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六章 动量 第一讲 动量 动量定理 动量守恒定律课时作业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54867541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六章 动量 第一讲 动量 动量定理 动量守恒定律课时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六章 动量 第一讲 动量 动量定理 动量守恒定律课时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六章 动量 第一讲 动量 动量定理 动量守恒定律课时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六章 动量 第一讲 动量 动量定理 动量守恒定律课时作业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六章 动量 第一讲 动量 动量定理 动量守恒定律课时作业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六章 动量 第一讲 动量 动量定理 动量守恒定律课时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六章 动量 第一讲 动量 动量定理 动量守恒定律课时作业(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讲 动量 动量定理 动量守恒定律A组基础题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物体的动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的动量越大,其惯性也越大B同一物体的动量越大,其速度不一定越大C物体的加速度不变,其动量一定不变D运动物体在任一时刻的动量方向一定是该时刻的速度方向解析: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动量大,可能是物体的质量很小,所以不能说物体的动量大其惯性就大,故A错误;动量等于物体的质量与物体速度的乘积,即pmv,同一物体的动量越大,其速度一定越大,故B错误;加速度不变,速度是变化的,所以动量一定变化,故C错误;动量是矢量,动量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故D正确答案:D2运动员向球踢了一脚,踢

2、球时的力F100 N,球在地面上滚动了t10 s停下来,则运动员对球的冲量为()A1000 NsB500 NsC零 D无法确定解析:滚动了t10 s是地面摩擦力对足球的作用时间,不是踢球的力的作用时间,由于不能确定人作用在球上的时间,所以无法确定运动员对球的冲量答案:D3(2017黄石市高三质检)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木块B与水平桌面间的接触是光滑的,子弹沿水平方向射入木块后留在其中,将弹簧压缩到最短若将子弹、木块和弹簧合在一起作为系统,则此系统在从子弹开始射入到弹簧被压缩至最短的整个过程中()A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B动量不守恒、机械能不守恒C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D动量不守恒、机械能守恒解析:

3、子弹射入木块是瞬间完成的,这个过程相当于子弹与木块发生一次完全非弹性碰撞,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一部分动能转化为内能,之后木块(连同子弹)压缩弹簧,将其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这个过程机械能守恒,但动量不守恒由于左侧挡板支持力的作用,使系统的动量不断减少,所以整个过程中,动量和机械能均不守恒答案:B4我国女子短道速滑队在世锦赛上实现女子3 000 m接力三连冠观察发现,“接棒”的运动员甲提前站在“交棒”的运动员乙前面,并且开始向前滑行,待乙追上甲时,乙猛推甲一把,使甲获得更大的速度向前冲出在乙推甲的过程中,忽略运动员与冰面间在水平方向上的相互作用,则()A甲对乙的冲量一定等于乙对甲的冲量B甲、乙

4、的动量变化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C甲的动能增加量一定等于乙的动能减少量D甲对乙做多少负功,乙对甲就一定做多少正功解析: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时间相同,因此甲对乙的冲量与乙对甲的冲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由动量定理可知,甲、乙动量变化大小相等,方向相反,A错,B对;虽然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甲、乙在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位移不同,乙对甲做的正功,与甲对乙做负功的多少不同,由动能定理知,甲的动能增加量,不等于乙动能的减少量,故C、D错误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5质量为m的物体,以v0的初速度沿斜面上滑,到达最高点处返回原处的速度为vt,且vt0.5v0,则()A上滑过程中

5、重力的冲量比下滑时小B上滑时和下滑时支持力的冲量都等于零C合力的冲量在整个过程中大小为mv0D整个过程中物体动量变化量为mv0解析:以v0的初速度沿斜面上滑,返回原处时速度为vt0.5v0,说明斜面不光滑设斜面长为l,则上滑过程所需时间t1,下滑过程所需时间t2,t1t2.根据冲量的定义可知,上滑过程中重力的冲量比下滑时小,A正确;上滑和下滑时支持力的冲量都不等于零,B错误;对全过程应用动量定理,则I合pmvtmv0mv0,C正确,D错误答案:AC6光滑水平地面上,A、B两物体质量都为m,A以速度v向右运动,B原来静止,且左端有一轻弹簧,如图所示当A撞上弹簧,弹簧被压缩最短时()AA、B系统总

6、动量仍然为mvBA的动量变为零CB的动量达到最大值DA、B的速度相等解析: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A正确;弹簧被压缩到最短时A、B两物体具有相同的速度,但此时B的速度并不是最大的,因为弹簧还会弹开,故B物体会进一步加速,A物体会进一步减速,B、C错误,D正确答案:AD7(2017江西抚州市四校联考)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水平拉力F的作用,拉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04 s内物体的位移为零B04 s内拉力对物体做功为零C4 s末物体的动量为零D04 s内拉力对物体的冲量为零解析:由图象可知物体在4 s内先做匀加速后做匀减速运动,4 s末的速度为零,位移一直

