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导论第三版答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54862532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5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科学导论第三版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计算机科学导论第三版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计算机科学导论第三版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计算机科学导论第三版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计算机科学导论第三版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计算机科学导论第三版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科学导论第三版答案(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章概述习题 (答案 )一选择题1.D2. B3.CD4. C5.A6.ABC7. A8.C9.B10.B11. C12. A13. ABC14.B15.ABCD16.C17.ABCDE二简答题1简述计算机的发展阶段计算机的出现是 20 世纪最辉煌的成就之一,按照采用的电子器件划分,计算机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 第一代计算机(1946 1957)其主要特征是逻辑器件使用了电子管, 用穿孔卡片机作为数据和指令的输入设备, 用磁鼓或磁带作为外存储器, 使用机器语言编程。 第一台计算机需要工作在有空调的房间里, 如果希望它处理什么事情,需要把线路重新连接接,把成千上万的线重新焊接。1949 年

2、发明了可以存储程序的计算机,这些计算机使用机器语言编程,可存储信息和自动处理信息,存储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开始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第一代计算机体积大、运算速度低、存储容量小、可靠性低。几乎没有什么软件配置,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尽管如此,第一代计算机却奠定了计算机的技术基础,如二进制、自动计算及程序设计等,对以后计算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代表机型有: ENIAC 、IBM650( 小型机 )、IBM709( 大型机 )等。2. 第二代计算机(1958 1964)其主要特征是使用晶体管代替了电子管, 内存储器采用了磁芯体, 引入了变址寄存器和浮点运算部件,利用 I/O 处理机提高了输入输出能力。这不

3、仅使得计算机的体积缩小了很多,同时增加了机器的稳定性并提高了运算速度,而且计算机的功耗减小,价格降低。 在软件方面配置了子程序库和批处理管理程序,并且推出了Fortran、COBOL 、ALGOL 等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及相应的编译程序, 降低了程序设计的复杂性。 除应用于科学计算外, 它还开始应用在数据处理和工业控制等方面。其代表机型有 IBM7090 、 IBM7094 、 CDC7600等。3. 第三代计算机(1965 1972)其主要特征是用半导体中、小规模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作为元器件代替晶体管等分立元件, 用半导体存储器代替磁芯存储器,使用微程序设计技

4、术简化处理机的结构,这使1/45.得计算机的体积和耗电量显著减小, 而计算速度和存储容量却有较大提高, 可靠性也大大加强。在软件方面则广泛地引入多道程序、 并行处理、 虚拟存储系统和功能完备的操作系统, 同时还提供了大量的面向用户的应用程序。计算机开始定向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此外,计算机的应用进入到许多科学技术领域。代表机器有 IBM 360 系列、富士通 F230系列等。4. 第四代计算机 (1972 年至今 )其主要特征是使用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使计算机沿着两个方向飞速向前发展。一方面,利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多种逻辑芯片,组装出大型、巨型计算机,使运算速度向每秒十万亿次、百万亿

5、次及更高速度发展,存储容量向百兆、千兆字节发展,巨型机的出现,推动了许多新兴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利用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将运算器、控制器等部件集成在一个很小的集成电路芯片上, 从而出现了微处理器。 微型计算机、 笔记本型和掌上型等超微型计算机的诞生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应用的直接结果,并使计算机很快进入到寻常百姓家。完善的系统软件、 丰富的系统开发工具和商品化的应用程序的大量涌现, 以及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得计算机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现在很多国家正在研制新一代的计算机, 新一代计算机将是微电子技术、 光学技术、 超导技术、电子仿生技术等多学科相结合的产物。它能进行知识处理、自

6、动编程、测试和排错,以及用自然语言、 图形、声音和各种文字进行输入和输出。 新一代计算机的研究目标是打破计算机现有的体系结构, 使得计算机能够具有像人那样的思维、 推理和判断能力。 已经实现的非传统计算技术有超导计算、量子计算、生物计算、光计算等。未来的计算机可能是超导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光计算机、纳米计算机或DNA 计算机等。2. 简述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历程。1. 华罗庚和我国第一个计算机科研小组华罗庚教授是我国计算技术的奠基人和最主要的开拓者之一。当冯诺依曼开创性地提出并着手设计 EDV AC 时,正在美国 Princeton 大学工作的华罗庚教授参观过他的实验室,并经常与他讨论

7、有关学术问题。 1952 年,全国大学院系进行调整,他从清华大学电机系物色了闵乃大、夏培肃和王传英三位科研人员, 在他担任所长的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内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 1956 年,在筹建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时,华罗庚教授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2.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研制 (1958 1964)我国从 1957 年开始研制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1958 年 8 月 1 日该机研制成功,可以表演短程序运行, 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为纪念这个日子, 该机定名为八一型数字电子计算机。该机在738 厂开始小量生产,改名为103 型计算机 (即 DJS-1 型),共生产 38 台。

