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论述题Word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55090428 上传时间:2024-02-07 格式:DOC 页数:78 大小:2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答题论述题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简答题论述题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简答题论述题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简答题论述题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简答题论述题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简答题论述题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答题论述题Word版(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一 简述题:1、什么是生态学?简述其研究对象和范围。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由于生物是呈等级组织存在的,因此,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2. 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实验室研究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系统分

2、析和模型是指对野外调查研究或受控生态实验的大量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表达各种变量之间存在的种种相互关系,反映客观生态规律性,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方法技术。3、简述环境、生态环境和生境的区别与联系。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环境是指围绕着生物体或者群体的所有生态因子的集合,或者说是指环境中对生物有影响的那部分因子的集合;生境则是指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4、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生态因子分为哪几类?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其可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4、简述李比希(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3、。在一定稳定状态下,任何特定因子的存在量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是决定该物种生存或分布的根本因素。这一理论被称做“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应用这一定律时,一是注意其只适用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稳的情况;二是要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5、简述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理论被称为Shelford耐性定律。6、试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1)综合作用。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都是在其他因子的

4、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发挥作用,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其中必有一个或两个是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另外一些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起直接的作用。(4)阶段性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5)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不可缺少;但是某一个因子

5、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外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7、试述光的生态作用。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1)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的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是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等。此外,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等也有影响。(2)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影响。很多植物叶子会随光照强度的变化呈现出日变化和年周期变化。植物种间对光强表现出适应性差异,可分为阳地种和阴地种。动物的活动行为与光照强度有密切关系,在

6、器官的形态上产生了遗传的适应性变化。(3)日照长度的变化使大多数生物的生命活动也表现出昼夜节律;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即光周期现象。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和日中性植物。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大多数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殖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8、论述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温度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和生物的发育,并决定着生物的地理分布。任何一种生物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一般说来,生物生长发育在一定范围内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随

7、着温度的下降而变缓。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就会受阻,甚至造成死亡。此外,地球表面的温度在时间上有四季变化和昼夜变化,温度的这些变化都能给生物带来多方面和深刻的影响。温度对生物的生态意义还在于温度的变化能引起环境中其他生态因子的改变,如引起湿度、降水、风、氧在水中的溶解度以及食物和其他生物活动和行为的改变等,这是温度对生物的间接影响。9、简述高温对植物或动物的影响及对植物或动物对高温的适应。高温对植物的影响与对动物的影响有不同的表现。高温对植物的影响主要有:(1)减弱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使植物有机物的合成和利用失调。(2)破坏植物的水分平衡。(3)加速生

8、长发育,减少物质和能量的积累。(4)促使蛋白质凝固和导致有害代谢产物在体内积累。植物对高温的适应主要表现在形态和生理两方面。(1)形态方面:体表有蜜绒毛和鳞片。植物体表呈浅色,叶片革质发亮。改变叶片方向减少光的吸收面。树干和根有厚的木栓层。(2)生理方面: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盐或糖的含量,增强蒸腾作用。高温对动物的影响主要是:(1)破坏酶的活性,使蛋白质凝固变性;(2)造成缺氧;(3)排泄功能失调;(4)神经系统麻痹。动物对高温的适应主要表现在生理、形态和行为三方面。(1)生理方面是适当放松恒温性。(2)形态方面如骆驼的厚体毛等。(3)行为方面是躲避高温等。10、试述水因子的生态作用。(1)水

9、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水是生物新陈代谢的直接参与者,也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水是生命现象的基础,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活动。此外,水有较大的比热,当环境中温度剧烈变动时,它可以发挥缓和、调节体温的作用。(2)水对生物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水量对植物的生长也有最高、最适和最低3个基点。低于最低点,植物萎蔫,生长停止;高于最高点,根系缺氧、窒息、烂根;只有处于最适范围内,才能维持植物的水分平衡,以保证植物有最优的生长条件。在水分不足时,可以引起动物的滞育或休眠。(3)水对生物的分布的影响。水分状况作为一种主要的环境因素通常是以降水、空气湿度和生物体内外水环境三种方式对生物施加影响,这三种方

