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54831927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浙江省余姚市世南中学 陈卫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通讯的真实性、文学性的特点。2. 练习快速默读法,简洁概括课文信息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2.通过品读语言,解读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英雄精神,关注幕后英雄。重点难点重点:快速默读,梳理并概括出突击主峰的主要阶段和全文内容。难点:通过品读语言,解读典型事件,深入理解刘连满精神的高度。课时:一节课教学步骤:一、朗读几个词语,发现一座高山。1.课前播放歌曲珠穆朗玛峰,屏幕展示珠峰图片。问:面对这样一座高山,你会用哪些词语或成语去形容它

2、呢?2.生唤起积累交流,师补充课内词语,屏幕出示八组词语: 高耸入云巍然屹立 千年冰雪天寒地冻 崔嵬悬崖山高路险 万丈巉岩高不可攀 3.师指导学生朗读:两个为一组,一组一组地读,读出一种山的高度和气势。总结:在同学们的朗朗书生中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座山,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我们今天就一起回首与珠峰有关的那些人,那些事。(板书:登上地球之巅)二、感受一种意志,体验一种高度(一)用一句话概括突击主峰的各个阶段和全文内容。1标注快速阅读法的要领,根据提取的关键语句和示例,概括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其他阶段,写在书上相应段落后,稍后分组展示 :【预设答案】:(1) 以第一阶段为例:5月24日上午9时30分

3、(时),4名登山队员(人)从8500米处(地)开始向顶峰冲击(况)。(2)中午时,刘连满甘作人梯,4人团结互助登上第二台阶。(3)天色渐黑时,刘连满因体力衰弱而留下,其余3人继续冲顶。(4) 夜色深沉时,到达8830米处,3人抛掉空氧气瓶,继续前进。 (5)黎明时分(5月25日4时20分),3人终于登顶成功。(PPT展示图片)2.在题目的基础上,加上时间、人物,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并留下课堂疑点一:1960年5月25日,(王富洲、屈银华、贡布)登上地球之巅。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员)登上地球之巅。哪种概括更合适?我们上完课后每个人心底都会有个答案。3.认识通讯的根本:真实性过渡:就这样

4、,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员第一次以如此不可逾越的高度站在了世界面前。5月30日,随队记者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一万四千余字的长篇通讯,报道了这一振奋人心,震惊世界的消息。问:到此为止,我们发现通讯具有新闻的哪些特点?【预设答案】通讯所具有的记叙特点:事件的真实性,写作的客观性,报道的及时性。这也是通讯打动人的根本。(板书:真实性)(二)讨论话题产生:照片上该有刘连满 VS 照片不该有刘连满。当这篇通讯在新华社发表时,同时,也登上了一张照片(ppt),这张照片从从左到右分别是王富州、贡布、屈银华,看着这张照片你有疑问吗?学生心里疑惑:为什么没有刘连满?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该有”或

5、“不该有”的理由。)(三)班级交流思想1.“该有”方发表看法:甘为人梯:生谈理由、朗读传达感动、咀嚼“毅然”词语,并进行圈画。(板书:甘为人梯) 献出氧气:生谈理由传达内心最深的感触、圈画“毅然”词语、更换人称朗读刘连满的心理。(板书:献出氧气)追问:郭超人并没有随队员突击最后380米,他如何知晓刘连满的内心世界?预设答案:这段内心矛盾作者自然是没有体验的,但作者熟悉这些队员们的性格和心理,他设身处地地推想和想象,加以细腻的描写抒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这也体现出通讯的文学性(板书)。具备登山队员的优秀品质:顽强的意志和勇往直前的精神。(板书:意志坚强、勇往直前)a.生赏析刘连满攀爬艰难的句子

6、,特别揣摩“ABAB式”词语和数字使用的妙处,感受登山队员身上的那份艰难的坚持,那种拼搏和勇往直前的精神。b.选用文中ABAB式词语完成诗句,最后组诗朗读,指导学生读出艰难中的坚持。Ppt:勇敢的突击队员们一两一两地计算物品脚尖蹬着岩面一寸一寸地上升三米的岩壁却足足攀登了三个小时最后一二百米的路途真不知要走多久严寒,黑夜,缺氧,三道难关,让他们眼花,气喘,无力。但勇士们还在一步一步地前进总结:刘连满一路风雪,一路艰辛,我们在这一路上感受到了刘连满的一种意志,一种精神的高度,荣誉应该有他一份。2.“不该有”方发表观点。a.生谈没登上照片的原因:刘连满确实没攀上顶峰。并请找出文中刘连满放弃攀登的语

7、句。b. 联系现实,唤起体验:我们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有吗?3.揣摩刘连满放弃攀登的心理。问:但是刘连满想不想爬上去呢?(方法:对比阅读,揣摩心理,深入理解人物形象。)三句比较:ppt甘为人梯:毅然蹲到岩壁前,让别人踩在他的肩膀上,攀登上去。献出氧气:毅然把氧气筒放回原来的地方,自己昏昏睡去放弃攀登:大家一致决定刘连满留下来,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顶峰。问1:刘连满想不想留下来?在作出决定时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ppt: 1960年同样是一根绳子上的四名中国登山运动员同样也是距珠穆朗玛峰只有140米当成功只能属于三个人【预设答案】:渴望:刘连满在最后的距离中,是多么渴望登上珠峰。因为为了这最后的

