车工业将面临一个快速发展的机遇。 然而汽车发展所 带来的对石油资源需求的激增和对环保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2000年我国进口石油 7000万吨,预计 2005年后将超过 l 亿吨,相当于科威特一年的总 产量。目前世界上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十个城市中有7 个在中国。 按照国家环保中心预测 2010年汽车尾气排放量将占空气污染源的64。显然,进一步使用传统内燃机技术发展汽车工业将会给我国的能源安全和保护环

5、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势我国必须认真思 考汽车工业的未来发展。当代融合多种高新技术而兴起的纯电动汽车、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尤其是立足于氢能基 础上的燃料电池汽车正在引发世界汽车工业的一场革命, 展现了汽车工业的光明未来。 近十 年来美国、 欧洲、日本等国政府和跨国公司已投入超过 100 亿美元的资金, 并且以每年不少 于 10 亿美元的力度继续开发。 从美国政府对新一代汽车伙伴计划 (PNGV) 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来看,新一代汽车已经成为跨国汽车公司和工业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内容。与传统内燃机汽车相比, 电动汽车, 特别是代表新一代汽车水平的燃料电池汽车, 在国 内外仍然处于产业

6、化初期准备阶段,与之相关的高新技术与产品还依赖于配套供应商的支 持,尚未形成新的工业体系。同时, 在工业发达国家,传统汽车工业已形成的庞大生产规模 和社会基础设施的投入, 以及发展的强大惯性, 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阻碍其发展新一代汽车 的社会成本, 使他们难以下决心实现根本性的战略转变, 从而有可能为我们赢得宝贵的时间。 在电动汽车这一新的领域我们与国外处于相近的起跑线,技术水平与产业化的差距相对较 小。因此,只要我们抓住机遇,下大决心,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战略和总体技术路线,以 及组织管理模式进行重大调整, 把大力发展新一代汽车实现产业化作为促进我国汽车工业实 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性举措, 就有

7、可能在世界汽车工业新一轮竞争中占领制高点, 取得有利 地位,提高我国汽车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我国汽车工业的振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十五” 863 计划特别设立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组织企业、高等院 校和科研机构,以官、产、学、研四位一体的方式,联合攻关,决心在“十五”期间,以燃 料电池汽车、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产业化技术为工作重点, 在电动汽车关键单 元技术、 系统集成技术及整车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建立燃料电池汽车产品技术平台; 实现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批量生产, 开发的产品通过国家汽车产品型式认证; 推动纯电动汽车在 特定区域的商业化运作。在整车开发的同时, 注重电动汽车共性

8、技术等模块的开发, 在专项实施过程中, 建立我 国电动汽车整车的网络、 总成及通讯协议规程, 开发电动汽车基本车辆控制器模块, 发展带 有电子管理系统的高性能动力蓄电池组和具有数字控制系统的电机驱动系统, 形成我国电动 汽车零部件工业基础。同时,完善国家电动汽车示范区和相关电动汽车检测基地的建设; 研究、 制定促进电动 汽车产业化的政策、 法规和相关标准, 完善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 为我国在 510 年内实现 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奠定技术基础。在项目组织管理上, 明确项目总体组负责制和项目监理制。 采用国际先进的复杂系统并 行工程, 严格按照汽车产品开发规律确定项目的阶段目标, 对各阶段目标、 实

9、现日期和资金 运用分段审查放行,滚动投资。经过一年的探索,比较三种车型,进一步集中力量,突出重 点,以确保产业化目标的实现。为实现 2008 年北京“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奥运宗旨,保证交通运输车 辆的环保性能指标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 本重大专项特别考虑了对北京绿色车辆的 支持。在各专题中对奥运车辆提出了具体技术要求和保障措施。本专项的实施将有益于探索适合我国能源结构多元化车用洁净燃料的转换, 减轻我国对 石油能源的依赖程度, 维护我国能源安全国策; 通过电动汽车商业化示范运作, 为大中城市 洁净交通开畅道路。改善大城市大气环境,造福于人民。本专项立意于跨越式发展, 抢占新一