7、增大,A错误;前2 s拉力做正功,后2 s拉力做负功,且两段时间做功代数和为零,故B正确;4 s末的速度为零,故动量为零,故C正确;根据动量定理,04 s内动量的变化量为零,所以拉力对物体的冲量为零,故D正确答案:BCD8如图把重物压在纸带上,用一水平力缓缓拉动纸带,重物跟着一起运动;若迅速拉动纸带,纸带将会从重物下面拉出解释这些现象的正确说法是()在缓慢拉动纸带时,重物和纸带间的摩擦力大在迅速拉动时,纸带给重物的摩擦力大在缓慢拉动纸带时,纸带给重物的冲量大在迅速拉动时,纸带给重物的冲量小A BC D解析:在缓慢拉动纸带时,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是静摩擦力,在迅速拉动时,它们之间的作用力是滑动摩擦

8、力由于通常认为滑动摩擦力等于最大静摩擦力;在缓慢拉动纸带时,作用时间可以很长,故重物获得的冲量即动量的变化可以很大,所以能把重物带动,快拉时,作用时间很短,故冲量小,所以重物动量改变很小答案:CDB组能力题一、选择题9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3.0 kg的长方形木板B放在光滑水平地面上,在其右端放一质量为m1.0 kg的小木块A.现以地面为参照系,给A和B以大小均为4.0 m/s、方向相反的初速度,使A开始向左运动,B开始向右运动,但最后A并没有滑离木板B.站在地面的观察者看到在一段时间内小木块A正在做加速运动,则在这段时间内的某时刻木板B相对地面的速度大小可能是()A2.4 m/s B2.8 m

9、/sC3.0 m/s D1.8 m/s解析:A相对地面速度为0时,木板的速度为v1,由动量守恒得(向右为正):MvmvMv1,解得v1 m/s.木块从此时开始向右加速,直到两者有共速为v2,由动量守恒得Mvmv(Mm)v2,解得v22 m/s,故B对地的速度在2 m/s范围内,选项A正确答案:A二、非选择题10(2017山东济南质检)2016年9月在济青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强行超车时,与另一辆迎面驶来的轿车相撞,两车相撞后,两车车身因相互挤压,皆缩短了0.5 m,据测算两车相撞前速度约为30 m/s.(1)试求车祸中车内质量约60 kg的人受到的平均冲力是多大?(2)若此人系有安全带,安全带在

10、车祸过程中与人体的作用时间是1 s,求这时人体受到的平均冲力为多大?解析:(1)两车相撞时认为人与车一起做匀减速运动直到停止,位移为0.5 m设运动的时间为t,根据xt,得t s.根据动量定理有Ftpmv0,得F N5.4104 N.(2)若人系有安全带,则F N1.8103 N.答案:(1)5.4104 N(2)1.8103 N11如图所示,木块A的质量mA1 kg,足够长的木板B的质量mB4 kg,质量为mC2 kg的木块C置于木板B上,水平面光滑,B、C之间有摩擦现使A以v010 m/s的初速度向右匀速运动,与B碰撞后将以vA4 m/s速度弹回求:(1)B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值(2)C运

11、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值解析:(1)碰后瞬间B速度最大,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Av0mA(vA)mBvB所以vB m/s3.5 m/s.(2)B、C以共同速度运动时,C速度最大,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BvB(mBmC)vC所以vC m/s m/s.答案:(1)3.5 m/s(2) m/s12如图所示,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小车质量M20 kg.从水枪中喷出的水柱的横截面积S10 cm2,速度v10 m/s,水的密度1.0103 kg/m3.若用水枪喷出的水从车后沿水平方向冲击小车的前壁,且冲击到小车前壁的水全部沿前壁流进小车中,当有质量m5 kg的水进入小车时,试求:(1)小车的速度大小;(2)小车的加速度

12、大小解析:(1)流进小车的水与小车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设当进入质量为m的水后,小车速度为v1,则mv(mM)v1,即v12 m/s(2)质量为m的水流进小车后,在极短的时间t内,冲击小车的水的质量mS(vv1)t,设此时水对车的冲击力为F,则车对水的作用力为F,由动量定理有Ftmv1mv,得FS(vv1)264 N,小车的加速度a2.56 m/s2答案:(1)2 m/s(2)2.56 m/s2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粗放式增长模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因: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