8、冲刺,他付出的代价已经太多太多了。(教师补充:刘连满渴望登上顶峰,他在国庆50周年的庆典上说过:”我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登上珠穆朗玛峰。)”无奈:放弃又是不得已的,为了登上珠峰,刘连满可以置生命于不顾,但他不能不顾队员们对他生命危险的担心,更不能不顾自己将成为队员的负担这个后果。问2:他一方面渴望登山,另一方面又要说服自己留下来。此时,经历过千难万险的刘连满内心有太多的感慨和纠结。最后他无奈地决定让自己留下来,但是他一留下来,一放弃就意味着什么?【预设答案】:意味着所有努力都白费,意味着放弃荣誉,意味着承认失败。(板书:放弃荣誉、承认失败)师总结:可见,刘连满这时不仅要忍受身体地折磨,还要忍

9、受精神的煎熬,他还需要拿出勇气战胜失败,战胜荣誉,战胜自己,更难得可贵的是刘连满在这种情况下还献出了氧气。4.双方总结观点:我们现在觉得照片没有刘连满合适吗? 该有方和不该有方各自做总结,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之上完成板书:作者带着我们读到一个人,在这篇通讯里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典型形象:他虽然没有登上珠穆朗玛最高峰,却登上了另一个高峰,达到了一种精神的高度。(形成板书:两座山,一座写上地球之巅,一座写上精神之巅。)三、联系生活现实,关注幕后英雄1.介绍刘连满身世过渡: 于情,我们觉得该有;但于新闻照片,不能有。通讯最基本的特点还是真实性。真实有时是残酷的,没登上照片的刘连满,在今后的50年,踏上的是

10、与三位登山队员完全不同的人生路。 a.男女生合作朗读诗句:你 用那血肉之躯开辟天路,用坚强的臂膀铸就天梯你,为同伴创造了希望,却把死亡的威胁留给自己你,用行动展示了中国的勇气与意志;用生命阐述了探险真正的目的与意义 曾经沧海难为水“躲”在角落的登山器具和奖杯,在烧红了的木木半子的映照下依稀才看到你的峥嵘岁月夕阳的余晖照着你静默的身影照着一切该遗忘不该遗忘的故事b.师深情介绍刘连满登山后的情况:登山回来后,刘连满回哈尔滨当了名小职工,后来还下岗了,他有三个孩子,有时连学费都交不起。当湖南卫视记者找到他时,已经是70岁的老人了,他为了糊口,在一个小厂里打更看门。当记者问他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他哽咽着

11、说:“谢谢你们还记得我。”当报道出来后,同情和捐赠朝老人涌去,当老人却用“我很好”一一拒绝。2.回归课堂留下的疑点:哪个主语更合适呢?(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于1960年5月25日凌晨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中国登山队员)于1960年5月25日凌晨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生谈两者的区别。预设答案:用“王富州、屈银华、贡布”体现的是个人的成功,而用“中国登山队员”体现整个团队的努力成就了这次登上成功。师总结:我们有一个词用来形容那些并没出现在镜头前的付出者:幕后英雄。其实,不仅只有一个刘连满,这次登山的成功,是无数幕后英雄付出和努力才等到的,他们也应该拥有鲜花和荣誉。即使没有鲜花荣誉也可以,但

12、我们要记得,要懂得。四、布置通讯阅读,关注身边英雄其实,这种感人故事不仅在课本上演,也在生活中延续,比如我们这次余姚水灾,下发一份关于余姚水灾的通讯文章,请同学们课后阅读,再次回顾通讯的写法,再次回首那些动人的故事,并写一点评论文章。结束语: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希望同学们能在以后的人生路上攀得越高,走得更远,但不要忘记在我们背后陪伴我们的人! 附板书: 备教手记:登上地球之巅是人教版七下探险单元中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3000多字的长文,要在45分钟内完成难度大;这篇课文节选自郭超人的长篇通讯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文章完成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已有52年,学生对背景资料了解甚少,其强烈

13、的政治色彩与时代特色读来如热天隔夜的饭菜,难以下咽,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细加考量,文句也乏善可陈。课文叙述四平八稳,文字理解虽然不难但也不出彩。在备课前,我对学生读完登上地球之巅后做了一个学情调查,请学生谈谈读了本课后的感受,说说精彩的地方,提提有什么疑问。课堂上,学生读到了文中许多描写,可以了解登山队员遇见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个性;再比如他们在登山时所闪烁着的团队合作、爱国精神以及集体意识、牺牲品质等等,但问题似乎没有人提出来,即使问了,问的问题也离语文遥远。经过这样的调查,我发现,学生能够读到的这几点,基本在我没调查前的判断之内。因而可以说,这次学情调查价值不大。问

14、题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的教学该怎么进行呢?我如何以他们的“学”来定我们的“教”呢?那我只好自己重读文本,去发现新的教学内容。在重读文本时,我发现,这篇文章从“高度”这个关键词入手能读出另一番味道。文章写的是四个登山队员历经干难万苦登上世界最高峰的事。可我们发现,这个最高峰最后到底是几个人登上了呢?粗心的学生认为是四个,“细心”的学生认为是三个,因为刘连满没有登上最高峰,这是事实。但是,当所有的学生或者大部分学生认定这个事实时,我发现,真正的教学价值出来了。此时,我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刘连满虽然没有登上珠峰的最高峰,但他却登上了另一个高峰。于是,我在让学生梳理并概括出突击主峰的主要阶段和全文内容后,把深入理解刘连满精神的“高度”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我想,但当我们找不到其他的理解,当我们没有能力确定更多更好的教学内容时,我们的教学内容是否应该这样定位:让学生读懂我们教师所认定的教学内容。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教师一要研究教材,二要研究学生,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所以,我借照片,设计了一问“刘连满该不该上照片?该不该赢得荣誉”作为教学的主问题。抓住文中“大家一致决定刘连满留下来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顶峰”这句,作为切入点,挖掘这里的空白点,对人物真实心灵世界的挖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