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完美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55069985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70.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完美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完美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完美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完美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完美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晚年创作概况。2)结合诗歌背景,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形象及爱国情感。3)学会通过意象的分析和字句的锤炼鉴赏诗词。4)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教教学重点与难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形象及爱国情感。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课程类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辅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上节课学习了 “诗仙”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诗圣”杜甫的作品。初中时我们学过杜甫的望岳,知道了杜甫年轻时的豪情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学过他的春望,体会了杜甫被困守长安时对家人

2、的思念“烽 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那么,当杜甫流落他乡,又对暮逢秋时,他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杜甫晚年的作品一一秋兴。(板书题目)(插PPTT作者简介:杜甫( 712-770 ),字子美,他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 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 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这些知识大家在初中 都掌握了,在这里不做过多的解释)这节课我们重点了解一下杜甫晚年的创作情况。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

3、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他决定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实现。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 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在漂泊西南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 心憔悴不堪。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在夔州居住的两年间,杜甫创造了 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430多首诗,或追忆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这三首诗都作于这个时期。秋兴八首作于大历元年(766)秋天。咏怀古迹五首也作于766年,登高作于 767年。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

4、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 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这三首诗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 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我们看一下题目秋兴八首,这是一组诗。共八首,书上节选了第一首。(首先我们 看看“秋兴”是什么意思?插PPT)秋兴,就是因秋起兴,借秋天的景色感悟抒怀之意。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这苴诗是惜量抒坯瓦_造中报纹工映些量挺苴样的思想感情?接下来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首诗。(二)诵读感知,把握诗歌大意和感情基调。我给大家找了这首诗的朗诵范例,听的时候请认真体味朗诵者的感情。(放录音)接下来就请各位同学自己带着感情,带着你对这首诗的初步感受,

5、自由地朗诵一下本诗。朗诵的同时请你结合注释,去思考一下自己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或者一说你有哪些感受?接下来大家开始自由地朗诵。(自由朗诵一分钟)大家都读完了。11下乘就鬲同享乘痰痰你的初步感受是小么?戢方你茬朗诵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R可能出现的答案:意象凄凉(感觉凄凉的意象有:孤舟、寒衣等)、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哪一句能体现出来?)、萧瑟阴凉的气氛(哪儿看出来的?)等等。1嗯,很好,大家对这首诗的整体把握挺正确的。我们在体会诗歌感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对意象的分析。(三)合作探究,分析情与景是如何交融的,以及诗人的感情。接下来,让我们齐声朗读一下这首诗,读完以后,四人为小

6、组交流。 这首诗正好是四联,那么我们分配一下任务:第一组首联,第二组颔联,第三组颈联,第四组尾联。每一组对自 己分配到的这一联里的意象、字词进行思考、交流,这些意象、字词带给你怎样的联想(也 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接下来就咱们一起朗读一下。粗略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 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诗人没有用“凋落”而用了 “凋伤”,“伤”带上了作者的忧伤,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 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

7、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 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兼”、“接”、“涌”、“阴”。:1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 “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 嘘俳恻的“故园心”。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又下 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往东归故园,然而心愿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绽放就 潸然落泪。“他日”有两个意思:一是将来的某一天,二是过去的某一天。左转宣公四 年记载:有一个楚国人叫子公,自称食指一动就有好东西吃。他是这么说的:“他日我如 此,必尝异味。”就是说他过去食指一

8、动,每次都能尝到异味。有一天子公的食指又动了。 原来是楚王得了一只番,楚王把番煮熟了,故意不请子公吃,子宫就自己动手捞了一块,结 果招来了杀身之祸。一一这就是食指大动的故事。如将“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 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此二字既上承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 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 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 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 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

9、,炉火纯青。尾联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 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 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这节课我们通过对秋兴八首其一的学习,了解了杜甫晚年的创作概况,知道了杜甫 这个伟大的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对人民的担心、对自身的哀叹,通过对诗中情与景者两大要 素的分析,也更加深了对诗人的理解、对这首诗的喜爱。给大家留两个作业。(四)作业:背诵全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到其余七首背诵)。将秋兴与山水田园派大家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比较阅读,进一步掌握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提示:

10、 1) 这两首诗各采取了什么意象来表现秋天?两种 秋天有何不同?2) 杜诗的情感取向与王诗有何不同?这种不同是因为什么造成的?板书设计:景情玉露降枫林凋郁闷波浪兼天动荡不安悲伤风云接地阴晦不明 =凄怆丛菊开伤心泪忧愁孤舟系故园心沉郁刀尺声思念捣衣声不论何时,都要尽可能让思考与反省预见到突发的激情,这于审慎者可轻而易举做到。心烦意乱之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这一点。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下决心不再使之加剧。有了这种高明 的防范,就能很快终止怒气。要懂得制怒之法,且止息于当止之时:奔跑时停下来最难;狂怒时保持头脑清醒也一样难。过分激动,不论程度高低,都会影响理智。一旦对发怒有了这种警醒,就 不会使你因怒气而失控,也不会使你损害良好的辨别力。谨慎地驾驭情绪,就能很好地控制它。你将是马背上第一个理智的人。智者最没有耐性,因为学识减少了他们的耐心。知识渊博的人很难 被取悦。俄庀泰特斯告诉我们,生活最重要的准则在于懂得如何忍受一切。他认为这是智慧的一半真谛。容忍愚蠢需要极大的耐心。有时最令我们痛苦的人正是我们最依赖的人,这帮助我们战胜 自我。耐心能带来无可估量的内心平静;而内心平静是世间的福祉。不懂得如何容忍他人的人如果还能忍受他自己的话,就应当独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