10、式相互联系共同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空间分布。降水是决定地球上水分状况的一种重要因素,因此,降水量的多少与温度状况成为生物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我国从东南至西北,可以分为3个等雨量区,因而植被类型也可分为3个区,即湿润森林区、半干旱草原区及干旱荒漠区。11、试述陆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根据植物与水分的关系,陆生植物又可分为湿生植物、旱生植物和中生植物3种类型。(1)湿生植物还可分为阴性湿生植物和阳性湿生植物两个亚类。阴性湿生植物根系不发达,叶片极薄,海绵组织发达,栅栏组织和机械组织不发达,防止蒸腾、调节水分平衡的能力差。阳性湿生植物一方面叶片有角质层等防止蒸腾的各种适应,另一方面为适应潮湿土壤而

11、根系不发达,没有根毛,根部有通气组织和茎叶的通气组织相连,以保证根部取得氧气。 (2)旱生植物在形态结构上的特征,一方面是增加水分摄取,如发达的根系;另一方面是减少水分丢失:如植物叶面积很小,成刺状、针状或鳞片状等。有的旱生植物具有发达的贮水组织。还有一类植物是从生理上去适应。(3)中生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介于旱生植物和湿生植物之间,具有一套完整的保持水分平衡的结构和功能。12、植物对水分的适应类型有哪些?(1)水生植物有三类: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2)陆生植物有三类: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13、简述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水生植物在水体环境中形成了与陆生植物具有很大不同

12、的特征:一是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要。二是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退化,以增强植物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适应于水体流动。14植物如何通过形态和生理途径来适应干旱? (2010)在形态上,根系比较发达,以利于吸收更多的水分,叶面积比较小,有的叶片呈刺状,气孔下陷,叶表角质层较厚或有绒毛,以减少水分的散失。有的植物具有发达的贮水组织。在生理上,含糖量高,细胞液浓度高,原生质渗透压高,使植物根系能够从干旱的土壤中吸收水分。 15、简述土壤物理性质对生物的影响。土壤的质地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紧实的粘土和松散的沙土都不如壤土能有效的调节土壤水和保持良好的肥力状况。土壤结构可分为团粒

13、结构、块状结构、片状结构和柱状结构等类型。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土壤水分有利于矿物质养分的分解、溶解和转化,有利于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与合成,增加了土壤养分,有利于植物吸收。土壤水分的过多或过少,对植物、土壤动物与微生物均不利。土壤水分影响土壤动物的生存与分布。土壤通气程度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活动情况,进而影响植物的营养状况。土壤温度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土温直接影响种子萌发和扎根出苗,土温影响根系的生长、呼吸和吸收性能,土温影响矿物盐类的溶解、土壤气体交换、水分蒸发、土壤微生物活动及有机质的分解,而间接影响植物生长。土温的变化,导致土壤动物产生行为的适应变化。 土壤

14、的质地和结构决定着土壤中的水分、空气和温度状况,而土壤水分、空气和温度及其配合状况又对植物和土壤动物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16、简述土壤化学性质对生物的影响。土壤酸碱度是土壤各种化学性质的综合反应,它对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各种营养元素的转化和释放、微量元素的有效性以及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都有着重要影响。土壤有机质虽然含量少,但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影响很大,同时它又是植物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养分和能量的源泉。土壤有机质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保水、供水、通气、保温也有重要作用。植物所需的元素均来自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土壤的无机元素对动物的生长和数量也

15、有影响。17、空气主要组成成分的生态作用有哪些?氮是一切生命结构的原料。大气成分中氮气的含量非常丰富,但绿色植物一般不能够直接利用,必须通过固氮作用才能为大部分生物所利用,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固氮的途径一是高能固氮;二是工业固氮;三是生物固氮。氧气是动植物呼吸作用所必需的物质,绝大多数动物没有氧气就不能生存。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而增加。对于动物来说,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会影响动物的呼吸代谢。、种群年龄结构可分为哪几种类型:1)增长型;年幼个体数多,老年个体少。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2)稳定型:各年龄级的个体数分布比较均匀,种群处于相

16、对稳定状态。3)衰退型:幼龄个体少,老龄个体相对较多,种群数量趋于减少。2 、K对策和r对策各有哪些特点?1)r选择特征: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世代周期。2)K选择特征:慢速发育,大型成体,数量少但体型大的后代,低繁殖能量分配和长的世代周期。 3、种群个体空间分布格局有哪几种类型:1)随机分布:种群个体的分布完全和机遇符合,或者说每个个体的表现都有同等的机 遇,任何一个个体出现与其它个体是否存在无关。2)均匀分布:种群内的各个个体之间保持一定的均匀距离。3)集群分布:种群个体的分布极不均匀,常成群,成簇,成团状。4、逻辑斯蒂克方程中修正项(1-N/K)的生物学含义是:方程中修正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