10、代电动汽车制高点, 提升我国汽车工业的国际竞争 力;造就和培养一批电动汽车技术人才, 建立一支具有自主开发汽车产品能力的队伍, 为振 兴中国汽车工业构筑人才高地。二、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以及知识产权状况(一)国外发展现状电动汽车是至少以一种动力源为车载电源, 全部或部分由电机驱动的汽车, 包括纯电动 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三种类型。面临能源和环境的压力, 国外著名汽车公司都十分重视研究开发电动汽车, 世界发达国 家不惜投入巨资进行研究开发, 并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政策、 法规来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 电 动汽车的研究是从单独依靠蓄电池供电的纯电动汽车开始的, 但是由于动力

11、电池的性能和价 格还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因此,纯电动汽车的发展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正是在纯电动汽车开发过程中为有利于市场化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车 型。它将现有内燃机与一定容量的储能器件(主要是高性能电池或超级电容器)通过先进控制系统相组合,可以大幅度降低油耗, 减少污染物排放。国外普遍认为它是投资少、 选择余地 大、易于满足未来排放标准和节能目标、 市场接受度高的主流清洁车型, 从而引起各大汽车 公司的关注。日本丰田公司开发的 Prius和本田公司开发的In sight两种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已开始小批 量投放市场。为适应美国市场的需求,丰田公司已推出第二代 Prius,2000年11月

12、底前已售出 5万辆,动力更强劲。本田 Insight 在美国市场上去年也已售出 3500辆,供不应求。日产 公司也于去年推出 Tino 混合动力车,在日本国内市场上销售了 100多辆。美国能源部与三 大汽车公司于 1993 年签订了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开发合同,其中通用汽车公司投入148 亿美元, 福特投入 1 38 亿美元, 克莱斯勒投入 8480 万美元,进行为期 5 年的研制开发工作, 三大公司于 1998 年北美国际汽车展上分别展出了样车, 美国报刊评论 “这次展出的混合动 力电动汽车就像一轮红日,光芒四射的出现在人们面前,它预示了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 现已按期推出三款混合动

13、力概念车GM P recept 、Ford Prodigy、DaimlerchryslerDodge ESX3 ,三款车均接近或实现了3 升百公里目标。欧洲各大汽车厂商争先恐后地推出了本公司研制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就连法国 PSA 集团也似乎忘记了它曾引以为自豪的 1995 年建成的世界上第一条电动汽车专用生产线,而先后推出了贝灵格型和XSARA 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甚至德国的 BOSCH 等著名的零部件公司也积极与大汽车公司联手开发混 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 最近欧洲六大汽车公司联合就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进行了研讨和综 合评述,认为其技术成果有望使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成本接近于传统汽车,使用户

14、买得起, 生产厂商也有利可图。专家普遍评价: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是2l 世纪初汽车产业界的一场革 命,只有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才能满足新世纪之初对汽车的环保与节能要求。同时,在日本、 美国和欧洲,也开展了混合动力电动公共汽车的研究。 与混合动力电动 轿车多采用并联和混联的结构型式不同,混合动力电动公共汽车的结构型式以串联为主。在燃料电池汽车方面, 国外企业界纷纷组成强大的跨国联盟, 以期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 如日本丰田与美国通用公司, 日本东芝公司与美国国际燃料电池公司, 德国 BMW 公司与西 门子公司,雷诺汽车公司与意大利 De Nora 公司分别组成联盟开发燃料电池汽车;本田也 已投资数亿美元开

15、发燃料电池汽车。 其中, 以加拿大的巴拉德一美国的福特一德国的戴姆勒 -克莱斯勒联盟 (XCELLSIS) 最具代表性, 该联盟投资 10 亿加元开发生产电动汽车用燃料电 池动力系统。 在这一波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热潮中, 几乎所有的国外大型企业集团全部介入, 投入的总额将近 100 亿美元,并对这种革命性的清洁型汽车给予厚望。 1999 年 4 月世界主 要汽车制造商 (Daimlerchrysler 、Ford、GM 、Honda、Hyundai 、Nissan、Toyota and Volkswagen) 、 能源供给商(BP、Shell、Texaco)、燃料电池公司(Ballard、International Fuel cells)和政府机构 (CARB 、 California Energy Commission 、 South Coast AirQuality Management District 、 DOE 、 DOT) 自发组成了美国加州燃料电池联盟,确定在2000-2003 年通过燃料电池轿车和公共汽车的道路示范运行,达到燃料电池汽车进入市场的目标。当前车载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电源系统的研究开发集中在关键技术、关键材料、关键部件和系统集成上。在材料与单电池技术方面,与燃料适应的车载PEMF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