8、1958 年 5 月我国开始了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 (104 机)研制 (如图 1.2 所示 ),以前苏联当时正在研制的 -II 计算机为蓝本,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帮助下,中科院计算所、四机部、七机部和部队的科研人员与738 厂密切配合,于1959 年国庆节前完成了研制任务。在研制 104 机同时,夏培肃院士领导的科研小组首次自行设计于1960 年 4 月研制成功一台小型通用电子计算机,即107 机2/45.1964 年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数字电子管计算机119机研制成功 (如图 1.4所示 ),平均浮点运算速度达到5 万次 /每秒。(3)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研制(1965 1972

9、)1965 年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 (109 乙机,共用 2 万多支晶体管, 3 万多支二极管 )。对 109 乙机加以改进,两年后又推出 109 丙机,为用户运行了 15 年,有效算题时间 10 万小时以上,在我国两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用户誉为“功勋机”。同时华北计算所先后研制成功 108 机、108 乙机 (DJS-6)、121 机(DJS-21)和 320 机(DJS-6),并在 738 厂等五家工厂生产。 哈军工 (国防科大前身 )于 1965 年 2 月成功推出了 441B 晶体管计算机并小批量生产了 40 多台。(4) 第三代基于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研制(

10、1973 20 世纪 80 年代初 )我国于 1970 年初期陆续推出大、中、小型采用集成电路的计算机。1973 年,北京大学与北京有线电厂等单位合作研制成功运算速度每秒100 万次的大型通用计算机。进入80 年代,我国高速计算机,特别是向量计算机有了新的发展。1983 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完成我国第一台大型向量机( 757 机,如图 1.6 所示)计算速度达到1000 万次 / 每秒。同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银河-亿次巨型计算机 (如图 1.7 所示)是我国高速计算机研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我国文革动乱时期与国外拉大的距离又缩小到7 年左右 (银河 -的参考机克雷 -于 1976 年推出

11、 )。(5) 第四代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研制(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至今)和国外一样,我国第四代计算机研制也是从微机开始的。1980 年初我国很多单位也开始采用 Z80、X86 和 M6800 芯片研制微机。 1983 年 12 月电子部六所研制成功与IBM PC 机兼容的 DJS-0520 微机。1992 年国防科技大学研究成功银河-通用并行巨型机, 峰值速度达 4 亿次 /每秒浮点运算(相当于每秒 10 亿次基本运算操作 ),总体上达到80 年代中后期国际先进水平。从上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国际上采用主流的微处理机芯片研制高性能并行计算机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1993 年,国

12、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成功研制曙光一号全对称共享存储多处理机; 1995 年,该中心又推出了中国第一台具有大规模并行处理机(MPP)结构的并行机曙光1000(含 36 个处理机 ),峰值速度 25 亿次 /每秒浮点运算,实际运算速度上了10 亿次 /每秒浮点运算这一高性能台阶。1997 年国防科技大学成功研制银河-百亿次并行巨型计算机系统,采用可扩展分布共享存储并行处理体系结构,由130 多个处理结点组成,峰值性能为130 亿次 /每秒浮点运算,系统综合技术指标达到90 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与曙光公司于1997 至 1999 年先后在市场上推出具有机群结构的曙光

13、1000A ,曙光 2000-,曙光2000-超级服务器,峰值计算速度已突破1000 亿次 /每秒浮点运算, 机器规模已超160 个处理机。 2000 年推出浮点运算速度3000 亿次 /每秒的曙光3000 超级服务器。2004 年上半年推出每秒浮点运算速度1 万亿次 /每秒的曙光 4000 超级服务器。3/45.3什么是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是一种能够按照事先存储的程序,自动、高速地对数据进行输入、处理、输出和存储的系统,由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计算机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4. 简述计算机硬件系统的五大部分。 运算器运算器又称算术逻辑单元 (Arithmetic Logic Unit ,ALU)

14、,是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的部件,它的主要功能是对二进制数进行加、减、乘、除等算术运算和与、或、非等基本逻辑运算,实现逻辑判断。 运算器是在控制器的控制之下实现其功能的, 运算结果由控制器发出的指令送到内存储器中。 控制器控制器主要由指令寄存器、 译码器、程序计数器和操作控制器等组成, 控制器是用来控制计算机各部件协调工作, 并使整个处理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 它的基本功能就是从内存中取出指令和执行指令, 即控制器按程序计数器指出的指令地址从内存中取出该指令进行译码,然后根据该指令功能向有关部件发出控制命令,执行该指令。另外,控制器在工作过程中,还要接受各部件反馈回来的信息。通常把运算器、控制器集成在一个大规模集成电路板上称为中央处理器, 又称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 存储器存储器是计算机的记忆装置,用于存放原始数据、中间数据、最终结果和处理程序。为了对存储的信息进行管理, 把存储器划分成存储单元, 每个单元的编号称为该单元的地址。 各种存储器基本上都是以 1 个字节作为一个存储单元。 存储器内的信息是按地址存取的, 如要访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