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病科专科技术操作规程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5483233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脑病科专科技术操作规程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脑病科专科技术操作规程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脑病科专科技术操作规程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脑病科专科技术操作规程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脑病科专科技术操作规程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脑病科专科技术操作规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病科专科技术操作规程(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来宾市中医医院脑病科专科技术及操作规程(2014年) 目录一、拔罐疗法.2二、艾灸疗法.5三、穴位贴敷.6四、耳穴压豆疗法.9五、毫针刺法.11六、电针疗法14七、中药熏洗15八、烫熨疗法17一、拔罐疗法拔罐疗法(俗称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挤压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特定部位(患处、穴位),产生广泛刺激,形成局部充血或瘀血现象,而达到防病治病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一)适应症颈椎病、后循环障碍、偏头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落枕、腰肌劳损、肩关节周围炎、类风湿性骨关节炎等疾病。(二)禁忌症1、部位禁忌:皮肤溃疡处,大血管分布部位,孕妇腹部、腰骶部位,不宜拔罐。2、人群禁忌

2、:皮肤过敏者,有出血倾向者(如血友病患者),不宜拔罐。抽搐、痉挛者不宜拔罐,高热不退慎用拔罐。3、时间禁忌:饱腹、空腹时,女性月经期,不宜拔罐。4、病情禁忌:抽搐、痉挛、高热不退、身体极度虚弱及有严重心脏病者,不宜拔罐。(三)操作方法1、术前准备根据病症、操作部位的不同科选择不同的罐具,罐体应完整无碎裂,罐口内外应光滑无毛糙,罐的内壁应擦拭干净。根据病情选取适当的施术部位,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施术体位,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2、消毒罐具:对不同材质、用途的罐具可用不同的消毒方法。竹制罐具可用煮沸消毒。部位:一般拔罐的部位不需要消毒。医者:医者双手可用肥皂水清洗干净。3、施术方法

3、吸拔方法:用止血钳或镊子等夹住95%乙醇棉球,一手握罐体,罐口朝下,将棉球点燃后立即伸入罐内摇晃数圈即退出,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4、应用方法闪罐:用闪火法将罐吸拔于应拔部位,随即取下,再吸拔、再取下,反复吸拔至局部皮肤潮红,或罐体底部发热为度。动作迅速而准确。必要时也可在闪罐后留罐。留罐:将吸拔在皮肤上的罐具留置一定时间,使局部皮肤潮红,甚或皮下淤血呈紫黑色后再将罐具取下。走罐:先将施罐部位涂上润滑剂(常用凡士林、医用甘油、液体石蜡或润肤霜等),也可用温水或药液,同时还可将罐口涂上油脂。用罐吸拔后,一手握住罐体,略用力将罐沿着一定路线反复推拉,至走罐部位皮肤紫红为度,推罐时应用力均匀,以防止火

4、罐漏气脱落。留针拔罐:在毫针针刺留针时,以针为中心拔罐,留置后起罐、起针。5、起罐方法一手握住罐体腰底部稍倾斜,另一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罐口边缘的皮肤,使罐口于皮肤之间产生空隙,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四)注意事项1、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根据所拔部位选择病人的治疗体位。正确体位是病人感到舒适、肌肉能够放松,且可以充分暴露施术部位。2、应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选择大小适宜的罐具。3、拔罐疗法多用于肌肉丰满的部位,而骨骼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不宜采用拔罐疗法。4、拔罐前要先排净大、小便;拔罐后不要马上洗澡,尤其是冷水澡。5、用火罐时应注意切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

5、,小泡勿需处理,或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刺破皮肤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二、艾灸疗法艾灸疗法为灸法中的一种,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一)适应症感冒、头痛、失眠、中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二)禁忌症1、无论外感或阴虚内热证,凡脉象数疾者禁灸;高热、抽搐或极度衰竭、型瘦骨弱者,以不宜灸治。2、心脏虚里处、大血管处、皮薄肌少筋肉积聚部位不宜灸。3、 妊娠期妇女腰骶部和小腹部不宜用灸。(三)

6、操作方法1、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 cm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2、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部位25 cm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下一上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5分钟左右。3、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3 cm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四)注意事项1、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2、施灸过程中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

7、物。3、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三、穴位贴敷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等调成糊状,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一)适应症中风、颈椎病,腰椎病,肩手综合征,头痛等疾病。(二)禁忌症1、患者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2、凡皮肤病的病变部位,严禁穴位贴敷。3、对敷贴药物过敏者。(三)操作方法1、药物制备及准备(1)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2)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8、(3)将上诉的药粉与等份的酒精、蜂蜜、甘油充分的混合,备用。(4)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5)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6)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7)消毒:治疗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2、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使用膜剂者可将膜剂固定于穴位上或直接涂于穴位上成膜。3、填法将药膏或药粉填于脐中。外覆纱

9、布,再以医用胶布固定。4、熨贴法将熨贴剂加热,趁热外敷于穴位。或先将贴剂贴敷穴位上,再用艾火或其他热源在药物上温熨。(四)注意事项贴敷后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泡、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贴敷后出现小的水泡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大的水泡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破溃的水泡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四、耳穴压豆疗法耳穴压豆法是指采用表面光滑、圆球状或椭圆状的中药王不留行籽、菜籽、磁珠等,贴于小方块胶布中央,然后对准耳穴贴紧并稍加压力,使患者耳朵感到酸麻胀或发热,以持续刺激耳廓反应点及穴位,从而起到防病治病作用

10、的一种方法。(一)适应症失眠、眩晕、头痛、中风、痹证等。(二)禁忌症1、冬季冻疮及耳廓炎症者不宜贴敷。2、习惯性流产者慎用。3、对胶布过敏者忌用。(三)操作方法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2、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3、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4、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菜籽、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5、涂以碘酒或酒精消毒,预防感染。6、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7、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四)注意事项1、在留豆期间,患者感

11、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不适情况。2、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起豆后如局部发红,应及时处理。五、毫针刺法毫针刺法是以毫针为针刺工具,通过在人体十四经络上的腧穴施行一定的操作方法,以通调营卫气血,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而治疗相关疾病的一种方法。(一)适应症颈椎病、中风、肩周炎、面瘫、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高血压、中风后遗症、眩晕症等疾病。(二)禁忌症自发性出血、皮肤感染、溃疡、瘢痕、肿瘤的部位及孕妇腰骶腹部均禁针。(三)操作方法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12、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

13、入深处。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度角刺入,称“斜刺”,适用于骨骼边缘和不宜深刺者;沿皮下进针,横刺腧穴,使体针与皮肤呈15度角左右,针体几乎贴近皮肤,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

14、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四)注意事项1、选择适合的针具:现在多选用不锈钢针具,应根据患者的体型胖瘦、病情轻重、体质强弱和所取穴位所在的具体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2、选择适当的体位:适当的针刺体位,有利于正确取穴和施术,还可防止晕针、滞针和弯针。精神紧张、年老体弱的患者宜采取卧位。3、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发生意外情况,头面部、胸背部及皮薄肉少的穴位,一定要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穴位,可适当深刺。4、过于劳累、饥饿和精神紧张者,应等恢复正常后再进行针刺。六、电针疗法电针疗法是指用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在针上通以(感应)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波,以刺激穴位,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一)适应症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中风、眩晕症、头痛、痹证等疾病。(二)禁忌症1、患者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瘤部位。3、有出血倾向、凝血机制障碍患者。(三)操作方法针刺入穴位有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